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相互需要的德国与中国 德国必须与中国妥协

维也纳出版的奥地利《标准报》以“为什么中国在海外发动魅力攻势”为题,刊文分析了中国当前为何对外国资本以及外国市场的高度渴求。



作者指出,中共一直对民众许诺经济会越来越繁荣,但是目前却面临青年失业率高企、人均收入增长趋于停滞的不利局面。“中国经济仍然在房地产危机中挣扎,因为多年来,北京一直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后,中国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机场、铁路等基础设施,并且为涌向城市的农民工修建了无数住房。这很快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局面,所以在2014年前后开始用‘一带一路’向其他国家输出过剩产能。”

“诚然,现在情况不同了。如今的中国经济更加高智能、高品质、高科技,不再是单纯依靠架桥修路,而是制造手机和电池。但问题是,政府依然花费过多的资金来促进这种增长。在全球层面上,投资拉动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平均为25%左右,但是在中国,这个比例达到了40%。其代价则是牺牲消费和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此外,商品要出口,就必须要有海外买家。若想让电动汽车产业取代房地产业、而且一时半会也找不到足够的国内买家,那么就必须试图在欧美市场来销售这些汽车。去年,中国对外出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发电板的总额达到了14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难怪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了4000亿美元之巨——二十年前,中欧贸易顺差只有400亿美元。”

文章最后指出,欧盟、巴西等国领导人还在抱怨中国向海外倾销过剩产能,中美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不太会有所平息,因此中国亟需魅力攻势来为本国经济争取外援。

杜塞尔多夫出版的德国《商报》以“德国必须与中国达成妥协”为题,刊发瑞士宏观经济学家Lena Sellgren撰写的客席评论。文章指出,如果德国不能和地缘战略竞争对手中国达成合作,气候保护等全球目标就难以实现。

“作为欧洲增长引擎的德国正面临艰难的经济形势。它的工业生产在下降,国家财政愈发紧张。中国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内需疲软、房地产业陷入危机。与美国不同,中国和德国都面临严峻的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者正在减少支出。作为两个经济中心国家,中国和德国目前的表现都低于平均水平。德国经济具有强烈的出口导向,中国则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意味着,中国对德国产品需求的疲软,也会损害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

作者指出,德国政府在其去年制订的中国战略中,认识到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构成了战略风险,因此正在推行多样化策略,与此同时也认识到继续和中国进行贸易的必要性,但是必须更加对等。

“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中国的汽车电动化正在飞速推进,全球汽车产业日益聚焦于中国,因此欧洲汽车产业正面临重压。”

“从长期而言,用经济民族主义或者产业政策来应对这种竞争并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策略。相反,这可能会阻碍经济转型、阻碍全球气候保护目标的实现。也许,这一现实会为基于共同利益与相互依赖的合作提供新的动力。”

文章总结称:“所以,尽管具有可以理解的地缘政治忧虑,德国政府依然最好适应当前的现实,而不是将中国拒之门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