中国老板拯救美国工厂 奥巴马这部电影刷屏了(组图)

这几天,基金君的朋友圈被一部美国纪录片刷了屏,而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别人,是A股的上市公司福耀玻璃,讲的是实控人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故事,展现的不只是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更有对全球制造业的思考。

5大看点备受关注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备受关注,豆瓣评分高达8.5,而这背后还有不少看点。

第一,这是美国5大科技股之一,世界流媒体巨头奈飞(Netflix)拍的。翻译成28种语言,在全球播放。质量自然不会差。

第二、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奥巴马。你没看错,就是美国的前总统!在见识了特朗普给全世界带来的不平静,你是不是有点想他了?

奥巴马任期结束之后,除了一本自传赚了6000万美金之后,继续转型做影视制作人,和妻子成立了高地制片公司,这个公司是针对奥巴马夫妇与奈飞的合作框架专门成立的公司。第一部成品就是《美国工厂》。

第三、也许是对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击。

影片中提到的俄亥俄州是特朗普的选举票仓。特朗普曾承诺给当地工人带来就业机会,但今年早些时候,俄亥俄州的另一家大型通用汽车工厂又关闭了。更为讽刺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对美国投资骤减,像福耀玻璃这样的“美国工厂”反而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重要生命线”。

第四、口碑一致好评

该片今年年初在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映后,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得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奖。预告片推出后,英美媒体更是大力宣推。

美国《纽约时报》称该纪录片扣人心弦。

英国《卫报》发布消息:奥巴马夫妇的首部电影《美国工厂》是否会成为2019年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

《Variety》认为,这是今年最佳的纪录片,颠覆了人们对美国制造的印象。

《Cinema Scope》认为,这是近十年来最引人入胜的纪录片。

烂番茄推荐指数达到了95%。

第五、讲了一个中美经济的故事

中国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建立工厂,让一间倒闭的工厂获得新生的故事。整个影片聚焦中美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矛盾,最终双方弥合分歧并因全球化而受益。

2014年,福耀玻璃集团落户代顿市。福耀玻璃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也是美国多家汽车巨头的供货商。而代顿市,这个曾经因汽车制造业一度兴旺发达的城市,早已因为通用汽车的搬离陷入困顿。

实业家曹德旺出手买下了这家荒废已久代顿工厂,并雇佣了2000名当地工人,在旧址上重新开办了用于生产汽车玻璃的新工厂。

正当老板和工人们都满怀希望以为好日子要来了的时候。人们发现,美国工人不能忍受中国公司的低薪酬和机械化工作,而中国管理层则不明白为什么这些美国人得到了来之不易工作机会还要闹事。中美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互相冲击......福耀玻璃与美国工厂

影片一开始,就被一层压抑的情绪所笼罩。2008年经济衰退时期,美国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车一家工厂倒闭,一万多人失业。

当地人不少曾经的中产阶级失业。

白人大妈房子抵押赎回权没了。只能住在姐妹的地下室。

黑人大叔一年半没有工作收入。

黑人大姐没了房子车子,连给小孩买双鞋子都要掂量一下。

直到有一天,曹老板带着福耀玻璃来美国开厂。

2014年1月,福耀董事长曹德旺宣布,计划在前通用汽车莫瑞恩厂区内建造一座汽车玻璃制造厂,初期雇佣约800名员工。同年5月,曹德旺以1500万美元买下了这座废弃工厂,并追加后总投入了2亿美元对该工厂进行改造。

2013年,福耀在美国的几个州同时寻找一个80英亩以上的投资项目,曹德旺同时接触了五个州:俄亥俄、阿拉巴马、田纳西、肯塔基、乔治亚和密西根。最终,俄亥俄州政府说:“嗨,我们有一个通用汽车汽车废弃的巨大工厂,有上百英亩,你要不要来看看?”

曹德旺预见到了在美国建厂将会满足北美市场。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美国建厂,这里的生产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等更低,俄亥俄当地也有更多需要工作的人。

曹德旺非常看重风水。让莫瑞恩市政府感到放心的是,曹一走进通用汽车的废弃工厂就非常喜欢这个项目,“他的感觉对了,觉得风水非常好。”

这片重塑的厂区已经投入使用,福耀玻璃在莫瑞恩当地雇佣了2000名美国员工,已经超出了和莫瑞恩及俄亥俄政府最初约定的雇员人数。福耀还计划雇佣本地员工直至3000名。

数千人兴奋地向福耀递交简历,还奔走相告:“嘿,你看到报纸了吗?那个工厂中国人买下了!太棒啦,我们能找到工作了!”

一位黑人老大哥为了感谢老板带来的工作机会,盛情邀请曹德旺参加他的家庭烧烤。

重新获得工作的当地人欣喜若狂,黑人大叔就直言感谢上帝,我有事做了。

而之前没了房子住在姐妹家地下室的白人大妈也能有自己的家,480美元一个月,自己也能承担得起。

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似乎一切很顺利,美国员工上上下下都非常感激他带来的工作机会。

但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曹德旺是来挣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

按照传统,美国很多工厂或者雇主都会加入工会。在劳资产生矛盾时候会通过工会去沟通,很多美国员工在没有工会时会觉得不安全,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在竣工庆典上,俄亥俄州议员提到“这里的很多工人正在努力组成工会,俄亥俄州有着悠久的工会历史。”

这句话让福耀的美国高管以及曹德旺非常不爽。美国高管甚至说要把议员给。。。

曹德旺方面,直接放言,如果工会进来,就直接关门走人。

曹德旺认为,工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在后来的工作中,美国工人开始有了怨言。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的机械化劳作,又抱怨工厂太热。

当然,来美国设厂和把流失的制造业带回美国,并不能使福耀在美国一帆风顺。在给美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的冲突以及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质疑工厂原料、员工权益保障、卫生环境是否达标、公司是否按照美式监督和标准来经营等等问题,使得这个一度帮助美国崛起的中国公司陷入僵局。

《美国工厂》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工人无法理解中国工人为什么能忍受长时间的机械化劳作,不顾风险和劳累,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中国工人的生活处在上升期。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中国工人的生活和收入在稳步提升,他们觉得未来有希望,因此能忍受繁重的劳作。

而同时,工厂也没有盈利,能连续好几个月都完成不了工作任务。

随后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福耀组织了一批美国高管去中国培训。

结果美国人一看,被中国人的效率惊呆了,希望回到美国后也做到这样的高效率。

更让人感到惊叹的是,他们总是干劲十足,仿佛对工作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这让在场的所有美国主管不由深思:怎样能让美国人也这样?

中国工人无法理解美国工人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有工作有收入还要搞工会闹事,为什么每天八小时工作,30分钟午餐时间、外加两个15分钟休息依然不满意。导演说,那是因为美国工人跌出中产阶级之后,再回到中产阶级的希望渺茫。

而美国高管在中国参观了中国工厂之后,也直言不讳地说美国员工“太烂了”。

甚至说其实只是为了拿工资,不是来做玻璃的。

这位美国小哥打比喻说,如果嘴巴贴上胶带,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随后,中国管理层对工人们提出了严格要求,并解雇了那些不守规矩的工人,文化冲突由此爆发。

也有美国工人开始意识到,工会保护那些懒惰或者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人,这对福耀不利。福耀是一家新工厂,还在投资的前期,还没有赚钱。

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美国工厂》的联合导演称这部影片没有社论观点。它展示事实,让观众做决定。

《美国工厂》此时上映 意味深长

对于奥巴马为何选择《美国工厂》作为旗下公司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奥巴马表示,它抓住了文化的碰撞,用一种人们熟悉的方式讲述在全球化面前的适应过程。

多家美国媒体指出,这也许是对特朗普“逆全球化”政策的一次委婉反击。

影片中提到的俄亥俄州是特朗普的选举票仓。特朗普曾承诺给当地工人带来就业机会,但今年早些时候,俄亥俄州的另一家大型通用汽车工厂又关闭了。更为讽刺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对美国投资骤减,像福耀玻璃这样的“美国工厂”反而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重要生命线”。


相关报道:奥巴马的《美国工厂》为何引爆中美争议?

一部纪录片同时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美国引发热议,实属罕见。

除了奥巴马夫妇作为幕后推手的“名人效应”之外,在当下这个“敏感”时刻,《美国工厂》的主题也刚好戳中中美两国民间舆论的G点。

这部纪录片全景记录了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开办工厂的前前后后,作为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最大投资项目,这个项目曾让中国媒体用上了“别让曹德旺跑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视之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一个注脚。

只有等到这部纪录片披露出福耀在美国遭遇的诸种阻力,关于美国制造与中国制造之间的差距真正落到实处,真切可感,虽然由于产业的特殊性,福耀的美国工厂对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普遍的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记录片只反映了福耀的“中国式管理”与美国工人之间的冲突,却并没有解答福耀为什么要去美国开工厂。

曹德旺曾经在多个场合表示过“美国的税负比中国轻的多”,“美国的能源价格和运输、物流成本都比中国低,而人工成本在福耀的成本结构中只占20%。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汽车玻璃的运输困难及成本高昂,福耀若想服务美国汽车厂商,只有在美国就近设厂。

在工厂开工伊始,福耀和美国工人曾经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因为汽车产业破产而失业多年的工人感谢上帝为他们送来了工作,真诚地感谢福耀“一个曾经凄凉的社区,被你们给予了希望,给予了生命。”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管理者与美国工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为了让美国工厂和中国实现同样的效率,只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美国工人,却被认为是“不尊重人”、“不遵循安全规范”,结果在通用安全工作15年的工人,在福耀就遭遇了安全事故。而在中国派驻的经理眼中,美国工人则是懒散无纪律,动不动就“撩蹶子”。

于是,曹德旺一开始就赶出门外(“我是很明确的态度,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的“工会”的幽灵又趁虚而入,美国工人开始投靠 “娘家”,在工厂内外举牌呼吁成立工会。

遭遇管理困境的福耀美国工厂10个月内亏损了近4000万美元。曹德旺坚决不愿向工会势力低头,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重大改组,办事不力的美方总裁、副总裁被辞退,在美国、中国都呆了20多年的刘道川出任总经理。

福耀花费100万美元聘请了劳资关系研究所,举办多场演讲来说服工人慎重考虑成立工会的后果,还针锋相对地在工人中发起了“vote no”运动。

同时,福耀恩威并施,一边通过在工人中安插眼线确认工会头目并予以清理,另一方面给所有的配合者以“时薪上涨2美元”的“甜头”。最终,在关于是否组建工会的投票中,反对派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美国企业与工会斗争的两百年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管理者们特有的“中国智慧”,福耀在“中西经验”的加持下成功将工会拒之门外。

国内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企业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而美国至上主义者则会质疑中国制造业的“低人权优势”,指出中国企业在工人权益、劳动保障方面的漏洞。

“全球化”的拥趸看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美合作共赢、取长补短是必经之路。“反全球化”人士则看到,美国工人奋斗百年的权益因为全球化,被拉低到和中国工人一样的水平。

福耀在美国建厂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让美国工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抢走”他们工作的是怎样的一群人,是怎样的一套管理思想和体系。更重要的是,失业压力之下,早已失去昔日荣光的美国工人,已经没有能力打赢70年前获胜的那场“劳资之战”。

劳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失衡,已经不是用文化差异、发展阶段可以掩盖,开到家门口的中国工厂帮助美国工人认清了全球化时代的“真相”。而最后,福耀成功地“改造”了从小浸泡在“工会文化”中的美国工人,这种改造比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更彻底有效,触及灵魂。

中国的工人在本片中以懒散、低效的美国工人的反面出现,曾经输出技术和管理思想的美国人如今成了来中国取经的“好学生”。中国工人也不再去仰望美国同行,而是要用“咱们的智慧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因为我比他强。”这种角色的转换也可以解释中国近年来民族主义的高涨。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论是班前例会的军事化管理,还是“领导叫我们做我们就做”的认真听话,整月都没有休息日的高强度加班,过年时的春节晚会与集体洒泪,都再熟悉不过。

福耀几乎是“中国式管理”的教科书,我们早已见怪不怪。只有透过美国导演的眼睛,在前来参观学习的美国工人的惊叹中,我们才有了一双“陌生之眼”,重新反思中国制造竞争力背后的代价。

就像NHK的纪录片让“三和大神”的生存状态被更多国人所知,《美国工人》展现了中国工厂既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正如微博用户@洛之秋所说:很希望还有类似的外国纪录片跟进,让我们看看华为,阿里,京东,今日头条,新浪这些改变中国的“新型工厂”在生活的表里下究竟发生着什么。

而短短几分钟的结尾仿佛是对前面一个多小时的“戏剧性反转”。厂长引导者曹德旺在工厂中逡巡,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下次要做的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我们希望七八月份的时候把这些人去掉。”听不懂中文的美国工人浑然不觉末日临近。

在即将席卷而来自动化浪潮之下,片子前面的种种东西文化之争、工会与资本之争、个人与集体之争,全都不再有意义。虽然用自动化仓促收尾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嫌疑,但带我们的启示却不亚于《历史的终结》响彻至今的回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