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德国与中国摇摆在搞贸易和“去风险”之间

今年德国经济界在中国的投资仍然势头不减,其中缘由既来自中国,也在于德国自身。而这种发展与所谓的“去风险”政策却是背道而驰。

德中经济关系未来将怎样发展?图为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2023年6月赴德国参加中德政府磋商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3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总额达到103亿欧元——这个数字仍然很高。这是德国经济研究所(IW)一份分析报告所得出的结果。

虽然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要略低一些,但这仍是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水平。最近这两年的数据已经创造了一个经济记录:在2010年到2020年之间,德国企业在上半年六个月里在中国的投资,最多只能达到去年和今年同样时段投资额的一半。这样中国在德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16.4%。“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海外投资方面)相比,从来没有这么重要过”,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专家马特斯(Jürgen Matthes)表示。

“中小企业在投资中国方面变得更谨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福尔曼(Johann Fuhrmann)表示,这些数字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过这巨大的投资额其实主要来自数量相对较少的一些大型德国企业,尤其是化工和汽车领域的大企业。

“但当你跟经济界一些协会的代表谈论时,就会发现中小企业在(投资中国)这方面更加保守了一些。疫情期间中国严格的封控措施让他们变得谨慎。此外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也让他们感到担忧。”

柏林的“去风险”政策

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和德国联邦政府的担忧是一致的。今年7月,德国政府出台的对华关系“去风险”政策文件主要着眼于保障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供应链。

“疫情使我们暴露了(对中国的)依赖性,比如在医疗技术和药品方面”,这份在德国外交部网站上公布的文件写道,“在其它一些重要领域,比如稀土,以及我们在能源转型领域所需要的初级产品方面,也存在危险的依赖性。在过去,中国曾经利用过这些依赖性来对付其它国家。台海局势也彰显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对这份战略文件表示欢迎。“去风险并不等于脱钩——这项战略是正确的”,该联合会主席鲁斯乌尔姆(Siegfried Russwurm)今年7月在其官方网页上发表的声明指出,“这份文件指出了地缘政治风险所在,同时也强调了德国在对华经济关系方面的利益,以及与中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兴趣。”

经济与安全德国汉堡全球与地区研究所(GIGA)的政治经济学家屈尔茨道夫(Nora Kürzdörfer)指出,然而2022/23年的投资数据显示,很多企业,尤其是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巨头,仍然将经济利益和安全问题割裂来看。“这一战略从长远来看仍然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去风险的原则中隐藏着一种承诺,那就是可以无需在经济上做出太多让步就可以实现安全政策利益。然而现实的数据显示,这种叙事论调导致很多德国企业产生“中国业务一切如常”的印象。

德国经济研究所也持同样的观点。该机构9月中旬发布的一份题为《去风险已经开始了吗?》的报告指出,“目前最多也就是在进口侧开始出现降低风险的初步迹象”。

大德企业投资热情为何不减?这份报告同时指出了尤其是汽车制造商等德国大型企业仍然对于投资中国有着很高热情的原因所在。这些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显然在高端产品线领域尤其明显。报告认为,这些投资的背景子啊与德国以及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作为销售市场的重要地位,以及能源转型,和燃油汽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前景。”

总而言之,德国经济研究所认为,人们对于经济关系所隐藏的风险还知之甚少。必须对依赖性所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更深入研究。“我们急需一些信息,包括那些产品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产品在企业的供应链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们能否由其它国家供应商替代,以及如果要德国自己生产的话,产能是否足够,在短时间内是否可以完全替代等等。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欧洲是否还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

中国本身也在“去风险”屈尔茨道夫表示,中国方面也在密切关注德国有关所谓去风险的辩论。中国政府对德国的这一计划持批评性态度,并指责这是保护主义和分裂。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遵循着自己的所谓“双循环”战略。根据中共2020年提出的这一战略,中国应该刺激内需,减少整体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性。然而,和之前的“中国制造2025”一样,这些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其实更高:“它所寻求的不仅仅是加强中国的经济区位势力,而且还要建立其它国家对自己的依赖性”,屈尔茨道夫补充道。

阿登纳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福尔曼也认为,在与德国和欧盟对话时,中国采用了双重标准。北京一方面在反对去风险政策,反对经济关系脱钩,“他们表现出的态度是,好像‘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降低本国经济对外依赖性的战略,和德国现在的所作所为有所区别。但事实并非如此。”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