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消防部门通报了今年2月份以来全市发生的28起电动自行车火灾案例,其中只有一起发生在室内。车主为何将电池带回家中?危险是如何发生的?北京日报记者从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这起火灾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电池爆炸时骇人的场面。
男子刘某家住通州区玉桥街道新通国际花园北区一高层住宅楼的27层,2月22日下午,他将自己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带回家中充电。据悉,这辆电动自行车系刘某于2021年7月,在网络平台“致跑王工厂自营店”商铺购买的“致跑王折叠电动自行车”及原装电池,刘某按照交管部门要求正常上牌。
此前报道:北京公布电动自行车火灾最新案例、涉事品牌、起火原因!
“电池没有改装过,都是原装的。”刘某说,当天他在小区楼下充电桩充电时发现,充电桩自动断电,电池充不进去电,于是他便将电池带回家中充电,“我想试试家里的插座,结果一试就出事了。”
据悉,刘某将电池接到了客厅电视柜下的一个插电板上充电,当时他的儿子正在客厅看电视。没一会儿,孩子便看到电池冒出了白烟,便赶紧喊来了父母。刘某立即将冒烟的电池带到屋外的走廊。
走廊里的监控摄像头拍下了事发画面:不到10秒钟,电池便起火,之后数次剧烈爆炸,火光四射,浓烟很快充满整个走廊。
“砰砰砰!连着响了好几声,不一会儿烟就从门缝里钻进来了。”王大爷(化名)是刘某对门的邻居,电池爆炸后,他和老伴赶紧把厨房的油烟机打开,把窗户也都打开,两人吓得躲到了里屋。
电池起火爆炸后触发走廊的烟感报警器,小区物业的微型消防站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往事发居民楼,同时,环球影城消防救援站、玉桥消防救援站和葛布店小型消防站9车、48名消防救援人员也赶往现场处置。
小区物业的微型消防站队员先于消防站到场并使用灭火器处置。幸亏电池没有在室内起火爆炸,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加之走廊没有其他可燃物,电池爆炸后没有引发更大的火灾,现场过火面积1平方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消防救援人员推断,刘某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在楼下充不进去电,是因为智能充电桩检测到电池已经出现故障,故自动切断电源,致使电池无法在充电桩进行充电。
消防部门提示:多数公共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都设有智能检测和断电保护功能,在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发生电气线路或电池故障时能够智能切断电源。如果车主在发现车辆充不进去电或者充电时电池散发热量过大、有塑料加热或焦糊味道时,应当立即停止充电,去车辆所属品牌的正规维修点进行检测,并更换原车原装原型号的电池和配件。千万不要自行改装、维修蓄电池,更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或蓄电池拿到室内停放或充电。
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
不能光劝,必须真罚
应急管理部日前表示,将督促各地突出“三类场所”和高层居民楼等,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
无论是停放还是充电,电动自行车皆不可进楼入户,这是从现实事故中得出的血的教训,更是法律的明文规定。
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称,对于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物业的,归物业公司管;没物业的,则由主管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
应急管理部公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指出,对于乱停放乱充电行为,由消防救援机构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经营性单位和个人,最高处10000元罚款,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最高处1000元罚款。专门性法规之外,各地也都开展了多轮集中整治。但频发的火情,暴露出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相当严重。
电动车乱停放乱充电何以刹不住?
从客观来看,个别住宅小区仍未配备专门的停放充电区域,或是停放区既不能遮风避雨,还不能便捷充电,亦或是堆满杂物,车主自是不愿意去。而更普遍情况则是,即便小区车棚条件尚可,许多人仍然心存侥幸,认为事故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哪怕车棚离单元门就几十米,也懒得走这两步。
至于某些本当承担直接管理责任的物业,一则不大可能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管,二则即便看到业主带车上楼、私拉飞线,或是碍于情面、视而不见,或是真说几句却招来口角只得作罢。乱象普遍,真正被罚的案例却少有听闻,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某种破窗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如此巨大的存量之下,若是放任隐患,安全事故将防不胜防。让法律法规长出牙齿,监督管理必须动真格。相关方面要负起责任、劝说到位,对于屡劝不改者,也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派出所报告,作出应有处罚。同时,有必要借助技术力量,比如安装电子围栏、电梯报警装置等;优化车棚停放条件,在安全与便捷间找到最优解。当然,也要做好相关案例的宣传,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案例开始,传递出“真抓严管”的信号,打消某些人“反正没事”的侥幸心理。
安全问题最容不得糊弄。借着此次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契机,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违规行为动真碰硬、严加惩处,管理每严一分,行动每快一分,安全便更多一分。
相关报道:
又是因为电瓶车
最近南京发生一起悲剧。雨花台区明尚西苑里一栋居民楼,凌晨突然燃起大火:
火势蔓延地很快,整栋大楼都被烧黑了。加上又是凌晨,大家都在家中熟睡,很多人被大火困住。至今已经造成15人遇难,另外还有44人在医院接受治疗。
真的希望在医院的伤者都能康复。
事故发生后,消防部门初步分析后得出结论,此次起火,又是因为电动自行车起火导致的。
网友还发现,出事的这小区,早在2020年就有人反映不太科学。没有照明、停了太多电动车、还有人把电动车推上电梯充电,有失火隐患。
2022年,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法治现场》还报道了这事,说出事的小区,电动车密密麻麻停了180多辆,把整个楼道全都塞满了。
不知道节目播出后,上面这张图的情况有没有改善。如果还是这样的状态,那真的是有相当大的消防隐患。要知道违规改装或者老化的电瓶车,甚至可能骑着骑着突然就烧起来的
。一百多辆电动车,只要有一辆自燃,那整个区域就会成为一团巨大的火球,最后引发悲剧。就类似这条新闻,一辆电瓶车自燃,最后49条电瓶车烧毁,火势蔓延开来根本就控制不住。也幸好视频里停放电瓶车的区域不在室内。
我之前目睹过电动车自燃的过程。公司楼下一辆电瓶车,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就烧起来了。虽然只有一辆车自燃,但浓烟还是一直熏到了三楼。即使相关人员在卸了电瓶车电池后喷水灭火,室内全楼层的烟气半小时后才消除。
所幸没有什么人员受伤。
还记得之前成都有人把电瓶车带回家充电的事情吧。
2021年5月10日,几个人进了电梯,一个外婆抱着婴儿,其中一个男子非要把电瓶车推进电梯里,人挤人,车挤人。
电梯关门了,准备上升,但没想到电瓶车倏忽冒烟,白色烟瞬间席卷。
然后是炸裂的亮光。
接着是高温的燃烧。
摄像头被笼罩,什么都拍不到,时而闪现一些青烟,一些红光。
仅仅三秒钟,火焰就吞噬了5个人,之后也是猛烈的烧、爆、烟……
三秒钟很短,短到许许多多人都不会把三秒当回事;
三秒钟亦很长,长到电梯里的人不得不遭受一辈子的影响。
五个月大的婴儿重度烧伤40%,一度被下病危通知书,怀抱她的外婆烧伤面积75%,一度被送进ICU,其他三人中度烧伤。
为此我不得不思考,电池为什么会自燃呢?
1,电池产品质量怎么样?
要知道电瓶车电池自燃的原由,首先得了解电池的一些情况。
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并且仍处在上升趋势中。
相当于每4.7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拥有电动车,说中国人天生爱电动车都不为过,结合增速来看,未来很可能在保有量上超越自行车。
再来看电池的市场构成。
一般来说,现在市场上八成是铅酸电池,两成是锂电池。
不过这个比例注定会被改写,因为“新国标”出现了。
“新国标”是电瓶车行业的规范,由于整车质量限重55kg,所以更加轻便的、寿命更长的锂电池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可预见的未来,锂电池估计会成为电瓶车电池的主流。
锂电池可比现在主流的铅酸电池晚发明100多年,作为新事物,它的价格大概是铅酸电池的三倍左右。
而且,现在的锂电池不能回收,铅酸电池可以回收换钱。
这么一来一去就很明显,锂电池意味着贵。
基于“6亿人月收入1000元”的情况,我们知道一定会有人“用点子智慧”,创造出既能符合“新国标”,又可以平衡价位的商品。
说白了,就是动手脚。
(这就是分析电池自燃问题前,先说明电池市场构成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栏目曾发布过电动自行车监督检测报告,他们检测了共159批次的铅酸电池,其中不合格率是19.5%,检测了共41批次的锂电池,其中不合格率31.7%。
绝对量上来说,铅酸电池的问题多,但比例上正好相反,这也说明为什么很多人格外注意锂电池的自燃问题。
当然还得说说与电池搭配使用的充电器,因为充电器的质量问题比电池更严重。
节目调查发现,市面上超9成的电瓶车充电器存在质量问题。
充电器的好坏影响到充电的质量,也就决定了自燃的可能性。
所以,无论是铅酸电池还是锂电池,无论是怎么样的充电器,都可能为了利润而偷工减料。
如此一来,电池行业的水就变得很深,一般人把握不住。
02,许多充电习惯是否合理?
说完了电池行业的基本情况,我们来说说充电习惯。
理论上来说,最好只充8小时。
但这会产生一个悖论,19点下班到家的人,早上7点再开动去上班,那么就这段足足12小时的时间里,很可能充电器一插就未曾拔出来。
要是那些996工作者则另当别论,他们24点到家,早上八九点再去开工,可能充电时间正好符合理论限定。
当然更多数人是不愿意后一种的。
《华商报》做过长时间充电的实验:
充电10小时45分钟,电池组表面温度升至42℃,摸起来开始烫手,电池组连接线发软。
充电17个小时,电池组散发出明显异味,表面温度已近60℃。
我们知道现实中24小时充电的也大有人在,毕竟谁也不愿意半夜醒来拔线。
长此以往,过度充电就会造成电池充鼓、变形,易自燃。
一鼓包,就容易释放甲烷、乙烷等可燃气体。
听着很吓人,很多人就质疑了,我的电瓶车就是一整天一整夜充电怎么没见出事,出事的电瓶车(比如成都电梯事件)怎么都在运动过程中啊?
其实不是危言耸听,且看。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95%的电动车起火发生在充电时,也有说是75%,或者80%,不管怎么样,都占到了绝大多数。
再细分来看,广州的数据曾显示,72%的电动车火灾发生在20时至次日8时,那时候很多人沉醉于梦乡,没法注意到充电时间已超过8小时。
再细分充电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
高温天充电,本来就热上加热了;
湿雨天充电,容易造成短路;
私拉电线充电,也是一大堆。
从自家房间引线下去的也就算了,公然去弱电井偷电的都有。
没有他们不能充电的地方,回过头来看,那些放在自家屋内充电的车主,已经算规矩的了。
只要自己方便就行。
不知不觉中,种种的不良的充电习惯都在突破常人的想象,并折磨着电池,令它们潜藏下各种起火的危机。
03,非法改装能有多惊人?
如果说许多充电习惯可能是迫不得已的错误行为,那么私自改造电瓶车完全就是铤而走险的伎俩,更加触目惊心。
“飞车党”们嫌电瓶车车速不够的,拼命堆积电池,把电瓶车改造得比摩托车、汽车还快。
速度能高达200码,“新国标”规定的只是25码。
续航能高达1000公里,一般来说能到八九十就不错了。
车行的老板当然是把顾客当宝贝,他们有什么需求,他就带来什么供给,几乎没有改装不出来的。
毕竟老板也在乎顾客们的“好评”。
结果就是蓄电池敷衍地裹着塑料薄膜,不知道能不能抵挡得了热浪与暴雨。
车主们有些则是自己动手,试图大力出奇迹。
结果是把自行车改造成电动车,各种隐蔽的地方都能藏电池。
这样的自行车/电瓶车讲究人机结合,需要电池技能冷却后再蓄力释放动能。
但就算再酷炫,许许多多改装的电动车依然没有充电保险装置外套,甚至连保险装置本身都没有。
如此一来,电池内部的隔膜很容易被破坏,会短路,会发热,会引发火灾。
简单的穿刺试验就可见一斑,没有什么保护措施的锂电池被撞击后,燃,爆,发出呛人的烟气。
(请勿模仿。)
改装电瓶车,就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伤害的往往就是自己。
改装电瓶车怎么说都是主动地增加了电池自燃的可能,自己给自己加戏,让原本的系统性风险更加的上升。
我们来看一些电池系统性风险的数据。
有专家指出,“只要(电瓶车)产品体系足够完善,质量有一定保障,爆炸的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有专家指出,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锂电池爆炸的几率约千万分之一。
有数据显示,由于锂电技术限制,目前涉及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等的动力电池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
不少报道指出,电瓶车自燃火灾的概率为十万分之二。
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问:
是什么让“1/100000”的系统风险,增大变为了“2/100000”的现实结果,是什么让电瓶车的爆炸概率远远高于手机、电脑等产品?
很明显是人为因素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展开来说,就是上文的阐述的三大项:
因利润等原因导致的电池技术质量不合格,以次充好;
不良充电习惯和糟糕的充电环境;
非法改造电瓶车。
它们几乎一项比一项严重,一项比一项能增加电池出事的风险。
不是导致电池过热,就是导致电池遭受猛烈撞击,使电池起火,带来巨大的危害。
04,电池自燃会有怎么样的危害?
有一张经典的图显示电池自燃后的火焰变化。
电池一短路,电瓶车火焰温度就可以到130度;
半分钟后,火焰温度310度;
三分半,整个电瓶车被火焰包围,温度可以达到1200度。
同样,央视新闻频道专门做过“国内首次电动车火灾科学实验”,就更加形象了。
10秒,火焰就可以将电瓶车完全吞噬;
3分钟,火焰达到上千度;
4分钟,烟雾弥漫整栋楼,非常呛人。
烟气里包括了氟化氢、五氟化磷、氰化氢、一氧化碳、盐酸、硫化氢等气体。
看名字就知道,都不是好惹的化学名,
据说如果在封闭空间里,“一台电动车燃烧的毒气足以让上百人窒息而亡”,或者仅仅吸入三四口浓烟,也足以让呼吸道灼伤,再吸几口则晕厥昏迷。
这也只是一个说法,不过真有人“变相”实验过。
2016年,广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交警支队联同中山大学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及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做过相关实验。
他们找了废弃的四层楼房,在楼梯间放了三辆电动车,并引燃。
起火后6分半钟,四层楼的顶楼——一般认为最安全的位置,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了772ppm。
要知道人在一氧化碳600ppm环境中不用几分钟就可能绝命,更何况这四层楼的其他位置的房间呢?
整栋楼最高峰的时候,一氧化碳量达到了4000ppm。
实验人员在每一层楼都放一只小仓鼠,共4只,等烟气散了后,他们发现小仓鼠们都一命呜呼了。
当然由于各自所在的位置不同,小仓鼠们为科学献身的时间有前有后。
还有炸伤危险。
一般而言电瓶车的电池到不了四五十,除非是非法改装。
上海嘉定区消防救援支队就进行过模拟实验,他们缴获了一块非法改装的48伏锂电池,这块电池连起码的短路保护装置都没有。
但它能先后爆炸两次。
有人说这样体量的锂电池能将附近半米的墙炸穿一个洞,并使门窗玻璃碎裂。
威力相当不小,试问如果不是墙而是人,又怎么抵抗得住呢?
05,怎么让电瓶车不进电梯?
于是很多情况下,会有这样的声音传来,既然电瓶车这么容易出事,出事的危害又这么大,为什么不禁了呢?
这样的呼声由来已久,但不管怎么说,需要防患于未然的情况下,也不必因噎废食。
偌大的华夏大地上,电瓶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在,日常情况下很难离得开它。
不如学点儿生活小妙招,更好地使用电瓶车。
购买正规品牌的电瓶车,这样相对更安全,售后保障相对更到位。
街边的杂牌车行往往给钱就满足各种奇葩的服务,这些服务很可能是有安全隐患的,出了事也不太会管你。
尽量不要长时间充电。
特别是充电习惯上,要避免湿雨、酷暑等严酷环境下充电,也要避免私自引线充电。
在这里特别呼吁,
不要在室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停放电动车,更不要在这些地方充电。
目前很多地方利用各种黑科技实现了禁止电瓶车进电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学习。
另外,不要去偷电。
有些偷的电电压可能不一样,会造成电瓶车电池短路和起火。
不要改装。
改装电瓶车给到的压力都在电池那边,特别容易引发电池过热。
定期检查维修。
就像人一样,需要靠体验,来对自己的健康做出把关。
具体的细节还很多。
其实这些小招,对于没有电瓶车的人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反正身处以下情况,无论你是不是车主,有没有电瓶车,都可以这么操作:
看到有电瓶车上电梯,一定要劝阻;看到拎着电瓶上楼的人,也要劝阻。
如果他一定要上,我们就别上,可以马上去告知物业、街道办等机构,因为电瓶车上楼容易带来危险。
同样,看到有人在室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充电,要想办法告诉他们危害,劝他们将电瓶车搬离。
这些地方是连停车都不能停的。
小区里的电瓶车、公司里的电瓶车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包括不骑的人,想想上面电池燃烧释放毒气的实验就知道。
尽早重视电瓶车带来的消防隐患,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