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电动车挥“重拳”反补贴税背后有何深意?

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发布声明,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额外加征反补贴税,增加后,关税税率最高能达到将近50%。如果谈判未果,加税将从7月4日开始实施。消息一出,引发各方强烈反应,欧盟选择在这样的时间点宣布加税,背后有何玄机?这项举措是不是能够真的落地?它对中国的车企,乃至对于中欧贸易又会影响几何?

Part.

1

欧盟拟对华电动车挥舞“关税大棒”。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7月4日起,将对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三家被抽样的中国生产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生产商加征21%,对“不配合调查”的生产商加征38.1%。

欧盟现有关税为10%,这意味着相关电动汽车制造商或面临最高近50%的总关税。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在10%关税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企业主体加征了不同的标准,这是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有客观的法律标准,同时又有很强的主观性。”

反补贴税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车企出海,外界说法不一。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加征20%的关税足以使中国对欧出口电动汽车减少四分之一。

但也有机构认为部分车企税率或低于预期,中国电动汽车仍然有成本优势。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认为,对于比亚迪这样拥有强大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来说,即便关税比例达到40%至50%,也无法阻止它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关村现代信息消费应用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 包冉:

“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绝对不再仅仅是几十年前靠成本低和服从性好形成的优势了,而是可以快速复制、快速扩张、快速搬迁延展的供应链优势。”

欧委会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比例参差,其中缘由引人关注。

5月,上汽公开拒绝向欧委会提供电池配方数据,被判定为“不配合调查的车企”,因而被加征38.1%最高数值的反补贴税。上汽集团曾明确回应,电池配方等商业敏感信息,并不属于须提供的“必要信息”范畴。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在调查过程中,不少车企反映,它要求中国车企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以及核心技术竞争力。这明显已经大大超出了反补贴调查的范围。它是抽样调查,所以‘摘樱桃’或者选择性执法的情况非常明显。”

根据全球汽车行业信息资讯机构JATO的数据,在英、法、德等欧洲13国的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上,上汽集团2023年以24.28万辆的规模位居第一。吉利和比亚迪则分列第二和第三名,销量分别为2.24万辆和1.59万辆。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它实际上主要针对的还是目前在欧洲市场上销量最好的中国电动车,担忧其可能构成对欧洲汽车业的威胁。所以这个所谓的配不配合,只是欧盟方面的一个托词。”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电动车市场多次位居销量榜单首位的特斯拉,欧委会提出可能适用“单独的税率”。落成于2019年的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产能最高的工厂,去年出口超 34.4 万辆电动车,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国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在美国的压力下,它肯定不敢把重锤落得太快。特斯拉也很懂得欧盟的市场规则,就在欧盟宣布要调查的时候,Model3在欧盟市场提高价格降低了一些竞争力,试图缓解欧盟的疑虑。”

Part.

2

处在风暴眼中的中国车企相继发声。

上汽集团称:“我们依靠技术创新,而非政府补贴”,吉利控股和蔚来都对欧委会作法表示反对,而比亚迪目前尚未发表任何评论。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对欧委会此举存在较深分歧。

正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匈牙利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对加征关税的做法表示质疑,认为这将损害德国经济。德系车企奔驰、宝马、大众先后表态,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欧盟在调查包括作出裁决的时候,故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欧实际上在电动车领域,包括在绿色产业领域是深度合作的关系。现在一部分出口到欧洲的中国产电动车实际上是在中国的,中德或者中欧之间的合资企业生产的。换句话说,德国的车企包括欧洲的一些车企,是中国电动车的利益攸关方。所以看上去欧盟的征税措施打击的是中国电动车,但实际上也会波及到德国和欧洲车企的利益。”

而法国和意大利则支持对华电动车加税。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法国和意大利在同中国的汽车合作当中没有获得太多利益,或者说竞争不过中国的车企,在欧洲市场也面临德国车企的挤压,所以它们想通过这次关税政策打压一下德企,从中受益。”

美国早在5月14日就率先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关税从25%提升至100%。但中国电动车对美国出口量极少,而追求“碳中和”和绿色环保的欧洲,是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重要地区。

冯德莱恩彼时就回应称,如果中国对电动汽车行业的补贴被证实是违规的,欧盟将用关税弥补自己所受到的损伤。

美国拉高关税之后,各方将目光望向了欧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它不能像美国那样一下把关税提高至100%,肯定会引起欧洲内部闹翻天,它没有一下子把我们的脖子掐死。”

但按照欧委会规定,需要涵盖65%欧盟人口的至少15个成员国投下反对票才能否决欧盟委员会的决定。

在7月4日到来之前,以及7月4日之后中欧双方仍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进行协商以避免正式关税生效。这项调查将持续到11月2日,届时将实施最终关税,通常为期五年。

接下来的两个谈判窗口期,中国车企在被征收反补贴关税一事上,能否迎来转机?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它利用有限的时间作出想要磋商的姿态,但实际在技术上又不太允许。7月4日以后,对于中国电动车征收的临时性关税,应该说是一个既定事实,但这只是双方交锋的第一个回合。”

从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年度“盟情咨文”中出乎意料地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到今年6月欧委会披露初裁结果。欧委会为何要做此调查?时间上又有何考量?

Part.

3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正在追求连任。2023年5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在演讲中公开表示,欧盟不应允许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取得“像光伏领域一样的胜利”。来自法国的欧委会内部市场委员布雷顿也表示“非常赞成尽快对电动车展开调查”。有欧媒分析认为,冯德莱恩有意借此在换届前讨好法国,为自身谋取政治私利。

冯德莱恩称,由于“某些国家的巨额补贴”,全球市场充斥着便宜电动车,这种“逐底竞争”对欧盟造成了“市场扭曲”。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从欧方的角度来看,中国是非市场经济体系的国家,天然具有补贴的性质。所以从一开始欧洲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保护主义的立场上。”

中关村现代信息消费应用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 包冉:

“中国新能源有补贴,这是事实。美国没有吗?欧洲就没有吗?都有。为什么有补贴?因为大家都遵循《哥本哈根协议》的‘碳中和’目标。”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日益关注,各国政府都纷纷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此后,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从2016年开始,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渐退坡。

到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到期退出,但欧、美仍在实施大额购置补贴,补贴力度明显高于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欧委会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并非根据欧洲汽车行业提出的正式申请,而是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过去几十年,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一定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先提出投诉,然后欧盟机构受理,经过详细地分析和调查,确认它构成了不正当竞争,或其他原因才最终落地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过去对中国的光伏产品都是这样的程序。但这次的政策很显然具有很强的政治动机。”

6月12日,欧委会择机公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决议。

这一天,中国不仅接收到了来自欧洲的关税压力,20多家中企在美国对俄罗斯新一轮制裁中受到波及。紧随其后6月13日G7峰会召开,所谓中方“产能过剩”话题也成其重点议题之一。

正全力争取在7月连任欧委会主席的冯德莱恩,似乎步步为营。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政策背后都是一些政治算计。冯德莱恩肯定是要考虑她自己的政治生涯,她也一直在选择这个时间点。前一段时间的欧洲议会选举,对冯德莱恩施政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欧洲议会选举中她所在的人民党表现不佳的话,可能她的政策要打折扣,她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快。这次右翼的上升的势头比较强,冯德莱恩的这个政策本身也迎合了右翼的想法。她对华表现得越强硬,越会得到欧洲议会的反华派和美国的支持,从而巩固她的执政。”

Part.

4

在欧委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同时,欧盟各国政府也在推出自己的激励措施,以吸引中国车企赴欧洲建厂。奇瑞在西班牙的工厂落地时,连首相也亲自参与剪彩。

与此同时,不少中国车企已经计划在欧洲扩大生产。比亚迪、上汽集团等纷纷在欧洲设立工厂,以节省运费和平衡关税。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崔洪建:

“尽管现在欧洲是中国电动车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但我们知道实际上从整个全球的电动车需求来说,体量非常大。中国企业没有必要在欧洲市场这一棵树上吊死,我们现在可能需要关心的是在电动车领域,甚至在相关的绿色产能领域,中欧双方出现了越来越多贸易摩擦会不会外溢?”

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多产业担心中方反制。

中国商务部决定自6月17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此次调查是应中国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的。中国畜牧业协会向中国商务部递交的申请书指出,欧盟是中国猪肉及猪副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2023欧盟对华倾销幅度高达60%以上,另外,欧盟猪肉存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年均高达426万吨。

有欧媒表达了对中欧贸易战的担忧。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奎:

“欧盟出口中国市场的猪肉一度超过了60%,比例已经达到了反倾销的标准。尤其西班牙猪肉出口到中国的时候,它的行业毫无疑问是有大量政府补贴的。中欧作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现在发生的贸易纠纷还占比很小,而且欧盟没有打贸易战的意图,它无论在G7还是在同美国的对话中,都强调了贸易战不能打,而且不合时宜。”

此前G7峰会时,朔尔茨就曾表态称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但欧方仍可以通过与北京谈判加以避免。外媒披露消息称,德国副总理罗伯特·哈贝克6月21日将到访中国。外界猜测,德方将借机斡旋此事。

受“关税大棒”困扰的中国车企,能否借此迎来转机?

在双碳这个全球的共同使命之下,电动汽车可以成为各方携手努力的领域,中欧更是有不少的合作机会。而贸易战从来都是双刃剑,何况现在全球多争斗,中欧原本被期望可以携手成为稳定力量,现在却也面临着可能卷入更广泛的贸易战和泛政治争斗的危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