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心态难消 欧洲能否与中国成真朋友


重视欧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图源:新华社)

习近平结束访欧行程之后,舆论认为欧洲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上升,近年来,在中美关系的紧张氛围之下,作为美国传统盟友的欧洲是否会在局势变幻之下被迫选边站?而欧洲对于应对中国的战略中也出现了认为中国是对手的判断,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在接受多维新闻专访解读了中国重视欧洲的原因。他认为习近平第一站访问欧洲也和中国今年的主场外交活动有关,中国需要稳定与欧洲的关系。

多维:习近平结束访欧行程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将于4月8日至12日赴布鲁塞尔举行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赴克罗地亚出席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正式访问克罗地亚。从国际舆论的反响来看,中欧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起来,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为何在2019年年初这个时间点领导人频繁访问欧洲?

王义桅:在我看来,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时间上来讲,这是习近平今年第一次出访,显示中国高度重视欧洲。中国长久以来就重视中欧关系。其次,近代文明或者现代文明发源于欧洲,无论是文明体制还是多边主义都发源于欧洲,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拆分来看也是如此,除了“中华”二字意外,“人民”、“共和国”都起源于欧洲,另外,中国奉行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来自于欧洲。第三个原因是整个欧洲目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多方面的,例如认为保护主义、全球化逆转、恐怖主义、民粹主义、人类政治文明都出现了倒退,尤其特朗普上台以后,破坏了原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而重视欧洲的意义在我看来有三个,首先中国作为几大人类文明之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坚定奉行多边主义,而欧洲也支持多边主义,虽然对于中国的部分主张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还是表现出了赞同的声音,从文明交流与对话的角度,中欧保持对话和战略协作是有意义的。而此次访问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法国,都认为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地点。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与这两个国家的沟通合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在中国的两会结束后,中国为了吸引外资同时也为了扩大改革开放,中国制定了《外商投资法》,而这个信号释放了中国希望从要素驱动型的市场上升到创新驱动型的市场,并且中国要对高端服务业的开放。这会给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欧洲带来了巨大利好,因为原来西方国家认为此前的中国赚的是辛苦钱,也就是通过简单的把世界工厂移到了中国,因此对于这样的赚钱模式抱怨很多。而欧洲一直强调说如何真正做到双赢(win-win)。我认为主要对于外资实行开放政策,自然会释放更多利好。所以也对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有好处,抓住欧洲、稳住欧洲对于稳定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关系非常重要。

第三个意义是和中国主场外交有关,首先是即将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希望得到欧洲的支持。而现在G7中的意大利已经加入一带一路,这个是具有指标性的,类似于之前英国加入亚投行一样会有一种效仿和刺激的积极效应。

另一个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要举办很多庆典,这也希望欧洲一些国家参加,如果法德领导人马克龙和默克尔在今年10月1号庆典的时候来,这代表着西方国家会更客观和公正的看待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

而今年也是很多重要敏感事件的纪念年,像“六四”30年、“五四运动”100年等等,西方往往会在这些时间点对中国发难,因此更需要稳定欧洲,包括跟他们的沟通交流会变得尤其重要。

多维:中欧之间既存在相互协助,也存在利益上的分歧,马克龙在欧洲发出了欧洲对华不再“天真”的表述,而欧盟对华也发布了《欧中战略展望》的“十点计划”,面对如此复杂而又敏感的中欧关系,双方该如何处理呢?

王义桅:欧洲现在的定位逐渐清晰,就是把中国列为对手和伙伴,而伙伴包括“谈判的伙伴”和“合作的伙伴”,对手包括“制度性的对手”和“技术竞争的对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早就表态“不输出模式,也不输入模式”,中国不是欧洲的制度对手,但我认为这需要花大力气去做欧洲的工作的。而此次欧洲也表现出了团结一致对付中国的意味,从马克龙邀请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主席容克拉到巴黎与中国领导人见面讨论所谓“全球治理”就能看得出。

不过目前欧洲对华的定位正在处于变动中,中国也在做一些工作,欧洲也在观察中国的反应。比如这样的变数有“英国脱欧、5月3号的欧洲议会选举、新一届的欧盟委员会要组成等等。所以中国目前也需要抓住这些机会来影响欧洲的对华的舆论,比如希望欧洲还是继续坚持自由贸易、实行开放经济体制等等。

我的观察,欧洲嘴上想要对等开放,但实际上欧洲确实打着开放旗号往回走,比如说《外商投资审查法案》 和《数据保护条例》,甚至欧洲的的产业政策对于很多来自中国的投资、并购以及技术转让有很多的限制。包括中欧在类似航空安全,人工智能和技术转让等技术层面的分歧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接下来访问欧洲的时候就会协商谈判。因为如果欧洲国家在今年6月G20的时候对中国摊牌的话,中国的压力会更大。再加上中美贸易战没有结束,欧洲对于中美正在举行的协议谈判也很关注,甚至发出了美国在中国享受的待遇欧洲同样享受的声音,所以彼此之间沟通和谈判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需要举起开放的大旗,继续推动欧洲和中国开放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能。

多维:中国希望能够稳住欧洲,扩大彼此利益,在你的观察下,中国与欧洲的协商、沟通和谈判是否达到了中国的预期目标?

王义桅:目前来看是达到了。但需要警惕的是欧洲时常都存在虚伪性、表面性和反复性。中国需要做好欧洲在对华政策重复往返的思想准备。因为欧洲接下来的议会选举会选出什么立场的欧洲议会,民粹主义是不是会得到很大提升,而且还有英国脱欧的变局,这些都会左右目前的欧洲对华政策。

而从欧洲各国来分析,尤其是法国,马克龙年轻气盛,他想要做欧盟的领袖,甚至是西方国家的领袖,一方面他借助中国的支持,同时也对对中国进行挤压。例如在非洲市场由于法国也有利益,而中国的“一带一路”非洲是重要市场区域,马克龙担心“奶酪”被中国分,而意大利的签署“一带一路”他和颇有微词,中国需要要做好彼此的工作,要稳住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明年要召开欧盟中国峰会,也就是欧盟28个成员国的领导人一起和中国领导人一起召开峰会,这个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以前都是李克强总理和欧盟机构的领导人会晤,而这是28个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举行峰会,某种程度也是集体向中国施压。不过在中国看来,这个模式也挺好,中国不用选择一个一个的谈,坐下来一起谈也有助于推进彼此沟通。而这样峰会召开也表示欧洲越来越重视中国。所以欧洲现在的政策基就是一遍争取中国同时也在防范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