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据《辽宁日报》报道,中央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与省政府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对辽宁投放金额将超过5万亿。据了解,目前多家金融机构已为辽宁授信了1460亿元。今年上半年,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万亿元,同比增长5.6%,快于全国0.1个百分点。
沈阳街景 图/图虫创意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几年对辽宁大规模的投资如果能落地,辽宁发展将迎来重要机遇。
基础优势仍在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近十几年来,其经济增速明显慢于不少南方省份。
从2012年到2022年,辽宁GDP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的排名,也从第七名掉到了第十七名。
“从全国层面看,辽宁以及整个东北地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又执行得最彻底。而辽宁的市场化改革,比不少东南沿海地区晚了15年到20年。”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
在梁启东看来,这些因素一度影响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辽宁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其既有优势也将不断被激发。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产业门类齐全、工业体系完备。
“辽宁具有产业基础优势,不少工业对国家而言堪称‘顶天立地’,比如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工行业。此外,辽宁还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和科教优势,辽宁是东北亚的地理位置中心,有十几个大型港口;还拥有不少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梁启东表示。
以辽宁擅长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150万吨/年乙烯“三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相继问世,其还培育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2家。
以“双一流”院校为例,辽宁拥有四所,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还是985院校。
近年来,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沛的科教资源,为辽宁发展助力良多。
2022年11月,工信部公示了《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这一名单也被称为全国制造业的“国家队”。其中,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榜上有名”。
沈阳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是当地科研院所孵化出产业集群的典型。
1980年,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诞生。此后,这一科研力量,让沈阳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
在自动化所培育的土壤之下,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大创新平台,在沈阳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化所内的重要专家,国内机器人领域领军人物王天然、封锡盛两位院士,已累计培养硕博人才近800人。
提到这一集群,不得不提沈阳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机器人”)。新松机器人成立于2000年,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正是自动化所。目前新松机器人的综合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企业第一。
据了解,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沈阳现有规上企业15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2022年,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产值达1263.2亿元。
此外,在梁启东看来,辽宁还面临其他重要机遇。他说,“就目前国际局势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陆上和海上开发,将大大加速。”
出路在产业升级
据《辽宁日报》报道,相关驻辽金融机构,与省内36家重点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涉及重点项目38个,这些项目主要由大型工业项目组成。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工业是辽宁经济的命脉,辽宁全面振兴,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
梁启东认为,中央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理想的效果是能帮助辽宁实现优势产业升级和转型。他说,“比如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行业面临从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这确实需要一定资金支持。而一些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同样非常需要金融支持。”
日前,已经与大连签署合作协议的邮储银行大连分行行长杨昆就表示,其所在银行已完成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BDO、聚酯、树脂三个项目的签约,提供信贷支持近50亿元,目前已实现投放14.2亿元。
最近,辽宁省工信厅副厅长陈虎也对媒体表示,辽宁已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造强省建设,为传统产业赋能,助其转型升级。
最近几年,辽宁不少“老字号”企业,比如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都在对原有工业技术不断升级。
2022年,辽宁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52个、应用场景1235个。今年,辽宁预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60个。
“这些工业投资除了促进产业升级,还能将一部分消费留在辽宁。比如,建设成本中一大部分就是人工工资,而这部分工资收入又将转化成消费。”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牛凤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此外,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全国,人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近年来,各类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屡见不鲜。
以辽宁本土985大学东北大学为例,其2020届毕业生留辽就业率仅为18.6%。
在东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杜宝贵看来,除了工业投资,还要解决人才的“引育留”问题。“要加大对高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投入,不仅要减少人才流失,更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杜宝贵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