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的创新接连踩雷,日本人在一旁看笑话






正解局出品

日本最有名的财经媒体之一日本经济新闻前两天有个报道,开篇第一句话,就用未卜先知的口气说:

不出所料,中国的无人便利店还是陷入了困境。



探究一番真发现:前一两年还轰轰烈烈的无人便利店,现在完全可以用大溃败来形容。

在先前,我多次在文章里说过,网络流量已经接近“天花板”,根据财报测算,阿里、京东获客成本已经高达几百,甚至1000多块钱。所以,巨头们早早把触角伸向了线下。

新零售,用科技改变零售业的口号下,2017年7月淘宝第一家无人便利店开业。有阿里示范,无人超市、无人值守便利店、无人值守货架等无人零售迅速成为“风口”,一时间热闹得不得了。

尽管上海第一家无人便利店仅仅运行1个月,就被“热死”,巧克力直接融化,不得不关闭。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无人零售行业的热情。马云联手娃哈哈宣布,未来几年,要在全国开设10万家无人超市。京东宣布,在2018年要落地50~100家无人超市。不到1年,全国就冒出约200家无人便利店,大大小小无人零售创业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涌了出来。长沙本土的一个无人零售品牌宣称,4个月里,要在长沙铺设1000个无人便利店。

那真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当时预计,到2020年,无人零售行业规模将达到657亿元。

各种资本也纷纷追捧。不到一年,40亿左右资本砸向无人零售业。




但,风起得快、刮得猛,过得也就快,摔得格外狠。

2018年,无人便利店开始关门潮。GOGO小超因经营不善,宣布破产,成为国内无人货架第一个倒闭企业。随后,无人零售店黑马邻家便利密集关店160多家,每月亏损高达500万,基本破产。猩便利裁员大半,七只考拉停业,小闪科技申请破产清算,等等。

大风过后,才发现当初吹嘘的无人零售种种创新点都是伪命题:无人零售节省了人力成本,殊不知人力成本在店面经营成本中所占比例并不算高,因为需要各种科技设备支撑,无人便利店商品价格反而要高出不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谓的高科技也频出故障……




当初这场号称“消灭收银员、消灭导购员、消灭服务员”的创新革命,新鲜劲儿之后,到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想起无人便利店和大佬们吹过的那些牛。当然,这次日本人提醒了我们。

巧的是,有银行打着5G的名号,声称打造无人银行。但在实地探访后却发现,这个无人银行既不能办卡,也不能买理财。询问后,业务人员微笑着回答:“基本上不能干什么。”

当然,还有更恶劣的,比如,号称“中国首个自主创新智能浏览器内核”的红芯浏览器被扒皮,发现套用的是谷歌Chrome的内核。还有那臭名昭著的汉芯事件……当然,还要算上城市里现在那一堆堆废弃、占道的共享单车。

科技创新,从来不缺少口号、声势。

但创新如负重而远行,是急不得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