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幕的慕尼黑车展上,来自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最为抢眼,无论是参展阵容,还是在创新技术领域,中国制造的电动车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语媒体普遍认为,德国传统汽车大国的地位正在受到来自中国的挑战。
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发表评论称,德国汽车强国的地位曾多次受到挑战,六十年代的日本车,九十年代的韩国车以及2008年的特斯拉,都曾对德国汽车工业形成冲击。但这一次来自中国的挑战却非同寻常。这篇题为《压力山大的德国汽车工业》的评论写道:“汽车工业的历史显示,竞争是件好事,因为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有利于生意的蓬勃发展。在过去50年同亚洲人和特斯拉的竞争中,德国汽车工业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德国制造’的汽车仍是品质和工艺的象征。至少到现在还是这样。
然而,来自中国的冲击来得很不是时候。现在人们讨论的不再是德国的强项,而是德国的弱势和不堪一击。在这一领域,中国人的自信和德国人的沮丧交织在一起。宝马、奔驰和大众将在慕尼黑车展上竭尽全力去捍卫德国的汽车强国形象。”
评论指出,慕尼黑车展上,德国车企虽然推出了新车型和新口号,但却无法掩盖宝马奔驰等德国车企所处的不利地位。2023年对德国汽车工业而言,将是一个时代拐点。
“总体而言,德国汽车工业尽管相当强大,但它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异乎寻常的严峻。来自中国的新竞争对手在这场竞争中占尽了优势,而他们最核心的优势则是:他们拥有未来车型的核心部件——电池。
中国汽车对德国市场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后将会逐渐得到展现。至少到目前为止,比亚迪等中国汽车的在德销售数量还非常有限,而德国竞争对手也在努力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德国汽车制造商对失去燃油汽车的恐惧显然远远大于全力投身电动车研发的勇气。”
《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称,电动车是汽车工业的未来,但德国政界和工业界显然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这篇题为《为时已晚》的评论写道:“也许有人或说,中国是个遥远的国度,中国人喜欢开什么车,和德国并没有太大关系。但真相却是:中国每年的新车销量为2500万台,而德国每年的新车销量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尽管德国仍有人对电动车技术提出质疑,认为发展电动车纯粹是基于政治意图的错误决策,而且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也没有人会购买电动车,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在中国的一些地区,街道上电动车的占比已经超过50%。如果德国车企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其盈利必将大幅下滑,而且也会在中长期内影响到德国境内的工作岗位。
本周二开始的慕尼黑车展虽然官方冠名中加上了‘移动性’一词,但其实质仍是一次汽车展览。为了弥补过去的失误,今后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在这次车展上将会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好消息是,德国车企已经吸取了教训。但坏消息却是,对于有些德国车企来说,一切已经为时过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