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村超开始总决赛了。
总决赛奖品十分抢眼,鸡鹅羊猪牛轮番上场,冠军领了一头牛。
今年,从淄博到村超,直接诠释了什么叫火爆出圈、火遍全网、火出国门。
跟这些出尽风头的小城村落不同,有一个村子,不出名更不是网红,却一直在闷声发大财,赚钱能力不输500强巨头。
浙江花园村,名字听起来虽然土气,但听了它的福利待遇,刀哥都想去当个村民。
在这个小村子,去年全村的营业收入达到655亿,人均年收入16.5万,比很多一线城市的打工人都高。
大多数村民都住在别墅,甚至有些人拥有庄园式豪宅。
花园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邵钦祥更是表示,“在我们村,家庭资产500万以下被定义为困难户,1000万刚起步,5000万才算富,1个亿以上的才真正是富裕户。”
他说这话并不夸张,毕竟花园村村委会旁边的商品房别墅,一套卖1000万,有人咨询,还被保安告知全部被卖光。
要知道几十年前还不是如此,这个小村是妥妥的贫困县,资源匮乏,整个村不到500人,连水都要朝隔壁村借。
曾经穷到要向隔壁借水的浙江小村,为啥就如坐火箭般逆袭了?
过去年入87块,
如今“身家5000万才算富”
你敢信吗?现实中一个小村子,居然活成了乌托邦。
村民子女上学实行16年免费教育制,从幼儿园到高中16年都免费;
每月给每位村民发放大米、猪肉、食用油,村里每年福利支出8000万元以上。
小村子里还有公交,关键是坐公交也免费。
花园村在2015年就开通了连接10个小区的公交线路,供村民和外来人员免费乘坐,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也有。
一位央视记者来到花园村,村民带记者上自家洋房二楼转转,乘坐的是电梯。
这位村民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两辆汽车:一辆马自达,一辆上汽大通。
在村里,高层住宅、大型商场、图书馆、影城、学校一应俱全,还有个五万多平方米的商业中心,肯德基、瑞幸咖啡扎堆往这里开。
最夸张的是,电影12:05开场,村民12点出发,5分钟就能到电影院。
谁能想到,就这样一个土豪村,在40年前还是个穷到鸟不拉屎的地方。
因为位置在浙中山区的重重丘陵,缺水少地,资源匮乏,当时村中只有183家农户,496口人。
据说因为缺少日常用水,村民需要到邻村挑水用;
镇干部骑自行车进村,第一天就摔断了腿,因为路不好走,很多商人都不愿意来开店。
跟很多贫困的小山村一样,当地人只能靠干农活生存,人均一年收入只有87块。
但农活也不好干,有人指出,浙江省土地稀少,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在浙江的投资人均只有410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当地有一个民谣,精准反映了村里有多穷:“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
就在人们都不看好这个村的时候,谁都没想到,仅过了20年,这个小村居然脱胎换骨了!
很多村里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是漂在大城市租房,而是抢着回家工作。
毕竟,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大城市的生活,娱乐和赚钱需求都能满足。
曾有人问花园村党委书记,为何要大费周章建这些现代化设施,他的回答是:
“凤凰想要引进来,就要给他做好凤凰窝。”
小土村只用2招,
让全国人都眼红
很多人都好奇,这个小村子到底是怎么开窍的?
其实,这个小村之所以能有如此逆袭,离不开一个男人,他就是最初的花园村生产大队长邵钦祥。
1978年,当时22岁的他结婚,好不容易从隔壁村借来了电,结果却被隔壁村的人恶作剧地断掉。
这件事激起了邵钦祥的斗志,“人穷被人欺,村穷才受气。那时我就在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让花园村富起来。”
第一招,合伙干大事,死磕中国制造
花园村明显的问题,就是自然资源不足,干传统农活显然不行,邵钦祥盯上了工业和服务业。
1981年,邵钦祥先是找自己二哥和村里老书记各借了500元,三人集资办了个蜡烛厂。
当时村里经常停电,蜡烛是必需品,很快邵钦祥就赚到了第一桶金,与此同时,他又开了一家服装厂,到第四年利润就突破50万。
村民看到邵钦祥赚钱了,都纷纷跃跃欲试,想自己创业,花园村只有140多户,一下子冒出50多家户办联办企业。
看到竞争对手多了,邵钦祥不但没有害怕,反而还联合花园村8家村办企业,以及村里46家个体、私营企业组建了花园集团,一起做大做强。
凭借低廉的土地和充足劳动力,2004年,花园村的人均收入已经突破了3.6万,这个数字有多狠?要知道,当年全国人的年均收入还只有0.57万。
第二招,“生造”产业链,把不可能变可能
时间长了,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产品,总是位于鄙视链低端,花园村也遇到这个问题。
2006年前后,花园村所在的东阳兴起红木家具生意,但花园村并不是红木产地,也没有地理位置的优势。
一般的村民,都是零零碎碎做些小家具制造,但竞争对手太多,活儿并不稳定,怎么改变受制于人的情况?
花园集团做了一个决定:直接砸钱造5万平方米的红木家具城,包括木材、雕刻、油漆、机器设备等等。
有了产业集聚,产品种类多了,生意自然也多了。
几年后,这个红木家具城扩建到了50万平方米,做红木的企业超过2300家,一条围绕红木的全产业链,在这个小村子诞生。
花园集团的野心越来越大,还要布局电子机械和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
2000年,邵钦祥斥资2000万,一次性买断维生素D3技术。
没想到再次“赌”对了,三年后,花园集团的维生素D3产品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
这些新兴产业同样让村民赚得盆满钵满,2022年,花园集团营业收入382亿,邵钦祥及其家族更是以135亿的身家,登上胡润百富榜。
从被人嫌的贫困生到人均中产富豪村,花园村让全国人都眼红。
小村翻身潮下,
什么才是长红密码?
这些年,花园村在中国创造了不少神话:
1986年就造出花园影剧院,投资20多万;
1989年,村里造了五间办公楼;
如今,花园村常住人口超过6.5万人,外来人口就有5万多人。
其实,像花园村这样“逆袭”的村子,不在少数。
中国一共有四大名村,分别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河南临颍县南街村和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都是相当的有钱。
最狠的华西村,当地的村民,除了别墅、汽车,每家存款最低都有600万。
一栋农村大楼,整整74层,顶部设有空中花园,游泳池,二层还有超大购物中心,各种奢侈品品牌应有尽有,巅峰时,一年光旅游收入就高达300亿,跑出几家上市公司。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没有一栋别墅,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农村人。
和花园村一样,华西村最初也是又破又穷,整个村只有几百人,连饭都吃不饱。
从贫困村逆袭土豪村,这些翻身的小村子有个共同点:就是抓住风口干极致。
在全国都疯狂种粮食,想法设法提高产量时,华西村的吴仁宝开设了第一家小工厂,没想到10年后,这个小五金厂实现近300万的产值。
看到赚钱机会后,村里全力做制造,将剩余的劳动力都去新开办的工厂上班,那段时间,陆续创办了锻造厂、带钢厂、铝材厂等,全村95%的劳动力都在工厂上班。
风口很多,能遇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风口不容易,确定了方向,集全村之力开办集体企业,集中力量干大事,华西集团、花园集团等都是如此。
但抓住风口以后,也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
作为先翻身的华西村就很值得借鉴,因为钢铁行业低迷,华西集团负债最多时达到了400亿,华西集团80%的股份也被1元转让,被人嘲为“亿元”变“一元”。
比起蹭风口,更重要的在于利用集聚效应,干出同行无法轻易代替的价值锚,这才是小村子的立身之本。
比如花园村大胆造红木家具产业链,江西资溪县则是死磕面包产业,甚至斥巨资打造面包科技园,承包从原料到制造技术再到人才。
时间长了,自然成为某个产业的代名词,掌握硬核实力,也不怕风口会过去。
从给大佬打工,到变成大佬。
想要赚钱能力长红,只有把关键话语权握在手上才是真底气。
结语: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形象正在彻底被颠覆。
浙江一个村子,给留守老人发了600万工资。
四川凉山一个村子,年终分红发了1300万。
知乎上有人问,“农村可以多有钱?”有网友表示,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村里人,表面不起眼的农民,可能反手就能从家里掏出一辆奥迪。
还有数据证明这一点,浙江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
如今,不少城市、县城都纷纷想出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广州放宽落户,不少县城更是发钱激励。
而花园村的存在充分证明:自身有硬实力,是大金矿,别说本地人愿意回,外地人都会抢着来。
从穷到没饭吃,到人人眼红的中国第一村,想要复制出更多的花园村,还要记住一点:
一夜暴富,可能是侥幸;
但一直狂赚,只能凭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