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期美国大选,义乌又“火”了一把。有网友调侃道,只要看哪个候选人的支持物料在义乌卖出更多,就可以预判谁是总统。虽然不甚严谨,但也反映了义乌在人们心目中的小商品统治地位。
曾经的义乌,因为没有资源,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村民靠着“鸡毛换糖”自谋生路,诞生了中国最初的小商品经济。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如今的义乌已成为闻名世界的商贸城市,进出口额突破5000亿元,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常住外商达1.5万人。
义乌是怎么从一个小县城转变为国际知名商贸城市的?有何经验可循?IPP助理研究员李明令认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了这个城市发展的底层架构”——义乌至少存在两种有利于特色发展的社会底蕴。其一是义乌人的商贸智慧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与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具有亲和性。其二是有为政府对市场的前瞻性治理。
坊间曾流传一个故事:
某个外国领导要来杭州开会,但不知道杭州在哪儿。浙江省领导灵机一动,跟他说杭州就在义乌和上海的中间。外国领导一听,马上心领神会。
且不论这个流传是真是假,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义乌超高的国际知名度。
改革开放之前,义乌只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县,交通也不方便。如今已经是全球知名的“世界超市”。那么,义乌是怎么从一个小县城,一步步转变为国际知名城市的?这里面的关窍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