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负电价”不断出现在新闻里。
比如,说在挪威,出现负电价。
今年6月18日,法国也出现每兆瓦时(1000度)电价竟然低到-5.76欧元。
也就是说,用电不花钱,电力公司还要倒贴钱。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负电价可不只是“免费午餐”,贴钱请你用电。
怎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事情呢?
中国会出现负电价吗?
一直以来,电能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供不应求。
国际能源网数据显示,中国在2023年有17个省缺电,缺口最大的是山东,缺电2049.9亿度。
甚至,到现在,如果遇到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还会限电。
在欧洲,更不用说,因为气候变化、俄乌战争等原因,电力短缺更是家常便饭。
2022年8月,欧洲持续高温,英国伦敦电网全线崩溃,只能以每兆瓦时9724.54英镑的价格向比利时买电,比正常价格翻出了50倍。
换算成人民币,1度电要90多块钱。
因为挪威国内1800个水库干旱,仅剩的产能都不够自己用,直接限制了出口。
所以负电价的新闻,就显得特别显眼。
负电价,顾名思义,就是发电厂、电力公司把电卖给客户时,不仅不要钱,还倒贴钱。
去年7月,德国与荷兰就出现了-500欧元/兆瓦时的超低负电价。
如果赶上极端的大风、暴雨天气,负电价能持续多天。
比如今年的前5个月,瑞典累计负电价668小时。
相当于电力企业干半年,就有近一个月在赔钱。
去年7月欧洲很多国家出现了负电价
出现负电价,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发电多,用电少。
但是,电看不见摸不着,存储很困难。
不像粮食多了,存到粮仓里。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发多少,用多少电。
但是,发电厂又很特殊,一旦运转起来,很难暂停,更准确地说,是停产成本非常非常高。
所以,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天气凉爽、工业用电下滑,就出现发的电多了,用得少,影响电网安全,很危险。
所以,当产能过多时,稀缺的就是需求。
贴钱卖,也是最无奈的办法。
当然了,这种反向交易的操作,大多只存在于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
假如是在实行浮动电价的国家和地区,当电网企业买电价格偏低,普通居民也能享用较低的电价。
而在遵循恒定电价的国家,比如中国,负电价就只是企业之间的事,跟普通人其实没啥关系。
如果将时间线往回拉,负电价几乎是个天方夜谭。
那么,它为何在最近几年频频出场?
主要是这三个原因:
1、可再生能源的普及
“负电价”走红的直接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电厂,大规模取代化石能源。
今年4月,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统计2024》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发电量的86%来自可再生能源。
而在5月8日,全球能源智库Ember也发布了针对全球80个国家做的一项研究,研究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过30%。
拼命建设可再生能源电厂的,不光是那些化石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很多能源国,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比如挪威,曾是全球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被誉为“欧洲的石油桶”。
在1970-1985年间,挪威凭借多山、多瀑布的地形,在全国开办了200多家发电公司,陆续建设了近600个装机容量超过10MW的水电站,约占全国电源企业的96%。
挪威水电站厂房
可再生能源电厂(相比火力发电等)主要是看天吃饭,突如其来的雨季和大风天气都能制造出产电高峰,过剩的电能就只能倒贴钱甩卖了。
2、激进的政府补贴
如果说可再生能源制造了负电价,政府补贴政策就加快了负电价到来的速度,以及发生的频率。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化石能源并不丰富,传统热电厂所需的天然气,要从俄罗斯等国进口。
然而自2014年欧洲爆发能源危机,以及近年来的俄乌战争,都严重影响天然气的供应,欧洲国家急需解除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一系列政策扑面而来。
2021年5月1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题为《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门路线图》的报告。
其中指出,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以争取机会把地球气温的上升控制在1.5℃之内。
实际上就是以保护大气层为由,推动可再生能源建设。
报告中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全球所有国家及相关部门,不给化石能源企业投资。
2022IEA部长级会议全家福
相比之下,欧洲的光伏产业,每生产1度电,就可以得到2.3欧分的补贴。
但这就导致了欧洲的可再生能源企业过多,管理困难。
部分地区电能总是多到电网无法承受,就无法以正常价格出售,一次次地形成负电价。
3、自由市场
负电价的产生,还需要一些特别的土壤。
比如欧美国家总有负电价,亚洲却很少。
原因就是欧美国家的电力市场,大多是自由的,市场化的。
比如美国,电源企业大部分是私企,具体生产行为国家无权干涉。
无论是电力产能的不足还是过剩,都只能用电价来调节。
这种缺乏约束的电力市场化,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调节产能的同时,不仅推进了负电价的产生,还制造了无数次让人难以承受的天价电。
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突降极端天气,大面积的降雪、冻雨,州内多地轮流拉闸限电。
400万人失去供暖,突然成了受灾群众。
仅剩的电能,成了稀缺的奢侈品。
事后,有人晒出自家的月度账单,里面躺着5700多美元的电费。
欧洲国家更是如此。
俄乌战争期间,欧洲很多国家就因为得不到俄罗斯天然气,被迫降低了电力生产,电价飞涨。
2022年8月,法国的最高电价是805.94欧元/兆瓦时(6块多人民币/度)。
英国电价则涨到了438.6欧元/兆瓦时,一年内翻了10倍。
很多买不起电的德国人,在冬天选择了使用壁炉。
但抢到了壁炉的人,却不一定能抢到柴火。
综上所述,负电价的产生机理复杂。
而它无论对普通人还是企业,都不一定是好事。
在讨论负电价时,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对物美价廉的追求。
但电力产业,一直都是一门特别烧钱的生意。
尤其是人口相对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供电的成本相当高。
想要实现物美价廉,那是相当难的。
反倒是正向稳定的价格,对产业发展更有好处。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电力产业是怎么花钱的。
2006年,中国启动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用上电的大计划。
其中就包括造价1.6万亿的特高压电网扩建工程。
以及让每户人家都能用上电的高难度“户户通电”工程。
每一户的成本,平摊下来是1.33万元。
为什么这么贵?
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中国重庆,有一个很小的中益乡,80%都是山区。
为了让这块土地上的人用上电,供电员用了两个月时间,往山上扛电线杆。
其中有一条线路,36根电线杆通向光明村余家坝台区,只有两户人家。
在地形复杂的偏远地区,比如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类似情况比比皆是。
电网企业要想回本,按照现在的赚钱速度,至少要100多年。
不仅如此,中国的电力产业,每年在技术研发上,就要投入相当巨大的一笔钱。
2016年到2020年,国家电网的研发经费是1300亿。
而南方电网,仅在2020年一年,就花了82.19亿元搞研发。
再加上各种维护经费,人员成本等等,到目前中国电网总负债已经超过了3万亿。
说完了电网企业,我们再来看看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
截止到目前,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厂建设最快的国家之一。
单说光伏产业,现在中国拥有全球光伏产业的90%产能。
就连生产光伏组件的公司,全球前十名里,中国企业占了七个。
与此同时,中国风电发展飞速。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年度市场报告(《2023年可再生能源》)显示,2023年中国风能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了66%。
按照这个速度,预计到2028年,中国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能占到全球的60%。
产业要发展,必须要能赚到钱。
中国电力产业要赚钱,靠的就是电价收入。
可现在,中国电价在全球都几乎是最低的。
先看下欧洲国家的电价。
2023年下半年,买一度电,在德国要花0.402欧元,爱尔兰是0.38欧元,比利时是0.37欧元。
就算是欧盟所有国家取一个平均值,也要0.284欧元,相当于超过2.2元人民币。
但中国的居民用电价格,上海的天花板价是0.917元人民币/度,北京在5毛钱左右,最便宜的省份甚至不到4毛钱。
左为上海阶梯电价,右为北京阶梯电价
回首二十年前,中国不光缺电,还经常停电。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准备着好几根蜡烛。
如果是晚上停电,孩子们就只能上床睡觉了。
但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化石能源电厂们逐渐补齐了技术短板,电网基建更新换代,突发停电的情况几乎灭绝。
相比于欧洲国家,中国人才是拥有用电自由的一群人。
这是技术的力量,也是政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