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车烂半车 吃一半扔一半 中国食物损耗浪费惊人

半月谈记者 蒋成 相文昊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一直存在。有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粮食、肉类等七大类食物浪费约4.6亿吨。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生活中食品储运、批零和生产中的损耗巨大,却往往被忽视,消费环节的浪费现象也较为突出,多类食物存在巨大可减损空间。

卖一车烂半车,食物损耗浪费惊人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消费环节浪费1.6亿吨。按目前七大类食物约五成减损空间计算,若减少一半损耗,我国可每年节约2.3亿吨食物,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

一处粮食储备基地 杨世尧 摄

浪费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些水稻产区的农户反映,收割机作业过程中稻穗末端稻谷脱落、清选工序中籽粒不能及时分离等情况,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稻谷损耗。部分种粮大户表示,其储粮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无法进行烘干,粮食损耗较高。有的农户由于专业知识匮乏,会将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储存,果蔬储存环境温度、湿度把握不当,果蔬腐烂引发损耗。

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调研发现,蔬菜水果等食物损耗严重。不少批发商说:“大白菜只能卖一天,第二天就开始枯萎,只能扔掉”“莴笋卖一车烂半车”“遇到雨季或特殊天气,水果在市场中的损耗超过30%”。

在消费环节,一些消费者说,超市中的大量食物被过度裁剪甚至“精修”,比如大白菜修剪为只剩1/10的“娃娃菜”,大葱只保留葱白部分,韭黄被“剪头”等。一些超市每天有大量的面包、馒头、香肠等临期食品被当做垃圾处理。

在餐桌上,食物保存不当、食物到期、盲目消费等也是浪费的突出原因。以高校为例,一方面,部分学生节粮意识淡薄,“点多了吃不完”现象普遍;另一方面,食堂存在菜单长期不更新、菜品口味单一、荤素搭配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学生剩菜剩饭较多。近年来,高校食堂因“难吃”多次登上热搜。

多个环节存在浪费顽疾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多个环节是食物浪费重灾区。

——科学储粮意识缺乏。一些农户缺乏科学的储粮意识和有效的储存条件,粮食收获后以“地趴粮”形式直接在庭院露天存放,如遇阴雨、降雪等天气,极易霉变,造成较大损失,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和农民收益。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缺少存放地、个人投入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冷链物流基础薄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我国每年生产的水果蔬菜从田间到餐桌,损失率高达25%至30%,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普遍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保鲜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1%至2%。受访者认为,从冷链流通率和冷链基础设施来看,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正是我国果蔬损失率高的重要原因。美国和日本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超90%,我国同类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35%、57%、69%。

——粮食过度加工造成浪费。为满足消费者喜好,商家过度加工、精细加工等现象突出,粮食出成率不断下降,造成大量维生素B族、矿物质等营养损耗和粮食浪费。研究表明,粮食精加工营养损耗最高可达八成。以稻谷加工为例,适度加工下每100斤稻谷可产出70斤大米,但精加工只能产出50斤。以面粉加工为例,过去市面上常见的是“75粉”“80粉”,即100斤小麦能加工成75斤或80斤面粉,而现在市面上已有不少“70粉”甚至“65粉”。

餐饮企业提醒顾客文明用餐 王晓 摄

——事件性消费食物浪费突出。婚宴、朋友聚会、社交餐饮等事件性消费是我国特色的饮食消费方式,其中的食物浪费问题尤为突出。中科院专家团队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性消费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5.43克,大于非事件性消费的浪费量(59.28 克),其中朋友聚会的食物浪费量人均每餐为103.61克,婚礼婚宴和答谢宴的食物浪费量人均每餐分别为295.32克和144.27克,远大于一般事件性消费。

构筑全链条食物减损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构筑全链条食物减损体系,需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摸清底数,明确标准,建立减损目标体系。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动物食物与营养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员程广燕建议,开展全链条调研,摸清损耗底数。可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力量对我国主要食物的损耗情况、损耗原因进行一次摸底。明晰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的食物损耗特征,为从源头上采取食物减损措施提供依据;加快构建全产业链食物减损标准体系。

二是压实责任,市场倒逼,建立减损动力体系。受访者建议修订餐饮行业标准,规范餐饮行业菜单和点餐服务,鼓励餐饮企业在菜单或网络餐饮服务平台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分量、规格或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业内人士认为,可考虑设立农业减损专项补贴,对种植户、批发商、运输企业建设冷库、购置冷藏车辆等进行补贴。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建议,加大宣教力度,扭转消费者以“亮、白、精”为选择标准、过度追求“鲜、活”的消费观念,在日常饮食中“粗细”结合。

三是加大投入,加快攻关,建立减损支撑体系。贵州毕节的土豆种植大户管绍刚建议,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品种的高精度农业收割机械,提高作业的规范性、精准性和收割效率。程广燕建议,加强冷链建设,完善生鲜食物终端配送机制,有效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加强庭院储粮安全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检查粮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避免生霉坏粮造成浪费。

(刊于《半月谈》2023年第12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