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国家报:德国经济繁荣模式走向终结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车间(路透社)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9月3日报道,自从19世纪中叶被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创造出来以后,“欧洲病夫”这个词就像拳击冠军的腰带一样反复易主。这个最初用来描述奥斯曼帝国衰落的词汇,现在已经变成人们最喜欢用来评价衰落中的大型经济体的评语。如果说过去几年英国有幸担起这个名号,那么乌克兰战争及其后果已经揭开了一个新候选者的面纱:德国。这个世界第四大和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正在经历动荡的局势,并面临可能导致其近20年繁荣终结的结构性问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曾是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将是今年唯一没有增长的发达经济体。

德国上次担起“欧洲病夫”名号,还要回溯到本世纪初,当时德国经济陷入衰退——2002年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年下滑,外需疲软,失业率高达两位数。于1998年至2005年担任德国总理的格哈德·施罗德随后发起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就业大幅增长,并在中国等繁荣经济体的强劲外需加持下,强化了德国经济的支柱: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和东欧劳动力。这些因素支撑了德国近20年的繁荣,使其成为“欧洲的头号利剑”。但一些专家警告说,柏林的成功可能让它变得过于自信。

德国经济现在距离过去十年的繁荣差得很远:在今年初陷入衰退后,第二季度GDP增速仅为0.1%。此外,在受能源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德国,近几个月大行其道的通货膨胀问题正表现得特别难以消除。高通胀加上经济放缓等于滞胀。不过,德国的失业率是欧元区最低的。莱布尼茨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等经济学家认为,这一点使得“病夫”的评价显得有些夸张。

家庭方面传递的信号与德国人爱存钱的心态一致:虽然二季度工资涨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6%)——加剧了人们对通胀恶化的担忧——但家庭消费仍然停滞不前,由市场分析公司捷孚凯编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出现下降。然而,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所长马塞尔·弗拉茨舍尔认为,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为缓解通胀影响而提高工资会最终导致物价再次上涨。他相信这可以促进消费。

俄乌冲突所造成的地缘政治秩序变化暴露了德国模式的弱点。“欧元情报”智库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德国模式有赖于三个要素:成本竞争力、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和地缘政治稳定,而“所有这些都消失了”。一方面,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占德国天然气消耗量的50%以上)的切断对电力密集型行业造成了打击,迫使化学品制造商兰克塞斯等公司重组业务并关闭工厂。此外,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德国对与该国贸易的过度依赖也愈加明显。

弗拉茨舍尔指出:“德国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结构性的。”虽然失业率处于低水平,但隐藏着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二季度的岗位空缺率为4.1%,比欧元区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在几乎不存在失业的情况下,这只意味着一件事:劳动力无法覆盖经济所需的岗位。与许多其他发达经济体一样,其原因是老龄化。

除了劳动力萎缩和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之外,还有一些冲击直指工业这个德国经济的核心。其中的主要冲击之一是能源转型。

在过度依赖出口、面临能源转型挑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背后,隐藏着德国经济的一个常见的、迄今一直被良好的经济成绩所掩盖的弊病:投资不足。荷兰商业银行德国和欧元区负责人卡斯滕·布热斯基指出:“疫情和乌克兰战争改变了世界,但德国也忘记了投资和实施新的改革。”(编译/苏佳维 何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