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高端的良品铺子,今年被迫“自宫”了。
上月底,它狠下心朝自己砍了一刀: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回归“邻家形象”。
董事长杨银芬解释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仅是活得困难的问题,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打破高逼格就够难受了,良品铺子又发现了一件糟心事。
上个月,零食折扣店的两大巨头“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合并。
在此之前,良品铺子刚转让了赵一鸣零食的股权。没想到,转让没多久,它们就合并了。良品铺子认为其中必有猫腻,否则双方这么大体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合并所需的复杂流程。
因此前两天,良品铺子方以“损害小股东知情权”为由,状告赵一鸣零食。
不论是向内还是向外开炮,良品铺子似乎决定算清新仇旧恨。
只是良品铺子的落寞,真的怪零食折扣店吗?
分手前惨遭“背刺”,它真是冤大头吗?
喊着“全国销量领先”的良品铺子,如今只剩下表面光鲜了。
一方面是市值跌跌不休,现在的市值较巅峰期蒸发了约250亿。
另一方面是在和零食折扣店的对决中,处处败下阵来。
比开店,良品铺子在零食折扣店面前,根本不够打。
有着17年历史的良品铺子,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共有3344家门店。去年还关了346家店。
零食折扣店却至今仍在狂飙:2017年成立的零食很忙,有超4000家门店,还在以“平均每天新开7家”的速度扩张;2019年成立的赵一鸣零食,今年2-10月开了1500余家。
比业绩表现,良品铺子的势头更是难看。
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营收同比下降18.55%至39.8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04%至1.89亿元。这是良品铺子3年来最差的半年报。
而在这半年里,赵一鸣零食营收达27.86亿元,净利润为7631万元,两项数据都超过了去年全年。
当然,良品铺子和零食折扣店,并非完全敌对的关系。
今年2月,赵一鸣零食完成1.5亿元A轮融资,良品铺子还是投资方之一。
半年多后,良品铺子发公告称,将全资子公司广源聚亿持有的3%的赵一鸣零食股权转让,净赚了6000万。让它没想到的是,在将股权转让后的第22天,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宣布进行战略合并。
良品铺子顿时觉得被坑了。
良品铺子认为:“两家涉及近7000家门店、估值约90亿、量贩零食行业头部企业,是不可能在短短‘22天’内完成合并所需的尽职调查、谈判、拟定合同、投资方审批等所有流程。”
它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在它转让股权前,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就决定合并了,却没人告知它,损害了它作为股东的知情权。
如果知道它们会合并,或许良品铺子就不会转让股权了。
甚至还可能行使自己的优先购买权,借合并之势扩大在零食折扣领域的影响力。
总之,没能在这次合并中获得更大利益,良品铺子感觉自己就像个“冤大头”,一纸讼状将赵一鸣零食告上法庭。
与零食折扣店的恩怨,也由此又深了一层。
良品铺子雄风不再,真怪不到零食折扣店头上
如果没有零食折扣店的出现,良品铺子应该还能多做几天“高端梦”。
对于做高端,良品铺子此前一直很执着。
虽然良品铺子解释,之所以叫“铺子”,是因为“铺子”作为中国最原始的商业形态,是最让消费者感到亲切、自然、轻松的地方。即使销售规模再大,永远只是个“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小地方”的这种小生意模式。
但这个铺子,并没有嘴上说得这么接地气。
2019年,良品铺子就把“高端零食”确立为企业战略方向,提出“高品质、高颜值、高体验”。
2020年,良品铺子趁热打铁,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被誉为“高端零食第一股”,还收获十余个涨停板。
不光外界看好,当时的良品铺子自己也信心十足。
杨银芬在2021年曾表示:期望良品铺子成为零食品类的航空母舰。
既然是航空母舰,必然要有逼格、有规模。
为此,良品铺子先做了形象管理,对logo、门店进行升级。
找来吴某凡、迪丽热巴等流量明星代言。
同时向老对手三只松鼠学习,频繁在热门综艺、电视剧里刷存在感,比如《创造营2019》《披荆斩棘的哥哥》《沉默的真相》。
形象和曝光度提升了,产品方面也不能落后。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价。
今年8月,有顾客吐槽良品铺子的鸭舌贵得离谱,一公斤528元。除了鸭舌,还有459.8元一公斤的虾夷扇贝、499.9元一斤的鲍鱼散称等等。如果没注意价签,消费者结账时肯定要惊呼“零食刺客”了。
根据光大证券的研报,截至2022年末,良品铺子的客单价在70元左右,比零食折扣店高了约一倍。另外,良品铺子的毛利率在30%左右,比零食折扣店高了十多个百分点。
高端化后,变成了有礼品属性的零食
可惜这样的高端好梦,没几年就破碎了。
根源还是在于自身:没能立稳高端品质的人设。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良品铺子”,有多达2200多条与其相关的投诉,其中不乏对产品品质问题的投诉,比如吃出异物、产品变质等。
2021年的“鸡肉肠出现蛆虫”和2022年的“月饼中吃出塑料”等新闻,更是爆上了热搜,良品铺子不得不尴尬道歉。
太多负面消息,把砸钱砸出来的高逼格、好形象蛀空了。
在此基础上,零食折扣店的爆发,又加速摧毁了良品铺子的高端躯壳。
比起良品铺子,零食折扣店的商品基本是厂家直供,不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还能实现高效选品,结果就是价格低、种类多,让很多人忍不住剁手。
更何况,零食折扣店还将大牌产品的价格也打了下来,进一步吸引客流。
中信证券曾统计过,零食折扣店的坪效是高端零食店的1.5倍+。
虽然零食折扣店的产品品质也没少被吐槽,但至少还相对便宜些……
良品铺子的“溃败”,早有预兆
和良品铺子一样,另一个“高端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也不好过。
一年前,三只松鼠就提出了高端性价比战略,但情况并没有太好转,去年的净利润同比暴降68.61%。
对于大众而言,除了主打高端,对它们的共同印象还有两个。
一个是重营销,轻研发。
比起请代言人和打广告时的果断,它们在研发上似乎略有迟疑。
比如良品铺子,2020年到2022年,其研发费用总计只有1.2亿,不到总营收的0.5%,而销售费用高达37亿,占到了营收的20%。
一个是不生产,只卖货。
在三只松鼠最风光的那几年,有人问创始人章燎原,赢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章燎原回答,就是快。
为了速度,过去三只松鼠做的都是贴牌生意。先由多家供应商共同供货,然后统一贴上“三只松鼠”品牌对外进行销售。
良品铺子选择了同样的道路:不生产零食,只做零食的搬运工。
然而在“代工+贴牌”的模式下,企业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较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另外在产品上也缺乏竞争力,容易被平替——有人在网上把它们的代工厂全找了出来,同样的品质,价钱更便宜。
“代工+贴牌”的轻资产模式,让它们快速壮大,但壮大后还在走老路子,难免有些“不思进取”了。
其实良品铺子完全有机会升级自己的实力。
同样是卖零食的卫龙,凭着少数SKU,在2021年冲刺IPO时,估值一度高达600亿,比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的市值总和还多。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卫龙有自己的工厂,牢牢掌控供应链上下游和生产加工环节。
卫龙当初自建工厂的一大动力,就是为了去除人们脑海里“辣条=垃圾食品”的印象,和不良商家分清界限,为此还多次请网红到工厂里直播。
如果良品铺子能在出现品质问题时,果断建厂、狠抓品控,或许也可以离高端梦想更近一步。
良品铺子也完全有时间去应对零食折扣店的冲击。
董事长杨银芬表示,在2019年,那时零食折扣店刚兴起不久,良品铺子就关注到这一新业态了。
然而他们并不看好,反倒在同一年毅然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当时认为,高端化是未来趋势,因为营养、养生、健身逐渐成了国民需求。
直到各大零食折扣店品牌,陆续杀入良品铺子的湖北大本营时,它才在去年下半年推出了自己的零食折扣店品牌“零食顽家”,并投资了赵一鸣零食。
如果良品铺子能对消费潮流方向更敏感一些,或许不用像今年这样仓促、狼狈地应对冲击。
回顾走过的路,有多少如果,就曾有多少预兆。
当对这些预兆无动于衷而导致今天的落寞时,要感慨的不是对手崛起得太突然太强悍,而是自己已经迷失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