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内,两起重大坠机事故,346条人命。
737 MAX机型全球停飞,全球航空业垄断巨头波音,也深陷舆论漩涡,命运未卜。
然而,自3月10日空难发生以来,波音公司CEO米伦伯格(Dennis Muilenburg)就一直保持低调,除了当天的一条推特和通过公司官方声明表达对遇难者的同情外,再无公开声音。
这种态度是否会给公司及其本人带来负面影响?《华尔街日报》15日援引数名公关界专业人士的观点,讨论了这个问题。
埃航空难当天,米伦伯格发布的一条推特
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管理研究生院公共关系教授劳伦斯·帕内尔(Lawrence Parnell)表示,这种对公众的沉默可能是危险的。
“越来越多的人期待首席执行官会挺身而出,承担责任、道歉,并解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有人认为,米伦伯格的表现虽然不令人惊讶,但也并不合适。
危机声誉咨询公司“Temin & Co.”负责人戴维亚·特明(Davia Temin)认为,那些承担更多公共角色的CEO可能会冒着重蹈前英国石油公司CEO托尼·海沃德(Tony Hayward)覆辙的风险。
2010年5月,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后,海沃德屡屡因自己的言论惹怒公众,被批评公关能力极差。例如他曾说“我希望恢复正常生活”,就被外界解读为似乎认为漏油事件不过是小事一桩,加剧了外界对英国石油公司的怒火。他本人也于当年7月宣布辞职。
特明表示:“你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条件反射地让首席执行官上场。”
但她同时指出,波音公司原本可以更积极地使用诸如米伦伯格推特这样的平台,来表达对受害者家属更多的同情及寻找事故原因的紧迫感。
“他的最后一条推文说,波音正在向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援助,这缺乏人情味,”特明补充:“这都是剧本里的空话,它们应该是真实的。”
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米伦伯格@视觉中国
在特明看来,波音公司的其他声明也缺乏真实性,例如特朗普13日宣布“停飞令”后,波音在一份声明中援引米伦格尔的话说支持政府“高度谨慎”的行动。
“在你被迫去做一些事的时候,很难唤起足够的谨慎。使用这样的语言会立即破坏信誉,”特明说。
危机管理集团“Tellem Grody公关”高级合伙人苏珊·泰勒姆(Susan Tellem)说,美国公众,尤其是那些经常旅行的人,往往比较宽容,这一点可能对波音有所帮助。
她说,这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航班的起起落落,CEO需要让乘客放心,一切就都会搞定,他们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
泰勒姆也强调,成为公众焦点存在风险,她虽然常建议高管发表声明,但除此之外应该保持沉默。不过,考虑到波音目前面临危机的严重性,米伦伯格应该发点声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破例的。”
也有专业人士觉得米伦伯格的行为没有什么问题。
危机公关公司“Dezenhall Resources”创始人艾瑞克·德泽霍尔(Eric Dezhenhall)就认为,在当今社会媒体的“呼唤文化”(Call-out culture)中,许多人会要求企业CEO在危机发生后辞职。“你为什么要在镜头前跳水?”他问道。
德泽霍尔指出,虽然公众经常希望看到一种“电影般忏悔”的姿态,但这种负担不应该成为首席执行官们的默认责任。
“选择一名CEO并不是因为他们适合上电视,尤其对航空制造业等行业来说。在这些行业,CEO可能并不像更面向消费者的行业那样,具备应对公众的能力,”德泽霍尔说:“对于一个工程管理人员来说,向地球上70亿人解释航空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3月10日埃航客机坠毁后,中国率先宣布停飞波音737 MAX飞机,随后各国相继跟进。但作为波音的老家,美国的停飞令却直到13日才姗姗来迟,成为最后一个停飞失事机型的国家。波音随后宣布停飞目前市面上所有371架的737 MAX。
两起严重空难对波音的打击是巨大的,除了737 MAX“雪崩式”停飞,波音还面临着订单取消、市值蒸发的危机。
观察者网13日曾为波音算过一笔账,737 MAX全盘停飞后,有机构预测波音最多将因此亏损50亿美元。此外,在10日空难发生后,波音市值在两日内蒸发260亿美元。
最后,就是理论上波音的最大损失:所有未出货订单全部泡汤,且已出货飞机遭到全部禁飞,波音将蒙受约5845亿美元(近4万亿人民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