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大裁员殃及上海超级工厂,电动车该泼冷水了(组图)







导语

泼天的富贵和势能,和回归理性返调的阵痛,对特斯拉和新能源品牌是一体两面。

“我们对该组织进行了彻底审查,并做出了将全球员工人数减少10%以上的艰难决定。”






当整个国内汽车界多数通过新闻快讯知悉“特斯拉裁员”的时候,上海浦东临港特斯拉工厂的员工们,则是收到了官方的邮件。

旁观者的视角,永远无法对当事人“感同身受”。






从普工到安全员,大量特斯拉上海员工组建了微信群相互联络。和外界认定的“特斯拉普遍高薪”不同,部分员工自嘲为“牛马”,而一些“牛马群”里开始讨论裁员和赔偿的事情。

“三班变两班了?”

“今年被裁还有N+3吗?”

“附近哪儿还有收入差不多的工作?”

……







临港产业区钻石园,特斯拉中国HR部门所在的那栋楼,去年就已经因为电池组装一期裁员而成为员工们关注的焦点,如今又重新成为众目所向,只是“N+3”福利源的色彩淡化,更像命运的“小黑屋”。

特斯拉和一众新能源车企的起伏,供应商和整车员工们的悲喜,其实都系于产业战略的脉络。

当巨手引导汽车产业转向电动化与智能化,特斯拉和诸多新能源品牌,在上升阶段接住了泼天的富贵和势能,那么也注定了在降温和回归理性的时刻,它们必然承受回调的阵痛。



裁员超10%,只是个开始

特斯拉在全球包括中国裁员,并不是突然爆发的意外。






2023年,美国政府禁止给进口自中国的电池补贴,要求用美国本地制造的电池,原本特斯拉上海临港工厂的电池生产线,有一定比重为出口,因而对电池组装相关的员工裁员,电池组装一期员工裁撤过半。

2024年3月底到4月初,就有自称特斯拉员工的人士,向《汽车公社》独家爆料称,5月份特斯拉开启大裁员,并给出特斯拉员工群的聊天截图。






在特斯拉官方邮件确定全球裁员10%后,基本上可以印证相关爆料并非全部属于空穴来风。

按照特斯拉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年度报表,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斯拉全球员工总数为140,473人。从特斯拉上海工厂环评文件和官网等信息渠道可知,特斯拉在华员工总数从2022年中的1.5万人已经涨到大约2万人。

裁员10%以上,就意味着特斯拉在全球“砍掉”超过1.4万人,而在上海特斯拉,将有2千人以上下岗。

更让特斯拉上海工人开始担忧的有两点,与之前裁员不同。

首先是裁员范围,此前集中在行政等相对次要的岗位,而号称“四大金刚”的总装、焊装、涂装、电池,从去年年中到今年,终于开始被特斯拉“动刀”。

其次是裁员赔偿,原本特斯拉员工中流传的标准是“N+3”薪资,但目前有说法称“或许这一轮达不到这么高”。

特斯拉向来以“效率极高、性格极刚”闻名,似乎从汽车产品价格波动,和裁员都是对产业和市场的刚性反馈,压力最终都是传递给上下游,而特斯拉本身岿然不动。






然而这一次或许特斯拉也会伤筋动骨,毕竟下行势头和阻力,已经来自多个维度。

2024年以来,特斯拉似乎遭遇了“水逆”,诸多不可抗因素拉低了产销量:美联储加息,金融政策变相让不少消费者“买不起车”;德国柏林工厂遭遇纵火,导致生产停滞;红海冲突和巴尔的摩大桥垮塌都阻挡了航运;甚至连美国加州佛里蒙特工厂为焕新版Model 3进行产线升级也拖累了销量。

这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对特斯拉和电动汽车不利的连锁反应。

先是特斯拉交出了史上最难看的第一季度成绩:生产新车433,371辆,,基本符合外界的预期;但交付386,810辆,同比下跌8.53%,环比跌幅达到20.16%,与调查得出的分析师平均预期之差创有数据统计以来最大。

“无论怎么看,这个数据都很丑,”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的管理合伙人Gene Munster评论丝毫不留情面。

虽然中国消费者记住的是“Model Y又涨价了”,但在美国,特斯拉降价都无法阻止销量颓势的到来。






“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拉崩了整个美股电动车板块,”虽然这是一句戏谑,但股价的确反映了资本和市场对前景的看多或者看空。

美国当地时间4月15日,电动汽车股价集体跳水。特斯拉带头跌落5.59%,美国新势力Rivian和LEV,中国蔚小理股价均有所滑坡。


“特斯拉暴涨的逻辑崩塌了”



特斯拉不缺黑或者吹,但缺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以及对于特斯拉爆发和衰落底层逻辑的梳理。

为什么特斯拉在2021年能达到市值万亿美元,超过后面九家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






按照风云学会和券商的研究,隐含的假设是,资本相信马斯克曾经许诺的增长前景,2030年左右,特斯拉全球年销量能冲到2,000万辆的水平;或者换句话说,真正实现“特斯拉变成电动汽车里的苹果,主流品牌里档次第一,市占率前二”。

为什么特斯拉敢夸下海口“车中苹果,年销量2千万辆”?

因为一度呈现出极高的增长势头,2017年到2023年,全球年销量分别为103,181辆、245,240辆、367,820辆、499,559辆、936,172辆、1,313,851辆,1,739,707辆,连续接近50%甚至翻倍的高增长。

因为特斯拉手握Model 3和Model Q畅销车,还在筹划15万元Model 2/Q入门车,以智能驾驶作为大旗,构建品牌力,意在模仿苹果手机,用简约统一的产品,去统括整个市场的需求,有望实现市场份额的集中。

那么逻辑链条的上端,其实可以归结为:汽车是否会像手机等消费电子一样,市场份额最终高度集中化?并且高度集中一定是朝向特斯拉这个品牌。







在《汽车公社》看来,该逻辑链条实际上并不成立,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都将特斯拉的“破局者”角色高估为“救世主”角色,将智能电动汽车凭借激进模式的“发展初期”,误认为是“成熟期”的模态。

消费电子的逻辑不可能完全套用给汽车。

汽车与手机等消费电子相比,硬件所支撑的体验维度更丰富,例如坐姿、NVH、方向盘手感、底盘回馈等,而手机的体验维度只是在软件层面实现了丰富化。这就直接导致,定义产品第一印象的硬件,在汽车身上会远比手机更为多样化,且价值取向差异化。

简单地说:汽车之间的外观内饰设计风格差异,远大于手机之间的设计风格差异,多样化也远高于手机。

汽车仅仅是车身形式差异,就有跑车、行政轿车、SUV、MPV、越野车,还能出现轿跑、跨界车。前脸有网格式、直瀑式,侧面有溜背流线形、方形、圆弧形,大灯有点阵、钻石形……

智能手机外观的高度收敛,相当程度受手机大屏交互方式决定,因而手机设计方案局限于曲面屏、刘海、几个摄像头排列、背面材料的创新,“外观基本还是一块屏,做不出花来,”《高工智能汽车》分析师高沛通指出。

哪怕同样是家轿,迈腾和雅阁,或者比亚迪汉和小鹏P7对各自粉丝的审美吸引度差异,远不是两派手机粉丝彼此对设计上的隔阂能相比。







手机审美的美丑上下限,远不如汽车。而汽车审美的多样化又远胜过手机。一款汽车的外观内饰设计,全球80亿人打分,区隔会很大。同样调研80亿人“最爱的汽车设计方案”,种类如果是1亿种,手机可能只有100种。

再考虑到安全性、空间性、续航性,汽车所承载的诉求多样化,远高于消费电子:特斯拉所代表的纯电动,北方低温对其非常不友好;特斯拉所代表的溜背设计,就远不如理想的方形车身更适合家用;特斯拉所代表的极简设计,对希望享受车内生活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毛坯房”很难满足诉求。

特斯拉拿极简和部分人的价值观,去统一所有人的价值观,势必会在碰撞中碰壁。今年特斯拉销量下滑,只是底层逻辑的体现之一,它自己的天花板是存在的,并不是只靠竞争对手或者政治限制,消费客群和特斯拉逻辑天然相冲。

正因为“暴涨逻辑已经崩塌”,对特斯拉而言,2030年2千万辆的豪言已经渐行渐远。







从2023年的174万辆,增长7年到2030年实现2,000万辆,特斯拉需要持续不断完成年均复合增长41.7%。那么2024年,按道理特斯拉应该实现接近250万辆。但很可惜,特斯拉目标的销量预期大约在210万辆左右,增幅大约20%出头。

简而言之:特斯拉可为先锋,难做守将,宜独自一军开疆拓土,不可后来者皆萧规曹随。极简化思维适合制造业的统一与降本,但和人性的消费诉求多元化南辕北辙。


电动汽车,该泼冷水



在评价新能源战略和特斯拉的时候,表达者非常容易陷入“极端话语陷阱”。

我们为何不能以中立理性客观的出发点去提供结论?






对于特斯拉,“开创局面伟大,难撑盛世繁华”,这个评语有着底层理性逻辑的支撑。

运用第一性原理,将智能化与电动化结合,极简思路贯彻到研发、产品、采购、营销、渠道和品牌各个环节,将效率提升到传统汽车远不能及的地步。马斯克与特斯拉当得起“伟大”的评语。

然而当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特斯拉被视为电动车第一品牌,他们已经充分享受到“科技先锋”的红利。只是极简原理并不适合满足所有用户需求,更别说“高度智能化”、“纯电动化”在当下有着应用的瓶颈。

故而特斯拉与马斯克,明显被一部分人高估,所谓“衰退”只是回归到应有的现实。






同理,电动汽车、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与特斯拉的起伏轨迹密不可分。

为何特斯拉在2017到2023年都维持了高速增长?背后有两重根本因素。

一是中美两个最大国家,在帮着特斯拉“抬轿子”。中国需要一个品牌引导消费者认知到“电动汽车不是骗补工具,可以非常高大上”,同时拉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从而顺遂国家新能源战略提速;美国需要在乔布斯去世之后,出现一位新的科技偶像。

二是2017年到2023年,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处在2.0发展阶段(如果日产聆风、雪佛兰Volt在2010年前后对动力总成电动化的探索属于1.0),初步将电动化与智能化结合,拓宽产业链和转换新赛道,但是仍然运用了激进模式去“冲”出第一步,并不适合长期发展。

如今新能源战略刚刚进入3.0理性化时代,它的特征在于:明确了电动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由于用户诉求多样化,电动化本身也在当下适用多维度路径:纯电动、插混、增程式、油电混动齐头并进。






你如何要求北方用户在低温和长续航场景下,只能用特斯拉纯电?

你如何要求低线市场对智能化功能并不敏感的用户,为特斯拉FSD支付额外的溢价?

你如何要求希望座椅更软、空间更宽敞、车顶不晒的用户,面对集中度如手机的车市,只能强行按下自己的诉求,捏着鼻子去接受特斯拉?

所以我们看到,比亚迪插混火了,吉利奇瑞长安长城等悉数跟进。

所以我们看到,插混市场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销量同比暴涨75.6%,而纯电动仅为14.7%。

所以我们看到,从资本到终端用户,开始质疑电动汽车,不少国家和政府开始对新能源目标进行调整。

所以我们看到,与电动化绑定的智能化,从几年前“很快实现L5,取代人类司机”转变为温和理性的“辅助驾驶系统普及”,同时激光雷达等新技术,从资本追逐的风口,渐渐转变为成熟化的零部件。

电动化和智能化大趋势并不会改变,但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理解可以拉伸外延,同时我们需要牢记“正确的方向,有可能迈出错误的步伐、荒谬的节奏”。






电动汽车需要被泼一盆冷水,但冷却不了进步的热心。

而如今特斯拉的起伏,在若干年后的宏观复盘中,也仅仅是“当年那段有趣的故事”,供后来者品鉴、体味。


裁员这剂猛药,马斯克开错了?

走入危机的特斯拉向内开了一枪。

当地时间4月15日周一,马斯克内部信显示:特斯拉将裁员10%。

按照特斯拉2023年底140473人的员工数量计算,此次裁员可能会让1.4万人失业,规模颇大。

与此同时,至少有两位高管公开表示离开特斯拉,其中包括特斯拉高级副总裁德鲁·巴格里诺(Drew Baglino),他是特斯拉仅有的四位全球高管之一,在这家公司已有18年。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更多高管在此次裁员中被解雇(巴格里诺是被解雇还是主动辞职不得而知)。

尽管举着“降本增效”的大旗,但特斯拉的大裁员并未提振市场信心。在裁员消息传出的当日,特斯拉股价大跌5%,市值蒸发305亿美元。今年,特斯拉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超过30%。






电动汽车行业整体降温,特斯拉第一季度交付量下滑,旗舰车型迟迟未更新,而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国的电动汽车新老玩家正在激烈肉搏。裁员万人,并不能抚平市场的担忧。






这次裁员早有风声。

几个月前,彭博社爆料称,特斯拉告诉所有的管理人员识别团队中的“关键人员”,并暂停了一些股票奖励,取消了一些员工的年度评估。此举被认为是在为裁员做准备。

当地时间4月14日周日,行业媒体Electrek报道称,特斯拉即将发生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可能高达20%。

与此同时,特斯拉先是命其上海超级工厂减产,紧接着向美国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宣布缩短赛博卡车(Cybertruck)生产班次。

终于,当地时间4月15日周一,Electrek爆料马斯克内部邮件,显示其向特斯拉员工宣布裁员“10%以上”。

“这些年来,我们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家工厂。随着这种快速增长,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角色和职能的重复。当我们为公司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做准备时,关注公司的各个方面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是非常重要的。”

特斯拉的人员增长的确很快。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特斯拉的员工数量为140473人。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至2022年分别为70757人、99290人、12855人。

不过,特斯拉的人员增长速率在近几年已经减缓。人员增长速率最高的是2017年,特斯拉员工数量比前一年暴增111%。2023年特斯拉的人员数量只比前一年增加9.8%。






单论“快速增长”,似难解释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如此大比例地进行裁员。

高管的离职,也让这次裁员蒙上不寻常的阴影。

在马斯克内部信被曝光的几个小时后,特斯拉高级副总裁巴格里诺宣布辞职。巴格里诺已经为特斯拉效力18年,离职前领导电池、发动机和能源产品的工程与技术开发。






另一位离职的高管是特斯拉负责公共政策与业务发展的副总裁罗汉·帕特尔(Rohan Patel)。他曾与马斯克共同主持财报电话会议,也多次在活动中与马斯克一同登台,其中包括一年多前的特斯拉投资者日。

在特斯拉此前公开的信息中,巴格里诺是公司全球仅有的四大高管之一。其他三位是CEO马斯克、CFO扎克·科克霍恩,以及去年新晋的特斯拉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朱晓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科克霍恩也已于去年8月离开特斯拉,结束其在此13年的工作。

顺带一提,随着四大高管中科克霍恩和巴格里诺的离开,此前传闻朱晓彤已经成为有望接班马斯克的特斯拉“第二号人物”,如今看来可能性在升高。





在X上,巴格里诺发布告别信息,马斯克也在下面回复“感谢你为特斯拉做的一切,几乎没有人如你般贡献大。”

巴格里诺也许早已做好准备,他上一次发布X消息是在4月1日,附照片,追忆2016年特斯拉Model 3的发布。





目前并不清楚巴格里诺是在裁员期间被解雇还是主动离开。不过,据Electrek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马斯克正在对一些重要的项目进行改革。

巴格里诺领导着特斯拉的诸多工程项目,其中包括4680电池生产和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的阴极工厂,但这两个项目都出现了严重的延误。

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还解雇了阴极材料与制造部门高级经理安东尼·瑟斯顿(Anthony Thurston),他向巴格里诺汇报有关阴极工厂项目的情况。

对得克萨斯州超级工厂,马斯克还有其他不满。马斯克正在加快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计划,特别是要在工厂正在进行的扩建中新添一个数据中心,计划在8月20日之前投入使用。但知情人士透露,这个项目的进度也落后了。

奥斯汀超级工厂基础设施总监阿米尔·米尔沙希(Amir Mirshahi)在内的几位参与该项目的人也被解雇了。

在内部信中,马斯克将裁员归咎于人员增长和角色重复,想要降低成本,也就是“降本增效”,但实际情况似乎要更为复杂。马斯克可能是在对一些项目不满,并急于推进新计划的情况下,对人员进行清理,而非仅做比例淘汰。



以降本增效出发进行裁员,很多公司在这样的消息公布后会经历股价的上扬。去年底蔚来宣布裁员10%,当晚在美股上涨4.5%,在港股当日最高涨幅超过7%。微软今年1月宣布游戏部门1900人裁员消息后股价微涨,当日市值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

但特斯拉此次的裁员消息却没能提振股价,相反,当地时间周一特斯拉股价大跌5%,市值蒸发304亿美元,年内累计跌幅已经超过30%。

一方面,高管的离职可能会加剧一些投资者对特斯拉继任计划的担忧。马斯克已经在特斯拉担任CEO十六年,如今他领导着6家公司,投资者一直对其是否有足够的精力投入特斯拉抱有怀疑态度,并关心其是否有合理的继任计划。

今年年初,马斯克还公开抱怨自己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不到25%:“除非是这样,我宁愿在特斯拉之外制造产品。”根据一份监管文件,巴格里诺已作出安排,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出售多达11.55万股股票。





另一方面,外界对特斯拉的担忧颇深,1.4万人的大裁员也不足以抚平投资者的焦虑。

特斯拉本月初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产量和交付报告,不幸的是,报告期内特斯拉交付38.6万辆汽车,远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44.9万辆。这是2020年以来,特斯拉首次季度交付同比下滑,彼时下滑的主要原因在疫情。

如今,特斯拉遇到的不是短暂的挑战,而是持久的危机——整个电动汽车行业在退烧,虽然整体销量继续增长,但增速已没有预期得那么快。包括通用汽车和福特在内的其他汽车制造商,因电动汽车需求低于预期而减产。

与此同时,特斯拉处于激烈的外部竞争中。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一度失去了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领先者的头衔,被比亚迪夺走桂冠,在今年第一季度夺回。

中国的竞争对手正在推出更廉价的车型。比亚迪秦Plus车型价格下探至7.98万元,小米今日也推出了其首款电动车SU7系列,起售价21.59万元起。

“有很多人认为,前十大汽车公司将是特斯拉与9家中国公司,我认为他们可能没说错。”马斯克在去年11月表示。

多年未更新旗舰车型(其新品赛博卡车Cybertruck生产缓慢)的特斯拉不断以降价和补贴等激励措施刺激销量。2023年上半年,特斯拉全球汽车价格平均下降12%,彼时销量得到有力提振,交付量较前六个月增长19%。但降价手段对销量的刺激效果迅速减弱,到了下半年,特斯拉继续降价,汽车交付量增速放缓至3%。

在不断地降价中,特斯拉的利润率已经受到影响。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为17.6%,为四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曾备受瞩目的特斯拉廉价车型迟迟未推出,就算项目没被取消,也很有可能优先级降低。不久前,马斯克宣布特斯拉的下一个大事,是8月要推出的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

裁员万人,解决不了特斯拉这诸多问题。



外界对于马斯克“裁员不手软”的印象,大多来自其收购推特(后改名X)之后。彼时马斯克手起刀落,超过一半的员工说再见,震惊整个硅谷。

其实马斯克在特斯拉同样裁员不手软。

2018年,特斯拉深陷产能地狱,公司开启第一次大规模,裁员比例9%。当时马斯克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称:“特斯拉现在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将来,我们就再也不用这样做(裁员)了。”

这相当于一个“再也不裁员”的承诺,但马斯克很快就食言了。半年后,特斯拉就宣布了第二次裁员,比例7%。

本次10%的裁员规模,也并非特斯拉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在2022年,特斯拉就曾开启全球10%的裁员。当时马斯克给出的理由是对全球经济不看好,“有不好的预感”,可以说是很任性了。不过,其后由于市场反应激烈,特斯拉股价大跌9%,马斯克不久后“救火”,强调“(未来12个月)特斯拉员工总量将增长,领取固定薪酬的员工数量会相对平稳。”

马斯克的裁员大业也未必能进行得一帆风顺。





在2022年那次大规模裁员计划宣布后,马斯克就遭遇了来自工会的阻力。当时荷兰的一位工会领导人表示,马斯克的裁员计划不会在当地顺利执行,“你不可能就那样直接解雇员工”,特斯拉必须与工作委员会就任何离职条款进行谈判。

马斯克向来不喜欢工会,和员工及各国家地区的工会组织因此拉扯不断。去年2月,马斯克曾在纽约布法罗工厂解雇数十名员工,而在那前一天,这些员工宣布发起组建特斯拉首个工会的运动。尽管特斯拉回应称该裁员事件与员工试图组建工会无关,但其辩白显得颇有些苍白。

最近的事件,是特斯拉与北欧地区工会掀起激烈争端。瑞典产业工人工会IF Metall一直试图说服特斯拉签署集体劳动协议,但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去年10月开始,以工会为背景的罢工行动从瑞典开始,蔓延到丹麦、芬兰和挪威等周边国家,并蔓延到汽车行业之外。罢工之中,邮政工人、垃圾回收人员、维修中心、港口工人、电工和清洁工等都拒绝处理和特斯拉相关的业务。

当地时间4月8日,马斯克曾回应瑞典工会争端,称“风暴已经过去”“我认为瑞典的情况相当不错”,并强调瑞典的工人待遇很好,甚至比工会要求的还要好。但是几天后,该言论就被“打脸”。

IF Metall发言人表示“瑞典的罢工仍在继续”,并表示工会考虑扩大行动力度:“特斯拉希望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的生意一切照旧。但我们知道、他们也知道,这并不完全正确。”



参考资料:

1、 新浪科技:《特斯拉今天又宣布裁员,马斯克曾承诺“再也不裁员”》

2、 中新经纬:《裁员消息一出,特斯拉暴跌9%!马斯克慌忙“改口”》

3、 汽车公社:《每10个特斯拉员工,就有一人将下岗》

4、 科创板日报:《不妥协!特斯拉正聘请北欧公共政策专家 或与当地工会展开长期对峙》

5、 中国汽车报:《工会“围剿”特斯拉》



特斯拉裁员开启:扫描员工工卡,失效即立刻送回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6日,昨天下午马斯克发布全球邮件,邮件显示特斯拉即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的员工,但一些工人直到来到在公司才意识到他们被解雇了。

此次大规模裁员对工程师和生产人员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名员工称,在内华达州斯帕克斯的特斯拉工厂,由于需要检查工牌,周一上午需要排大约两个小时的队伍才能进入工厂。在裁员之前,特斯拉在全球雇用了14万多名员工,其中包括内华达州工厂的3000多名工人。

两名工作人员称,此前,保安人员在现场检查工人的工牌,通常不会直接扫描,但在周一上午,弗里蒙特工厂的工人被保安告知,如果扫描他们的工卡不起作用,意味着他们被解雇,将单独用面包车送回。

工厂四名员工表示,被解雇的特斯拉员工在周日晚上通过个人电子邮件收到通知,并撤销他们对特斯拉系统的访问权限。电子邮件中表示,裁员将立即生效,工人将在48小时内收到有关辞退费用的信息。

而在宣布裁员当天,至少有两名高管从公司辞职。动力总成和电气工程高级副总裁Drew Baglino和公共政策和业务发展副总裁Rohan Patel在X上表示,他们已经离开了特斯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