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指责“农夫山泉”,“日本化”“不爱国”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
说实话,看到网上对于“农夫山泉”的许多指责,许多晒出来的“证据”,以及一系列所谓“抵制”的做法。多少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
弄不清楚到底这些声音和行为是出于“朴素的爱国心”,又或者是一小部分别有用心的“低级红”和“高级黑”。
甚至某一刹那,都感觉舆论场,是不是在做一次“极值法求证”的社会学实践:
也就是向公众展示。当一种观点,想法,哪怕出发点是好的。极端化到极致的时候,会出现怎样奇葩的现象。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反“农夫”,或许是打击“中国出口”的一张牌
什么是“爱国”?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先定义“祖国”。用现代语言来说,“祖国”包含自然、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
自然层面指的是“国土”,就是特定界限(国界)内的土地、海洋、山川、湖泊等自然风貌和森林、矿藏、物产等自然资源;
社会层面包括人们所说的“同胞”或“民族”,即有共同血脉和社会联系的人民,还包括“文化”,即共同享有的语言、习俗、礼仪和心理等;
“国家”层面指的是为维护社会秩序、主权和安全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机构。
总而言之,“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概念。
而“爱国主义”很多时候和“民族主义”紧密相关,特别是像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统一体的国家。很多时候,“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由其分不开的联系的。
理性健康的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但是,如果这种基于国家立场的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就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走向爱国主义的反面。
从历史与现实来看,这种民族主义有两种非理性表现:
一是民族沙文主义,体现为强烈的本民族优越感和排斥其他民族的倾向,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法西斯主义;
二是民族保守主义,即用文化的民族性排斥外来文化的先进性,其结果是民族文化精神日益萎缩和狭隘。
上面这段灰色的话,不是圆方的原创,是摘录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这一章节的具体论述。
所以,到底是谁在以“爱国”为名,做着一些“害国”的事情。
当有人把任何一个“红色的圆”解读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时候,当有人把任何一个指示牌日文的翻译认定为“媚日”的时候,当有人对于所有的外商,外资开始喊打喊杀的时候。
某一刻,圆方感觉置身的不是2024年,而是1924年,那时的中国工业孱弱,中国沦为西方列强也包括日本的工业品倾销地。加上当时日本强占旅顺大连,抵制日货既有政治上的抉择,又有经济上的益处。
而2024年,是中国已经卷到极致的工业品在世界上大杀四方的时候。是中国很多产业已经把日本的产业(包括引以为豪的汽车行业)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很好奇,为什么还会有如此“极端”的声音?
也就是说,在今天即便没有什么反日的思潮,日本的产品在中国都卖不动了。特别是在比亚迪在今年开启了汽车行业的“大逃杀”之后,日本许多产业的溃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莫名的“农夫”事件被炒作了起来。似乎中国要对日本喊打喊杀一样。
这种舆论,很有可能让一部分日本企业比如“丰田”“本田”,把他们的产品失败,电动化战略失败,归咎到中国被炒作出来的“民族主义”上。
又或许会借此,游说日本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产业的政策来遏制中国先进产业的发展。而这种舆论场上的这一类极端言论,今天除了给中国产品出口世界各地,带来阻碍以外,对于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真的有什么好处么?
所以,到底什么是“爱国”?
相信很多小伙伴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方志敏的一篇《可爱的中国》,也用他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