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欧盟准备一份更具竞争性的对华战略文件时,中国领导人也将对欧洲进行一系列的重要访问。北京时间3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3月21日至26日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在4月9日的中欧峰会上他会在欧盟总部与欧盟领导人进行会晤。在北京时间3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赶赴布鲁塞尔举行第九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
如此高密度和高级别的访问,足见欧盟在北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在中美的竞争向着多面延展并呈现出长期化趋势时,和双方都保持着良好关系的欧盟作为实力最强的第三方必将成为双方联合的对象,从而在这种三角关系中被赋予战略优势。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布鲁塞尔举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图源:Reuters)
从国际博弈的角度来看,在中美博弈中采取平衡战略显然最符合欧盟的利益。然而,由于体制和价值观的契合,欧盟有种跟随美国的天然冲动,但在行动层面,它却往往陷入两难,既碍于经济合作不愿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又不肯抛开意识形态和中国深化战略合作。
这样的自我设限,再加上中国在欧洲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促成了欧盟对华战略的再一次收紧,在3月12日发布的战略报告中,它将中国称为“争夺技术领导权的经济竞争对手”以及“提供了不同治理模式的体制竞争对手”。
但在华为5G、“一带一路”战略等关键领域上,欧盟就算有意压制,也难以阻止成员国放水,接受北京的合作邀请。英德等国在美国压力下仍拒绝禁止华为,意大利也不顾欧盟的怀疑,计划在习近平访问期间签订“一带一路”协议,成为首个加入的欧盟创始国和G7成员国。
尽管欧盟首次制订了针对中国的共同战略,意图在中国的挨个“渗透”中强化团结和凝聚力,但在实践上仍存在诸多困难。
内部协调是最难过的一关,看似一致的欧盟内部实则利益分化严重。救助国和受援国、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核心和边缘、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等利益既交叉又相区别的国家集团破坏着欧盟的向心力,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也促使它们回到独立的外交政策,而往往与欧盟的共同利益相悖。
欧盟在最新的战略报告中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图源:VCG)
经济的普遍下行也将对欧盟的财政造成压力,从而让外交政策的施行大打折扣。即使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在2019也面临着绝大风险,慕尼黑的Ifo经济研究所警告,预计今年德国经济增长率为0.6%,不到2018年的一半。而意大利在经历了2018年后两个季度的连续负增长后,欧盟委员会将其2019的经济增速预测调整为仅0.2%。在这样的形势下,欧盟成员国对外部的依赖只会进一步增加。
这次欧盟首次提出的“体制竞争”,可能也难以对北京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难民危机继续困扰各国时,极右翼和民粹主义的回潮已经对欧洲的政治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而在各个主要国家内部,也面临着不同的危机,英国的脱欧乱象、法国的“黄背心”运动等等,都在动摇选民对制度的信心。相比于和中国进行虚幻的制度竞争,欧盟各国可能对解决自身麻烦的需求更加紧迫。
应该承认,欧盟和中国之间还有很大的信任问题,但在世界经济放缓、全球环境与气候问题愈加严重、国际安全风险上升的时候,显然需要更多的合作来共同应对危机,欧盟不应为了平衡与中国的关系而让多边主义再次遭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