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七日到八日在北京举行的欧中峰会给欧中关系和德中关系带来了什么变化吗?由于欧中峰会成果甚微,欧中关系和德中关系似在原地徘徊。德国新闻在线杂志Telepolis批评欧盟高官对增进欧中双边关系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但多份媒体也看到,双方能直接面谈,而且还会继续会谈,这毕竟是件好事。
德国《经济周刊》认为,欧盟和中国最近一段时间关系明显紧张,尤其是在贸易问题上。但欧盟和中国实际上相互需要。欧盟是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就受到争议的布鲁塞尔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在北京寡言少语,只是说讲到了这个题目。欧盟希望中国继续削减贸易壁垒,中国则强调合作。尽管本次峰会没有带来具体结果,但欧盟领导层指出,未来还有各种会谈,双方将谈及不同题目。峰会让双方略微靠近了一些。
德国《商报》认为:欧洲正在抵制中国的显赫地位。但欧中峰会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中国继续走自己的路,不会让自己受到遏制。本次峰会再次无情地显露出,尽管欧洲是中国商品的重要销售市场,但欧洲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当然,中国经济状况不佳,这是事实。这个不断崛起的超级大国的魔力已经结束,一些地区负债累累,中国消费者情绪低迷,房地产危机来势汹汹,但中国将克服这一阶段。即便欧盟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也很难改变这一点。
德国编辑部网络表示,疫情后的首次中欧峰会显示,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争议问题不胜枚举,但却看不到短期的解决方案。四年前,双方在一份长达7页的最终声明中庆祝了战略伙伴关系。而现在,双方已无法就联合声明达成一致。北京海关七日同时公布当前贸易数据,向欧洲人明确表达了他们的批评。今年以来,中国与欧盟国家的贸易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增长迅速。西方对俄制裁的很大一部分被中国缓冲了。冯德莱恩和米歇尔现在依靠向中方提供企业的具体证据来坚持要求对方让步。目前还不清楚双方究竟希望如何使贸易更加公平。从欧洲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三个方面:一,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准入不够充分。二,国内国有企业在中国受到系统性青睐。三,中国产能过剩。在过去几周里,北京已经做出了一些让步,包括数据保护法和签证便利化方面。但迄今为止,结构性失衡问题一直被忽视。
德国电视二台表示:长期以来,与中国的良好关系保证了德国经济的廉价商品和良好资金。 但中国早已不仅在很多方面迎头赶上,而且已经超越了我们。德中关系已经变成依赖, 而且这种依赖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日益领先。虽然德国依赖中国,对去风险的讨论也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但要简单地和中国分手拉倒却是不可能的。比如,德国需要中国的多种原材料。如果德国放弃中国,马上就会出现自己生产所需原材料划不划算以及相应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又比如,德国在交通,网络等方面都在使用华为部件。如把华为踢出去,要在欧洲找到同等水平的替代产品并非易事。要减少依赖,德国需要时间和资金来开辟新的道路。
德国经济学院本月6日就下一天将召开的欧中峰会在其网页上公布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显示,大部分德国企业并没有象政府期望的那样去风险,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企业没有看到去风险会带来曙光。不少企业甚至倚重中国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