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商接连陷入危机,除了碧桂园外,远洋集团也陷入违约。多位专家告诉DW,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更强而有力的措施来挽救房地产商。
碧桂园13日称多支境内公司债券自14日开市起停止交易,消息一出,隔天该公司在香港的股价暴跌超过18%。外界更担忧,碧桂园有可能步上恒大集团后尘。图为碧桂园在北京的一个开发项目。(资料照)
中国最大房地产商之一碧桂园出现债券兑付危机之后,拥有国营资本背景的远洋集团本週也陷入违约危机。专家担忧,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可能蔓延到经济其他领域,呼吁中国政府应采取更强力的措施,来挽救岌岌可危的房地产商。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週三(8月16日)的公开资讯,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当前该公司“债券兑付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为保障债券持有人权益,将严格按照相关债券《募集说明书》及《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等文件约定,落实偿债保障措施。
碧桂园在中国境内市场发行的多笔债券仍继续停牌。此前,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交所消息,碧桂园8月12日曾发布公告称,因近期拟就债券兑付安排事项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依规定申请多支境内公司债券自14日开市起停止交易,复牌时间另行确定。
国营房地产商也爆雷
除了2年前爆发债务危机的中国恒大,还有融创中国、碧桂园等几家中国房地产商,更令外界意外的是,拥有国营资本背景的远洋集团,本週也摊列重大亏损,并且同样发生债券无法兑付的情况。
远洋集团14日发布公告称,因未于13日按时支付2024年将到期的7亿美元债券票据利息,而导致违约,票据也于当日停牌。
根据远洋集团在港交所的公告,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亏损为人民币170亿元至200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亏损人民币10.87亿元,损失可能扩大14倍至17倍。
港媒“财华网”称,若按上半年亏损170亿元计算,相当于远洋集团在2017年至2021年之间所赚的利润,全部在今年上半年亏光。远洋集团将亏损归因于中国整体房地产市场低迷。
远洋集团的两大股东是中国国有的“中国人寿”和“大家保险”,格外引发注目。根据公开资讯,截至2022年底为止,这2家企业的远洋持股分别是29.59%及29.58%,合计超过59%。
有观察认为,“国有企业较私营企业较为安全”的印象恐怕不复存在。目前市场仍在关注,中国人寿和大家保险是否会给予远洋集团更多支持。
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整体呈现下行趋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7月份70个中大型城市之中,仅有6个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且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全面下跌。7月新房环比价格下跌亦有49个城市,多于6月份的38城。(资料照)
专家:中国政府应该挽救危机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经济学教授杜特(Pushan Dutt)向DW表示,中国领导阶层已向开发商提供了一些支持,并为首次购房者和升级者提供了激励措施,“非常有可能”会出手救助碧桂园。
“10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解决由房地产投资带动的增长不平衡问题。”杜特说: “每次他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时,增长都会放缓,然后他们就会回到同样的解决方案,即救助、推动流动性和降息。”
杜特还说,如果不支撑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蔓延到其他领域,且中国可能会面臨日本在1990年代初所面臨的“多年增长乏力”。他指的是日本所谓的“失去的十年”;在日本泡沫经济的繁荣时期,东京的平均房屋价格达到了平均年薪的15倍,但后来泡沫破灭。
美国保德信投资管理公司(PGIM)亚洲固定收益首席经济学家贝尔(Gerwin Bell),本週曾对路透社表示:“要遏制(中国)房地产带来的不利溢出效应,需要比当局迄今为止采取的财政刺激,力度大得多的财政刺激措施。”他预计,中国政府很快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然而,其他专家不太相信中国政府会直接对房地产商进行干预。香港中文大学房地产和金融学助理教授胡荣(Maggie Hu)认为,碧桂园获得救助的可能性相当低。胡荣对DW表示:“如果情况紧急, (中国政府)将实施政策来保障预售房的建设,确保购房者和相关银行的福利。”
图为中国房地产商恒大集团在香港的办公室。(资料照)
官方:房地产风险有望化解
对于中国的房地产风险,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15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总体处于调整阶段”,部分房企经营遇到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龙头房企债务风险有所暴露,影响市场预期。
但付凌晖称这些问题都只是“阶段性”的,随著市场调整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加上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优化,房地产商的风险“有望逐步得到化解”。不过,当日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人民币6.77兆元,年减8.5%。
此外,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5个最小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在6月份已是连续第17个月下跌。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告诉DW:“ 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持续上涨,整个房地产模式就无法持续,甚至像碧桂园这样的公司也无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