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在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月亮湾社区“幸福里食堂”,老人选取餐品。 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您吃过社区食堂吗?近几年,社区食堂凭借着距离较近、菜品多样、相对平价的优势成为一项广受欢迎的便民举措,全国多地都在积极开办。据统计,2023年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就超过了1700家。但与此同时,也接连有社区食堂陷入运营困境关门停业的消息出现。
据公开信息,北京、西安、沈阳、杭州等多地都出现了社区食堂停止经营的情况,有些食堂甚至开业不足两个月即关门,上百位老人预付卡无法退款。餐费价格与成本难同步,亏损缺口逐渐加大,是社区食堂想要长久运营下去面临的一个难题。
社区食堂亏损,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来吃饭的老人没有预想的多。有的地方理论供客量12万人,而日均实际服务量只有2.4 万人;有的地方助餐服务中心(点)日均服务人数仅占全体老人的1.22%;有的地方全年平均下来每处每天仅服务3人次。而对于农村地区老人、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独居群体等有刚性就餐需求的人群,目前社区食堂的服务还无法覆盖。
另外,部分较发达地区存在政策攀比现象,容易导致“福利泛化”。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多省份提出,要实现市县城区养老服务食堂“全覆盖”。但过于密集的社区食堂建设,不但会导致财政资金浪费,还容易对社区周边餐饮店形成挤压,造成新的就业问题。同时社区食堂价格本就低廉,有些地区还会在老人有能力支付食堂消费的情况下,提出老人就餐免费的举措,有违民生福利“兜底性”原则。
社区食堂应该贯彻民生保障“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原则。一方面社区食堂应对辖区老年人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不宜以僵化的年龄标准划定范围,额外新增补贴。同时要侧重发展相对成本低、灵活性强的送餐服务,解决高龄独居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饭难”的基础性需求。另一方面应对已建成社区食堂开展全面摸排体检,缺乏运营条件的及时撤并或转型。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各地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引导力度,防止各地为了政绩搞“福利攀比”。
牵住“牛鼻子”,不再“铺摊子”,发掘“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社区食堂长久地服务周边居民,托起百姓家门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