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智库:“中国经济不是大衰退 而是大转型”

荷兰国际集团智库网站3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经济不是大衰退 而是大转型

在创造了现代史上令人瞩目的增长奇迹之后,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关注短期趋势和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制定大局观战略时,有时候放眼长远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资产配置方面。

中国面临短期的挑战,比如房地产行业、信心不足和地方政府债务。但我们认为市场过度悲观了。重要的是要看一看中国经济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以及从长远来看如何确保持续增长。

政策重心的一个关键是确保经济向有利于长期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中国市场一直在讨论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这被当作经济转型的指导原则。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离不开经济改革与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人口红利和更多利用杠杆等因素。中国要想升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不计代价的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经济转型期。决策者非常重视释放新质生产力,这是推动更大范围经济转型的必要步骤。

我们认为,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可分为4个关键类别,它们分别是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向高附加值转型、向绿色增长转型和向数字经济转型。

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几乎所有世界发达经济体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消费为驱动力。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认为,释放中国消费潜力的关键是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降低结构性高储蓄率。

向高附加值转型。3个因素为中国参与高端制造业竞争奠定了基础:首先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推行使战略性资源配置和特定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其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制造和物流基础设施。对于许多产业而言,中国的生产并不依赖于外部供应链。这就减少了受汇率波动和关税等各种因素影响的脆弱性,使中国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此外,中国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自主的生态系统,是国内流通的支柱。

向绿色增长转型。中国的绿色发展经常受到批评,比如称中国的产业政策导致产能过剩和向全球市场倾销出口产品。我们认为,这种批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大的方面来看,产业政策可以使中国在未来的关键行业中具有竞争力。

向数字经济转型。中国的数字化发展速度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国家。中国的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产业属于世界上最优秀、最高效的产业。包括直播电子商务在内的创新迅速开辟了新的增长领域。

中国在数字经济的各个方面已具备竞争力。中国可能是最擅长“复制和改良”模式的,但要迈出下一步,中国必须专注于实现“突破性创新”。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重大经济转型向来是困难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不一样的挑战。在中国,国家对经济有着强大影响力,政府能够设定长期战略重点,不必迎合短期周期。但在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以及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去风险”和地缘政治摩擦,中国经济转型面临更多障碍。寻求提升附加值的国家自然会面临已占据市场的国家的竞争和阻力,而针对中国的限制预计会变得更严。

中国可以吸取别国的教训。关于日本的“失去的十年”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已有大量研究。政策制定者能够了解其他经济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

我们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保持乐观,尽管这需要一些时间。转型的基础和战略方向已经确定,未来的关键领域也已取得重大进展。近期的挑战和长期的不确定性固然不少,但人们对中国经济和市场过于悲观了。(作者Lynn Song,乔恒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