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商家围堵总部:反“内卷”拼多多如何答题


前几天,200多个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的商家前往Temu广州总部,讨要说法。

这些商家的诉求是:

因售后问题被Temu平台罚款和扣除“售后预留金”,金额在几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

而这些商家申诉无门,只能“自发”前往广州讨个说法。

事实上,这不是Temu商家第一次来总部讨个说法了。

今年年初Temu进一步提升了海外购物的优惠力度和退货方案,并要求商家事先缴纳保证金。

但几个月下来,因为平台的罚款、保证金等资金冻结问题,一些商家已经出现了现金流危机,工厂甚至发不出工人工资。


一位Temu商家近一个月内的罚款记录

一些商家表示,自己销售的服装类别的售后问题主要涉及质量和尺码,但平台在罚款时并没有任何问题反馈。

在Temu平台的全托管模式下,尺码和质量问题已经通过平台检验合格,符合平台要求并进入平台仓库。

所谓“全托管”模式,是指商家只需供货,剩下营销、物流、售后等诸多环节都由平台负责。

但一旦出现货物质量问题或售后问题,Temu就会直接惩罚商家,而不是平台自行赔付。

其最低惩罚是不结算货款,最高惩罚是在不结算货款的基础上,加收5倍商品申报价的赔付金。

而在另一头,海外消费者也发现了Temu对买家的政策可谓“无节制地讨好”,比如他们可以享受90天“不满意全额退款但无需退货”的售后政策。

这也意味着,一些用户可以90天白嫖商品,而不少人也会通过恶意退货,实现“线上零元购”。

在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上,甚至还有博主分享“线上零元购”的办法。

随着大量恶意零元购用户的涌入,商家不仅赚不到钱,还要被罚款。

据多位商家介绍, Temu不会向卖家提供这些具体退货订单的商品实物照片等证据信息,以充分证明商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

不过,对于商家的集体控诉,Temu亦有说法。

7月30日,拼多多的一个代表回应记者称:

“平台不会去赚商家违规罚款这个钱,罚了也是赔给消费者。”

按照拼多多的解释,这次事件的商家实际上只有十几家,且集中于服饰类目的商家,现场其他很多人是这些商家“找来的人”。

本来这些商家就是想消化库存,但出现虚假发货、尺码不符、伪造质检标签等问题,被拼多多处罚后,少数商家希望通过“按闹分配”的做法引起关注,牟取利益。

潜台词就是,有些商户故意以次充好宣传不符,被罚款也是咎由自取,而且这些钱也不是拼多多收,是消费者收。

而从商家的角度去看,他们认为拼多多的新机制有点重了。

此外,有一部分消费者也拼多多说话:

“如果这些入驻拼多多的商家真的不赚钱,那为什么不退出呢,说明还是有钱可赚的。”

对此也有部分商家坦承:原来的罚款会滞后几个月,但现在越来越快了。

所以说,本次商家围堵Temu的原因,还是分配机制和商业模式上出现了问题。

从商家角度看,自己入驻Temu确实是想清库存,多卖货,扩大流量。

但拼多多考虑的是,如果劣质产品太多,势必会对平台声誉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商家重罚。

但很多时候,平台在制定政策时,要均衡考量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一味以低价为“核心”,势必会带来大量的低质商品和大量的劣币商家。

而劣币商家的大量涌入,也势必会导致平台内的所有商家陷入内卷和恶性竞价的循环。

尤其是在今天,内卷问题和低价产能的问题已经越发突出。

7月30日,高层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其中也提出:

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以低价为竞争核心的平台,已经到了要交卷的时候了。

高层为什么要提出反内卷的方向?

这和当前的商业现实是密切相关的。

在平台的低价鼓励下,大量商家开始了无底线的压价和倾轧。

原来可以赚1块的生意,变成了赚五毛,赚1毛,甚至是倒贴赚流量。

而在这个模式下,大量的低价产能出现,库存不仅没有去,反而还增加了。

而当所有人都没有钱赚,消费和产业升级也就无从谈起。

不过,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并不容易。

从内卷的成因来看,机会减少是主要原因。

所以针对内卷问题,一方面需要平台主动扛起责任。

坚持驱逐低端过剩产能,不要再为假冒伪劣的商品提供生存土壤。

对商家的审核和入驻,要给到门槛,同时也要保护合规入驻的商家利益,让他们有钱赚。

也就是文件所说的“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另一方面,还是要促进消费,要把消费放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主要地位。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应该做大做强制造业,成为制造强国,但实际上,经济是生产和消费的结合。

成为制造强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打造消费强国,努力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推动社会公平,让民众有更多的消费选择。

这一点,在今天尤为迫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