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百强县出炉 有你家乡吗?一个现象需警惕

作者:缴翼飞,冯佳琪

编辑:陈洁

图源:新华社

7月25日,2023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的百强县数量位居2022年前三,分别占23席、16席和13席。同时,2022年千亿县数量达到54个,比上一年新增10个。


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

有关专家分析,总的来看,百强县目前主要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但目前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头尾部县域经济规模跨度较大。建议紧抓三大着力点,即因地制宜确定县域产业定位,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

1

多项指标比肩“粤苏浙鲁”

《报告》显示,百强县进出口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大省比肩。2022年,百强县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百强县展示出强劲的外贸和居民消费能力。


图:百强县进出口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兼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表示,县域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县域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县域消费和投资新格局,推动县域成为全国投资和消费洼地、潜力区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

此外,《报告》显示,2022年,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为11.6%,远高于全国水平(4.9%)。与经济强省比,百强县也远高于浙江省(9.1%)、广东省(-2.6%)、江苏省(3.8%)和山东省(6.1%)。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可见百强县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余德彪指出,2023赛迪百强县可划分为四大发展阶段:爆发期、跃升期、积累期和起步期。总的来看,百强县目前主要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爆发期的县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而起步期县域发展相对较晚,经济增速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千亿县”总数已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其中,昆山市位列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 亿元,江阴市突破4000 亿元,张家港市和晋江市突破3000 亿元,常熟市、慈溪市、宜兴市、神木市和长沙县GDP突破2000 亿元。同时,“千亿县”经济实现高速增长,49县市名义增速超全国同期,10县市名义增速超10%。

余德彪分析,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2

东部地区优势依旧

报告指出,近三年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变化较小,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2023年,东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共65个,仍以绝对优势抢占鳌头,较2021年减少3个,与2022年持平;2023年,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分别为20个和14个,较2021年分别增加1个和4个;2023年,东北地区百强县数量仅1个,较前两年减少2个。

在省级层面,江苏、浙江、山东省的百强数量占据前三,分别占23席、16席和13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


图:百强县所在省(区)数量分布情况

余德彪分析,目前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头尾部县域经济规模跨度较大。原有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新兴产业量级相对较小是经济欠发达县域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县域现有产业基础薄弱,对原有产业和布局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判断不清、方向不明、定位不准、谋划路径不实;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缺少要素保障,难以为企业培引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体现缺少技术及平台支撑、缺少人才、缺少土地、缺少资金等多个维度。

针对不同区域的情况,《报告》建议,黑龙江、广西、山西、甘肃、青海等暂无百强县、“千亿县”标杆县市的省(区),应加强在已有的县域经济头部县市中进行深入挖掘,集中力量支持打造县域经济样板,引导样板县域对标百强县、“千亿县”,统筹省、市级重大生产力布局,集中力量培育“百强标杆”;

贵州、山西、河北、云南等省份,应跳出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惯性思维,加大扩权强县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经营主体,科学设定县域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加快储备和培育一批省(区)内重点培育县市;

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等多点引领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构建以百强县、“千亿县”为标兵,其他县域为重要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

3

工业和制造业仍是县域经济重点

第二产业仍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

《报告》显示,2022年,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百强县工业增长动力依旧强劲。

“制造强县是我们落实工业立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基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会上表示,工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仍然起着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保障作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县和县级市来说,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把工业和制造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分类引导,充分释放县域经济的潜力。鼓励发展一批经济强县、专业化强县、农业强县、生态强县和转型发展强县。

从行业分布看,截至2022年,中国县域在A股上市的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五大领域,其上市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3.3%、9.0%、8.6%、8.6%、7.9%,合计占比达47.3%,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领域上市企业数量占比相对较低。

不过,余德彪指出,经济大省所辖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县域二产占比下降过快的问题,二产占比下降过快或将对县域及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李毅中表示,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已经出现了工业制造业占经济比重过早过快下降的问题,据估算,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的高峰是在2010年达到43.6%,到2020年则降至34.6%,下降的趋势和全国是一样的。在这其中需要警惕脱实向虚、工业空心化、过急过快的“一刀切”式去产能等问题。

对此,余德彪建议,要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基于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锻长板、补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紧抓机遇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精准产业定位,找准发展路径,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深入推进工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新势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