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 | 缺水的广东, 为什么偏要把最好的水给了香港?



今天,香港人喝的每10杯水里,

有七八杯来自内地的供应。

每一次提到供港话题,

都容易引起口水仗。

有内地朋友说,

香港一直是靠内地“供”着。

有香港朋友说,

这都是香港人真金白银买的。

淡水,就像一座城市的血液。

作为一种稀缺性战略资源,

每一滴淡水的背后,

都有一连串复杂的政治。

供港,从不是一笔生意。





香港,天生缺淡水。

这座三面环海的城市,

没有大江大河,没有丰沛地下水。

降雨充沛,集中春夏,

一转眼,流到海里。

1962年秋至1963年夏,

香港遭遇百年大旱。

飞机撒干冰造雨,没用。

信众开祈雨法会,没效。

想着挖地凿井,

出来的不是水,是泥浆。

香港水库的所有存水,

只够350万人饮用43天。



港英当局严厉“制水”(粤语:限时供水),

每天供水4小时。

白天,香港人不是在取水的路上,

就是排在取水的队伍里。

当时一份叉烧饭5分钱,

一桶水却要5块钱。

为了保证能喝水、洗澡、洗衣,

一家人经常轮流停工停学。

在用水量大的建筑业,

有些地盘不得不用海水来混凝沙石,

这就是60年代独有的“咸水楼”,

危害楼房质量安全,影响至今。

制水是一代香港人的噩梦,

没有水,近乎绝望。



当时香港人夏天洗澡,甚至一盆水全家轮着用。

图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





香港水荒不是一朝一夕。

早在1920年代,

英国就想过从中国大陆引水。

这块弹丸之地,夹在中英之间,

也夹在冷战两大阵营之间。

一想到背后的政治角力,

英国人想想也就罢了。

1960年代的大旱,

逼着英国人把民生放在政治之上,

找北边的广东省商量供水的事情。

香港商会和港九公会等各界纷纷写信,

请求北京伸出援手,给香港同胞供水。



供水,还是不供?

这是个政治问题。

当时中苏关系也在恶化,

中国处在内外交困的时间,

但都不愿意放弃香港同胞。

1963年底,时任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

“各地凡有可能,

对港澳供应都要负担一些。”

中国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修建

和全部工程费用,约合人民币3584万元。

跨越意识形态的阻隔,

东深工程正式拍板。



东深供水工程示意图。图/香港水务署

这个供水工程的重点,

是在东莞桥头镇的东江边取水,

通过人工河道和抽水站,

让河水抬高46米,

再改向倒流到深圳水库,

最后输送到香港。

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

高差四五十米,跨度83公里,规模浩大。

英国水利专家曾到沿线勘探,

撂下过狠话:工程完工至少要三年。



东深工程的工地。

然而,香港的旱情,

等不了3年,甚至1年都太久。

物资极度短缺的年代,

中央要求铁道部优先运“东深”的物资。

广东省调派2万多名民工,

每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

经历了6次台风、暴雨和洪水,

最终仅用了11个月,

就搭建起这条供港“生命线”。



跨江输送东江水。

1965年3月1开始,

东深工程正式启用,

内地向香港供应的淡水,

占当时香港全年用水量的2/3,

大大缓解了水荒。

在东江水供港的同一天,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在港上映,

播放结束,观众会站立鼓掌。

这部民心所向的纪录片,

成为60年代香港票房最好的电影之一。





六七十年代,

香港经济迅速起飞,

香港人口突破了400万。

这也意味着城市需要更多的淡水。

1965年-1978年,

港英当局要求内地增加供水。

为了满足香港需求,

东深工程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扩建,

工程的钱都是中央政府出,

没跟香港要钱。



东深供水封闭管道和曾经的供水通道石马河并行。图 / 王俊伟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内地最初只向香港象征性收取水费,

每立方米0.1元,持续13年没涨价。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

水费微调至0.23元,

这才改善水费过低的现象。

上世纪70年代,

东江水仅占全港用水不到3成。

港英当局担心内地以“水”欺港,

于是拼了命努力搞基建。

当时修了两座大型水库和一座海水淡化厂,

都是当时世界顶级的。

规划理想是一边留住雨水,一边转化海水,

好实现真正的喝水自由。



香港万宜水库,是全港储水量最大的水库。

不过,这些大工程都有一个大bug,

那就是“贵”。

修一座水库的花销,

占到港英当局近1/3的财年预算。

当时海水淡化技术并不成熟,

烧石油炼海水,约等于烧钱。

水,作为经济民生的基础保障,

不能单纯用钱来衡量。



香港小榄乐安排海水淡化厂在1975年启用,规模曾是全球最大的。运营7年后,海水淡化厂关闭,现在厂房用来做跳蚤市场和影视基地。





香港回归的事情敲定后,

港英当局放弃烧钱换来的倔强,

关停了烧钱的海水淡化厂,

大大增加内地供水量。

如今,香港居民喝到的水,

至少有七成来自东江。

这些水,不是内地白送香港的。

香港每年向内地交一次水费,

水价会随着物价成本而调整。

今年,东江供过去的水,

总价为48.7亿港元,

平均每立方米5.5港元,

明年将涨价约7%,

达到平均每立方米5.8港元。

香港一直有人拿东江水,

和新加坡引入的大马水相比较,

认为供港水“太贵了”。



新加坡鱼尾狮。图 / 视觉中国

新加坡独立前夕,

和马来西亚签署了供水协议,

长达99年。

马来西亚卖给新加坡的生水,

每立方米约0.25元人民币。

这价格看似非常便宜,

但却有很多隐藏收费。

两国之间的输水管、抽水系统、

氯水设备、人力资源等,

都由新加坡埋单。

过去几十年,

马来西亚都扬言要涨水费,

近两年还嚷着涨100倍。

哪个夏天雨下得少,

或者马来西亚换领导人,

新加坡人就要担心断水。

相比之下,

东江供水实在love & peace。

供港设施和场地都由内地掏钱,

香港人只要为买水掏钱,

也不用担心一觉醒来突然没水喝。

尽管水来自内地,

但内地并没想抓着香港的水龙头,

用资源来要挟操控。




东深工程初建的年份里,

受旱灾所困的除了港岛和九龙,

还有整个南粤大地。

宝安(深圳前身)全县无雨,

造成水田龟裂,河流干涸,减产73万担。

同样闹水荒,水先供给香港。

1991年,广东秋冬春连旱,

东江水位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难以同时供水给东莞、深圳和香港。

这一次,水也是先供给香港。

深圳人看着自家水库里存着水,

自己却用不上,那心情请自行体会。


2004年8月,广东北部山区3市遭受自1963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图 / 新华社

这些年,为了保证供港水的质量,

沿线地区放弃许多经济发展的机会。

在东江源头的江西省寻乌县,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封山禁令,

种柑橘的果农都要改种阔叶林。

往南走,到粤北河源。

市政府当年忍痛关闭新丰江水泥厂,

直接导致400多名职工下岗。

新丰江水库区,

前后拒绝500多个耗水大的项目,

累计投资超过600亿。

站在山上眺望,整个万绿湖满眼青翠。

然而,库区边上的人家却不能靠山吃山,

在库区里种地和养鸭都是被绝对禁止的。


新丰江水库,又名万绿湖,是东深工程的主力水库。图 / 中新社

哪怕被港英政府暗暗捅刀,

哪怕付出沉重的经济发展代价,

广东依然坚持向香港供水,

就因为“同胞”这两个字。

至2017年底,

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

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

占香港总用水的3/4。



1997年,香港变了,

由一个殖民地成为中国特别行政区。

它不再是借来的时间和空间,

而是700多万香港市民的家园,

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世纪,内地也变了。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

早已成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

珠三角超越日本东京,

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


深圳。图 / 视觉中国

为缺水烦恼的,不单是香港,

还有正在飞奔的珠三角。

东江流域是珠三角四千万人的重要水源,

覆盖广州、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市。

尽管这些区域经济发达,

但人均水资源却常年紧缺,

仅仅是全国人均的1/3。

为了协调实际的用水需求,

从2008年开始,

广东省内的东江水进行了重新分配,

惠州每年获得25亿立方米、

东莞21亿、深圳17亿和广州14亿。

改革开放后,

香港老板陆续将工厂搬到珠三角。

本地工业减少,工业用水也大幅减少,

流进香港的东江水一度超过计划需求。

看着珠三角城市对东江水的渴求,

香港自觉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兄弟,

每年需求从11亿立方米,

减少到8.2亿立方米。

除了水资源,香港与内地也会互帮互助。

2008年,广东遭受冰灾,电力供应不足,

香港超越原定的合作协议,

紧急向广东送电,

缓解了广东的用电需求。

2015年,深圳发生山体滑坡,

损坏了输气管道,

影响了香港青山电厂供气发电,

当时,广东“不做任何盈利,

不讲任何价钱”向香港供电。


2008年的冰灾,几乎瘫痪了大半个南中国。

这些年,对于东江供水,

内地和香港不是单纯的金钱关系。

跨地域供水,

跟人们在店里买瓶装水不一样,

里面牵涉的关系千丝万缕。

如果把东江水,

纯粹看作内地给香港的恩惠,

那么香港恐怕白交了半个多世纪的水费。

如果说东江水是香港自己埋单,

那么沿线城市的默默付出都被严重忽略。

一家人,其实很难算清一分一毫,

兄弟之间实质的帮助,

比争吵谁是谁的恩主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图片来源:

1. 《一江清水 两地情——纪念东江济水香港50周年》,作者 徐阳,《绿色中国》

2. 《夏天洗澡一盆水轮着用,香港的“水荒”是如何被改变的?》,看历史

3. 《实锤大马要涨水价,新加坡水费又双叒叕会涨》 ,新加坡狮城椰子

4. 《香港供水的迷思:大陆恩惠?还是港人自己埋单?》,作者 张烨,政见

5. 《香江廿年:内地对港供电供水数十载:量质保障》,作者 卢梦君,澎湃新闻

6. 《喷内地供港的“港独”,东深供水历史了解一下?》作者 王若愚,观察者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