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零售巨头苏宁,如今深陷债务危机,旗下三家核心企业进入重整程序。尽管苏宁极力撇清“破产”传闻,并宣称已扭亏为盈,但这一事件却凸显了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消费降级对零售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从国美、苏宁到永辉超市,传统零售巨头接连遭遇困境,反映出中国消费者支出趋于谨慎,零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债务重整还是衰退信号?苏宁的“自救”能否奏效
中国“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2月7日显示,苏宁控股、苏宁电器和苏宁置业三家公司被裁定重整,并计划于4月2日召开首次债权人会议。。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外界对苏宁破产的猜测,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家曾经的零售巨头正在经历战略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后的“最后挣扎”。
苏宁方面则坚称,此次重整并不影响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正常运营,且债务重组是为了优化企业结构,并非破产清算。苏宁易购1月20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度净利润预计为5-7亿元人民币,相比2023年亏损40.9亿元,已实现扭亏为盈。这是苏宁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全年盈利,主要得益于政府“家电以旧换新”补贴,以及出售部分资产所得的非经常性收益。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苏宁的盈利能力仍有待市场检验,其核心业务模式尚未能适应当前中国零售环境的变化。尤其在消费降级、社交电商崛起的大背景下,苏宁能否真正恢复市场竞争力,仍是未知数。
消费降级加剧,传统零售商集体承压
苏宁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中国零售行业整体遭遇寒冬的缩影。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收入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重大变化,“降级消费”趋势愈发明显。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仅为3.5%,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其中,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数码产品)销售增长乏力,直到政府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示出消费者在大额支出上的谨慎态度。
曾在电商巨头担任采销总监的深圳业内人士子枭表示,苏宁的困境不只是竞争力下降,而是它的商业模式与新的消费趋势不匹配。苏宁过去主要依赖家电和3C产品,这些品类恰恰是受消费降级影响最严重的领域。
他对美国之音表示,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和渠道,使得低价策略主导的电商平台(如拼多多)、短视频带货(如抖音、快手)成为新兴主流,而传统零售商因运营成本高、价格优势不足,逐渐失去市场。
“供给的宽度,你(苏宁)没有阿里多;你要服务跟履约体验没有京东好;你要获客能力也没有其他几家新势力强,那凭什么你能起来?整体消费力低迷,大势本来在往下走、他自己还在往下走,不就没了吗?”他说。
传统零售模式受冲击,苏宁还能突围吗?
除了消费降级,零售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快速变化。传统零售巨头,如国美、苏宁,曾依赖于庞大的线下门店和供应链优势,而如今电商、社交平台已成为新零售主战场,渠道碎片化让传统零售商面临更大挑战。
苏宁进入债务重整后,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讨论,不少用户感叹“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
广东财经博主“馨馨有好股”发文分析称,“对于苏宁来说,线下电器销售主营业务被时代淘汰,线上电商没法和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竞争,加上又盲目多元化,进行了太多失败的投资,摊子铺得太大。”
另一名广东博主“金攻心_2024”发文指出,“拼多多的崛起、京东的壮大,让苏宁、淘宝、唯品会等等都感到空前的压力,不光是来自传统电商的压力,还要面临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的竞争,……这几年国家经济形式的变化,老百姓兜里没什么钱了,拼多多才是真正的刚需复购的根本原因。”
尽管线上业务失利,部分业内人士仍认为苏宁的线下门店资产仍具竞争力,特别是在中国政府政策支持下,仍有生存空间。
曾在苏宁负责手机业务、因行业规范不便透露全名的苏先生告诉美国之音,苏宁的门店网络是其最大的资产,也是其“存活的希望”。他认为,尽管线上购物已成为主流,但仍有大量消费者习惯逛街购物,这部分市场不会被线上完全取代。
“20多年留下的门店最优质的一些资产,只要他资产还在,他就能用时间换空间,源源不断地把这部分利润赚起来,所以他不太可能完完全全被线上给全部取代,他不是一个联合博弈关系,会萎缩一些,但是一定会有一块它属于的蛋糕给他吃。”苏先生说。
消费降级与地缘政治影响,中国零售行业面临更大挑战
针对中国整体零售业困境,位于台北的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国臣指出,苏宁的困境不仅源于自身经营不善,更受到中国消费信心下滑的影响,但中央政策仍强调工业和制造业,加剧产能过剩,而外部受地缘政治影响,导致中国跨境电商受到出口限制,零售业承压。
王国臣告诉美国之音:“美中关税战再起,苏宁的跨境电商可能也会受限,未来整个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出口如果不顺的话,所有的出口企业转为内部销售,应该会加剧内卷。未来中国大陆的消费依旧不振,企业的生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恶性循环。”
此外,苏宁的失败也凸显了传统零售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王国臣认为,苏宁的最大问题在于投资方向分散,尤其在房地产行业的投入过大,例如对恒大的投资,最终成为压垮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总结道,苏宁未能及时适应电商市场的快速变化,转型速度过慢,失去价格优势。而线上零售的网络效应,使得行业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进一步限制了苏宁发展自己的线上平台。未来,中国零售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苏宁要想真正翻身,仍需找到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