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减排二氧化碳的道路上,做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决定,今后将有更多行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消费者也将更多看到有"碳标识"的产品。
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文件明确规定,2027年之前中国必须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为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碳足迹管理体系着眼于碳排放衡量标准,尤其对煤炭、钢铁、天然气、铝、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计算标准将优先发布。
《方案》明确规定了两个阶段目标:
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约10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到2030年,增加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石油、煤炭等含碳资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规范排碳衡量有利于对外出口
中国是世界头号碳排放大国。新规定将碳交易市场扩大到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此举有利于中国降低来自欧洲的"碳关税"(CBAM)的影响。"碳关税"的正式名称是"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到欧洲的高碳产品征收关税。如果没有纳入碳交易市场,也无法通过支付国内碳排放成本来合法减免碳关税。
周三(6月5日)公布的《方案》称,中国将密切关注全球与碳排放相关的贸易政策,建立互信,推动碳足迹标准与国际接轨。
文件还表示,将利用新标准鼓励低碳消费,敦促地方政府制定试点项目,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在碳排放意义上更清洁的产品。今后人们将更多看到带有"碳标识"的消费产品。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次年,在同一场合,他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