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陈小刀
去日本汽车专卖店,却看到店里还摆放着美国产汽车,日本店员在推销自家汽车的时候,还同时推销美国汽车。
30年前这一幕奇怪的场景,至今让日本人难以释怀。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大西广称之为“我们日本人印象最深刻的事”,语气中充满了屈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壹
原来,这都是当年美国对日本“极限施压”的结果。1986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达343万辆,被美国汽车视为最大威胁。美国因此发动“301条款”,对丰田的雷克萨斯等13种日本高级车型征收100%的关税。
美国还迫使日本采取自主出口限制,本来约定只实施3年,但最终实施了长达13年之久。不仅如此,美国还强迫日本各大汽车公司同时销售美国汽车,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了。
“美国这个国家从来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行径。”大西广对刀哥说。他无奈地表示,日本自诩属于“西方”,又被驻日美军“包围”,所以对美国这样蛮横无理的要求,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大西广数次提醒,30年前美国对日本的这一套,今天又拿来对中国了。
的确,历史常常惊人的相似!
在对日本汽车业进行强力打压之后,美国又将矛头指向了日本的高科技产业。1989年,美国将“301条款”的适用范围从超级电脑、人造卫星、木制产品扩大到对NEC、富士通等日本科技企业的打压。
上世纪80年代,还发生过轰动一时的所谓IBM公司产业间谍事件,日立公司的数名工作人员被指控盗窃IBM技术,遭FBI逮捕,史称“20世纪最大的商业间谍案”。这件事最后庭外和解,但案件的详情至今不为人所知。
貳
日本自主研发战斗机的故事,值得一提。
战后,日本首驾自主研发、生产的战斗机是F-1战斗机,而现在的F-2则是其升级版。1984年12月,日本防卫厅(现升格为防卫省)参谋会议开始探讨F-1的后继机问题,将其命名为FS-X计划,并提出了三种方案“国内开发”“导入外国战斗机”“换用现有机型”。
此外,防卫厅从1985年开始面向日本国内外公开招标。
武器竞标,特别是战斗机竞标毕竟是一块很大的肥肉,所以除了吸引到日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外,美国军工企业也积极参与竞标。其中,三菱重工提出独立自主开发战斗机的方案,其时任社长饭田庸太郎就公开表示,“在防卫产业,如果不对日本做贡献,那么三菱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由于F-1战斗机就是战后日本自主研发、生产的,而且经过审查、比对各家的竞标方案后,日本防卫厅更加倾向于由本国企业来制造下一代战斗机。
但是,闻到风声的美国企业不干了,开始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战前,三菱重工制造了零式战斗机和‘武藏’号战舰,现在,推动战后复兴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三菱重工是想让‘日之丸战斗机’重新飞向天空吗?”“日本政府选择三菱,是想再度对美开战。”
美国政府开始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必须重新审查。
在强势的美国面前,日本屈服了。1986年12月,日本政府将之前研发方案中的“国内开发”改成了“与美国共同开发”。
实际上,如果按照日美共同研发的思路,那么必将诞生一架全新的战斗机。但是,正如很多军事迷知道的那样,F-2战斗机其实以美国F-16战斗机为基础研发的,这里面其实就藏着美国人当年的霸道。
1987年4月11日,美国国防部调查团前往日本,就共同开发战斗机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先后参观了三菱重工名古屋航母空机制造所、三菱电器镰仓制造所,并与日本政府交换意见。在参观过程中,三菱重工计划让下一代战斗机的主机翼采用“增强碳”(Reinforced carbon-carbon),这让美国人大为吃惊,因为这比当时主流制造方法更为先进。
国防部调查团回去后,立即写了一份报告,其中指出“日本正在官民一体地推动FS-X项目的推进,但是其开发经费支出巨大。虽然在部分领域,日本的军工科技实力超过美国,但总体而言并没有达到美国战斗机的先进技术水平。”“日本对于FS-X项目热情高涨,但是开发支出将特别巨大,建议以F-16为基础进行开发。”
两个月后,在东京举行的日美防长会谈上,美国防长突然提出,以美国战斗机为基础共同开发,令日本方面措手不及。当时研发计划已经启动,如果推倒重来,损失重大。但日本还是被迫接受了。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让日本人震惊的事。
1989年2月,时任日本首相竹下登计划在访美期间,与美方确认在共同研发下一代战斗机问题上,美方所应提供的协助。但在竹下抵达美国之前,突然有12名美国国会参议院议员联名致信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反对美国与日本合作FS-X项目。此后,又有24名跨党派国会议员联名要求布什总统停止向日本提供军工技术支持。
于是,最后签署的日美共同开发意向书出现了3条针对日本的附加内容:
1,限制提供F-16源代码;
2,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确保美国尽可能多地获得分工;
3,设立条款明确规定日本必须提供技术。
这3条附加内容意味着,日本自己掌握的技术必须无条件地与美国分享,而美国的技术可以放在自己的“黑盒子”里。尽管当时自民党内有不少声音指责这是“不平等条约”,但竹下登还是签了字。
叁
相比战斗机的研发,一度风头无二的半导体产业被美国重创,更令日本人痛惜。
19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的销售额高达2兆日元,占世界市场总销售额五成以上。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IA)统计,1984年美国半导体市场的营业额为116亿美元,1987年则增至181亿美元,其中日本所占比例由14%上升到20%。
这很快引起了美国的忌惮。1985年,SIA发布一项报告,指出“日本半导体对美国高科技产业、防卫产业的根基构成安全保障方面的威胁”,把威胁上升到美国国家安全层面。
SIA在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逻辑:
高科技武器离不开电子技术,但电子技术又离不开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如果美国半导体技术落后的话,那么在一些关键元件上将不得不使用日本技术,但外国货源并不可靠,特别是战争期间很有可能出现断供,美国若放任日本在半导体领域发展,就将威胁国家安全。
SIA的这份报道不仅是写给美国政府看的,它还将这份报告公开发行。
就这样,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美国在1986年强制要求日本签署促进美国半导体出口、发展的《日美半导体协议》,其主要内容就是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国出口份额,以及扩大美国半导体对日本出口份额。
强迫日本签完协议,并不意味着美国对日本半导体的打压就结束了。1987年,美国以日本在第三方市场倾销为由,要求日本赔偿3亿美元,这其实就相当于对日本制造的电脑、电视等商品加征100%的报复关税。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1991年的新半导体协定中明确写入美国的半导体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必须维持在20%以上。
当时的谈判桌上,有一个今天很多中国人熟悉的人——莱特希泽,他在1980年代就参与了日美经贸谈判。
在美国的打压之下,日本半导体产业走下神坛,从此元气大伤。
日本并非一个正常国家,日美关系也比较特殊,但美国对日本先进产业的打压,却有代表性,所使用的手段和今天有类似之处。今天,中国人对此有了切身体会。
但所幸,中国不是日本,中国人也不会像当年的日本人那样憋屈。
特别感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大西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