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习特会后,两国贸易团队根据元首会晤的共识和成果,开启贸易谈判。但是,不到两周的时间,双方再次陷入了僵局。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僵局不关是双方在议题层面的分歧,而是谁先兑现彼此承诺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的谈判模式是一边兑现承诺、一边推进谈判。如果承诺无法及时兑现,谈判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中美双方似乎都有各自的理由。7月18日中美贸易谈判牵头人刘鹤和莱特希泽的通话也有些“迟到”的意味,通话内容也未及时公布。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主要抱怨中国迟迟未能兑现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的承诺,而中国政府则认为,美国应该在解禁中国企业华为方面采取切实行动(比如尽快向美国供应商发放许可证,准允同华为的买卖),改善华为在美国的市场境遇。这种意见冲突导致彼此谈判进展缓慢,双方在年末或特朗普连任竞选年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似乎越来越小。除了“谁先兑现承诺”的意见分歧外,双方在究竟如何重启协议谈判也有不同意见。要么将5月的版本推到重来,要么在5月版本的基础上继续谈判。
连任竞选的特朗普需要一份协议,也需要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商品。(Reuters)
一方面,这是彼此都在检验对方的诚意,看自己做出让步的同时,对方能够真正兑现承诺;另一方面,这也再次说明,究竟能够达成什么样的贸易协议,双方依然在摸索。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在习特会后再次获得授命,推进和中国的贸易谈判。但他对于部分或全部解禁中国企业华为的做法持有疑虑。
从中国政府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本周的答问,也可以看出中方的疑虑。
7月12日,耿爽在回答有关“美国财政部否认曾呼吁美国企业就同华为交易尽快申请豁免”的提问时表示,美方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压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美国企业的利益,严重干扰了两国乃至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对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造成了破坏。
特朗普根据中国购买程度判断自己和习近平的私人关系。(Reuters)
7月16日,对于美方“因为经济放缓,中国迫切希望与美国达成协议”的说法,耿爽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导。耿爽当时说,达成经贸协议绝不是中方单方面的诉求,美方也有这个需求。中国呼吁美方同中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经贸摩擦,争取达成一份互利双赢的协议。
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清楚地展现了自己的逻辑。美国拿华为问题绑架贸易谈判,如果要为重启的贸易谈判“松绑”,美国就首先应该解禁华为。这是一个前提。按照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的说法,那就是美国应该首先将华为及其他中国企业从“实体清单”中移除。
有媒体报道称,美国财长努钦(Steven Mnuchin)曾敦促多家美国企业高管申请华为黑名单豁免权,一旦申请,美国商务部才会授权。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之前曾提到,在不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向寻求向华为销售产品的公司发放许可证。
不过,美国财政部7月18日否认努钦曾向企业高管施压。
其实,除了以上提到的技术性因素外,之前一直存在的结构性分歧依然存在,包括中方要求美国取消所有关税的要求,都没有得到缓解。而且,美国施压或勒索的姿态似乎并没有改变。特朗普7月16日说,美国要与中国达成经贸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有必要,美国可能会对价值3,000多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莱特希泽(左一)需要平衡自己和总统的利益。(AFP)
所以,双方目前似乎又进入一场拉锯战。分析认为,这主要还是和美国内部的分歧有关。
大阪习特会的成果,属于特朗普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达成的个人成果,很多内容都超出了白宫幕僚、乃至华府保守派的预料。和国会沟通密切的莱特希泽,反对解禁华为、反对撤销关税,这必然和努钦等温和派的主张不同。加上国会的施压,特朗普整个贸易团队只能敦促中国先购买更多美国产品,以此满足特朗普的政治需求。只有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白宫的主谈派才有更多空间,促使对华为的逐步解禁。否则,双方很难静下心来讨论和协议有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