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将让美普通家庭成本飙升 每年多花2300美元
(图:《时代周刊》资料图)
正值美国再次威胁对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之际,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美掀起贸易战,可能导致美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飙升(skyrocket)。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4日报道称,这项研究由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Trade Partnership Worldwide)发布,旨在评估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对美国消费者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当地时间13日,特朗普又威胁称,将对另外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并提出一份产品清单,包含服装、儿童玩具、工艺品、运动器材和鞋子等。美媒认为,这相当于对几乎所有的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
研究者用征税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增长总值,除以美国四口之家的平均数量,来计算上述关税政策对家庭成本的影响。结果直指,如果特朗普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在未来的1-3年间,美国每个四口之家平均每年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消费成本将多出2300美元。
然而,对华加征关税给美国人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远不止于此。“这只是考虑购买中国生产商品成本的增加”,报告的联合作者、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总裁罗拉⋅鲍曼(Laura Baughman)进一步指出,美国家庭的整体经济成本也将会升高,这是由失业、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中国的反制措施导致出口下降等一连串因素带来的综合结果。
“关税会产生连锁反应。”鲍曼说,“如果你看看各个行业,大部分失业情况都出现在服务行业,人们不出门吃饭、不使用Uber(打车)或不坐地铁,因为他们不再出门办公。”
鲍曼认为,特朗普的关税征收范围广、额度高,进口商们不得不将新增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商品价值,对于进口商或零售商来说,他们很难承担增加25%关税后的价格上涨。”此外,与中国竞争的美国制造商也会提高价格。“美国制造商的竞争成本更高了”,鲍曼指出。
鲍曼认为,所有这些价格上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国的进口产品捆绑在一起,并且最终影响整个美国经济。
得出这一结论的不只一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利⋅赫夫鲍尔(Gary Hufbauer)认为,“消费者会感受到价格上涨对常用商品(如服装、电子产品)的直接影响,尽管他们不太可能直接感受到进口原材料或设备的高成本。”
“美国消费者将遭受到的真正打击是失业”,文章最后提到,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的研究还发现,如果继续征收关税并导致销售下滑,美国还将面临超过220万个工作岗位的净亏损。“失去了那么多工作,可能会让GDP的增长至少降低0.5%。”赫夫鲍尔说,失业的影响将冲击新进入就业市场的求职者。
本文图均为 甜甜余味微信公众号 图
去年以来,美方以“301调查”发难,频频挥舞加征关税的大棒,持续升级贸易摩擦,最近更是置双方谈判团队数月来艰苦达成的成果于不顾,突然再次抛出2000亿、乃至3000亿美元关税清单,导致两国经贸关系严重受挫,也让美国政府以“文明”粉饰霸权、以偏执阻断交流、以遏制其他国家发展来反衬自身进步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
但是美国政府可能没想到:
越是存心刁难,中国经济越是不肯低头;
越是极限施压,中国人民越是凝心聚力;
越是恼羞成怒、妄图让我们乱了方寸,中国人越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干好自己的事情。
借用一位网友的评论:“现在是2019,不是1919。”
《新闻联播》的硬核播报、《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等雄文倍出、“谈,可以!打,奉陪!欺,妄想!”图片刷屏,在士气大振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美国政府和民众,要实事求是地区别看待。
一、被裹挟的美国民众也是受害者
美国政府执意挑起贸易战,并坚称“关税给美国带来可观的财富”“让美国更强大”,可是这些“财富”从何而来?
羊毛出在羊身上,买单的正是美国的农民、企业、工人和普通消费者。
看看推特上的评论吧,听听这些无奈的抱怨:
“美国消费者正在支付关税”
“加征关税将伤害华尔街、伤害曼迪逊大街、伤害普通老百姓的生意”
“我是一个拥有一家小企业的美国人。对我的生意来说,有些关键商品必须由中国制造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在美国生产出来。中国什么也没付,是我付出了那些关税!你给美国的企业们加上了巨大的税赋!你正在扼杀自由贸易!”
“有钱有权的人从来不愿听一听小企业主们的声音!”
连日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协会、消费技术协会、服装鞋袜业联合会等多家行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反对美加征关税,敦促美中经贸谈判尽快回到正常轨道。
但是美国政府对此的反应是选择性失明——当然,他们也没忘记承诺要用从美国老百姓钱包里掏出的关税钱来多买一点美国农民的大豆,并将剩下的钱拿去搞搞建设、做做慈善。
二、中国市场仍然是美国企业心目中的热土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加上《外商投资法》出台,更多外商外资都希望能获得更多参与中国市场的机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美国。他们在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做了很多贡献。
今年1月份,据参加“2019全国外商大会”的中国美国商会表示,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总投资大约在3000亿美元,中美贸易争端之下,四分之三的在华美企受到了高关税带来的消极影响。事实上,上海美国商会去年10月透露,美国正式对华加征2000亿美元关税后,只有3%的在华美企考虑离开中国。
4月17日,中国美国商会发布年度白皮书《2019美国企业在中国》显示:
98%的受访美国企业都表示会继续开拓中国市场,并认为在不断增大的中国市场中存在重要机遇。
近42%的受访美企表示中国是其优先度排名前三的投资目的地,比2017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其中,五分之一的企业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投资地点。
有38%的受访美企表示中国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从事技术和研发密集型行业美企的对华投资态度发生了最大的变化:2017年只有51%的相关行业企业将中国列为前三的投资目的地,而2018年,数字跳升至63%。
正如白皮书发布会的主题,Bridging The Gap(破解沟通“赤字”),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愈来愈开放的中国市场欢迎他们,他们也离不开中国带来的广阔前景,沟通、绝非对抗,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美国政府打着“振兴美国制造”的旗号,动辄鼓动美国企业全都搬回去,关税提高的价格、企业来回折腾的成本、产能接续不上的困顿、难以替代的优质劳动力、无端丢失的庞大中国市场,这些“干货”则往往一笔带过,甚至绝口不提。
倘若真为本国企业计,又何必出此下策?
三、民间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力量来源
据公开报道,2016“中美旅游年”,每天平均1.4万人往来中美之间,每17分钟起降一个航班,5000名中国游客游美国、千名美国游客游江南水乡、白宫前面草坪上玩快闪……这些都是当年的活动项目。
频繁的民间交流显然能成为两国关系的推进器,但是政府的刻意设障当然也能让结果反转: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4月民调显示,从2016年到2017年,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改善了7%;而在美国政府蓄意挑起贸易战的2018年,这一数值同期则下降了6%。
在美国版“知乎”Quora上输入“China”,你会惊叹这个主题的人气之高。
为何有这么多人关心中国和中国人?
又为什么仍然有人会问出“中国有电吗?中国什么时候有电的?”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一方面因为全世界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美国人),另一方面,“中国”在很多没有亲历过的人心目中仍然太过隔膜。
偏见往往来自无知。
就像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所写:“我们同中国的关系需要我们这方面有越来越多的理解,而不是可以少理解一些……这是符合我们共同面对人类首要利益的唯一方法。”
如果说美国政府有一部分人,从冷战思维出发,想要人为给中美民间的文化交流设限,我们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敞开怀抱欢迎美国的年轻人来中国留学、欢迎美国学者来这里实地考察调研、欢迎美国老百姓来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用一用中国的电)。
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乒乓外交”可以说是别具色彩的一笔。40年的风风雨雨,中美两国全方位的交往迅速扩大、在各个领域都已经生根发芽。一届美国政府、一小撮美国政客想要把历史的车轮往回拉,到头来只能被证明是枉然。
结语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正是因为汇聚了每一股涓涓细流,才能成就波澜不惊的大海;
正是因为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才能不惧波诡云谲深流暗涌;
正是因为“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打底,才能具备“美美与共”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这只是一出单方面想上演的闹剧,我们让那些想表演的人折腾就是;
如果说这还是一场有备而来的长期战斗,我们更应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分清敌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