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华为的制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是谷歌宣布和华为“割席”,一下微软公司辟谣未对华为“断供”,现在,日本松下、英国芯片制造商ARM,以及韩国的合作企业都成为了美国施压的对象。
贸易战难舍难分,从去年的中兴事件,到现在的华为,一场中美科技战似乎已经拉开帷幕。以史为鉴,美国应对今日崛起的中国,和打压80年代崛起的日本,套路几乎一模一样,如假包换。连这次的“芯片战争”也是如此。
特朗普对华为发起打击,令人联想到30年前美国对日本的芯片战 (图源:AP)
对日芯片战的重演?
美国对中国企业制裁,很大程度靠的是一块小小的芯片。因为芯片,中国通讯制造商中兴在去年差点被美国逼到绝路,中国舆论当时捶胸顿足,叹创“芯”不足。也是因为芯片,华为旗下芯片公司海思的“备胎”更显气势,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一句“我们也能做美国一样的芯片”才令中国人如此热血沸腾。
而三十年前的日本,也曾发生过围绕芯片半导体的一次厮杀。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经在计算机储存器(DRAM)的研究和生产上,让美国感到惊慌。高峰时期日本制作的DRAM曾经占到全球近80%的份额。日本公司在政策支持下,取得千余专利,科技水平直逼美国。
这最终让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在1986年对日本半导体行业进行了“清洗”式的打击。从美国认定日本的制度储存器为倾销,到《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不仅开放半导体市场,而且要保证国外公司20%的市场份额,还要承受美国对3亿美元芯片出口的100%惩罚性关税,而这中间的过程不过一年。
从此,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地位一落千丈,随着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一起跌倒至今未能爬出的低谷。真是“辛辛苦苦十一年(日本政府从1975年开始实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一夜回到解放前”。
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战,和曾经对日本的招数类似 (图源:VCG)
不过这个快刀斩乱麻、杀得对方产业“寸草不生”的效果,可能就是今天美国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想要看到的。
无论是制裁华为还是对华贸易战,美国步步紧逼都和三十年前的一幕幕似曾相识。同样是以贸易逆差、“国家安全”为理由,同样动用臭名昭著的“301”调查,同样举着关税大棒作为威胁,目标也很明确——要求对方开放市场、加大进口、取消补贴和政府的介入,遏制对方高端产业的发展。
精通日本却不懂中国的幕僚
特朗普在5月23日表示华为“从军事安全角度来看十分危险”,和当初美国政府打压日本芯片的理由如出一辙。他的一招一式,离不开周围幕僚们的建言献策。将对付中国和对付日本混作一谈的,想必也是一众白宫的“精日”分子。
当然,此“精日”非彼“精日”。他们并非“精神上的日本人”,而是“精通”日本事务,深谙如何和日本打交道,并且极具遏制日本经验的专家。
第一位“精日”派当然是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亲身参与美日贸易战的老将,在当时的汽车战、芯片战、农产品谈判上都是幕后策划人之一。据称,他的满嘴脏话、极度自恋以及气势逼人的强硬作风,几乎让日本“闻风丧胆”。当年,他把谈判清单折成纸飞机扔向日方代表,让日本谈判官们方寸大乱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现任的美国商务部长罗斯(Wilbur Ross)也和日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的金融大亨罗斯,早在97年日本金融危机期间就曾监督大阪一间银行的重组,2010年任美国日本协会的主席,2015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他更曾是特朗普大选胜利之后,牵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之会见的重要人物。
另一位对华鹰派,白宫贸易委员会主任纳瓦罗(Peter Navarro),则一向把中国视为和当初的日本一样的威胁。他在2015年的著作《卧虎:中国军事化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Crouching Tiger: 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中,谈到中国可能成为当年偷袭珍珠港的日本帝国的翻版。
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国不是日本,不管从经济体量、国家制度、对美国的依赖程度,还是今天全球化之下中国的地位,都和三十年前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语。
罗斯有多年在亚洲经商的经验,特别是在日本 (图源:新华社)
何况,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要说今天的中国不是昔日的日本,就是今天的日本,也和三十年前不再一样。只是,或许这些对于71岁的莱特希泽,81岁的罗斯,69岁的纳瓦罗以及72岁的特朗普来说,可能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的身体在21世纪,脑袋却留在了冷战时期。在他们的眼里,日本才是亚洲的代表和中心,能对付日本的招数,自然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赢了日本又如何
可笑的还不是这些。今天以《广场协议》为终身成就的莱特希泽,看似威风八面,但是他到底哪里帮到了美国?
拿芯片战的例子来说,芯片行业在日本被“打垮”后,空出的70%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成为美国所有,而是被韩国的三星吃掉,成就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电子品牌。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并没让美国变得更先进,只是让美国的霸权得以有所喘息,解决不了美国更根本的问题。今天的贸易战也是一样。当制造业产业链开始转移,目标也绝不是美国,而是生产和人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其他地区。
同样,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大获全胜”,但是也让膨胀的美国忽略了实体经济早已存在的问题。恰恰是苏东剧变之后,美国的金融业迅速扩张,虚拟拟济膨胀,进而侵蚀到实体产业,造成了最终积重难返的局面。
无论是对日本、苏联、欧洲,美国的心态,都是要保住“老大”的位置,害怕被别人赶上、被别人超越。但是,如果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可能霸主宝座始终无虞呢?这笔账,特朗普没算清楚,美国也从来没算清楚。
美国要压制中国的代价,远超过日本,就算中国真的“缴械投降”,美国也不过是“到头来,给他人做了嫁衣裳”。何况,就目前来看,让中国“让步”,特朗普离得还有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