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今将在华盛顿,与美国官员继续谈判。(互联网)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今日将以"习近平特使"的身份,在美国华盛顿与美国官员进行贸易谈判,希望在下月1日的限期前达成协议。虽然外媒指目前中美仍有严重分歧,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成晓河却极之乐观,更认为这次刘鹤可能会代表习近平,签署"一些文件"。
中美的官员在本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的会谈,已经开始就一份谅解备忘录进行磋商,而且同意两国之间要作出承诺,但最终在这回合的谈判中没有签署,同时在15日宣佈中美官员将在今日于华盛顿继续会谈。
外媒之前曾经报道,在北京的谈判中,北京当局指在政府主导高科技产业的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会危及国家安全,寸步不让,只愿意承诺加大采购美国产品,包括半导体产品,以收窄贸易赤字。可是美方却认中国加大采购美国半导体,反而会让美国厂商更依赖中国,有助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
在刘鹤到美国谈判前,成晓河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这次谈判距离双方团队上次磋商仅一星期,官员们"时差还没倒过来就继续谈",说明中美谈判的时间很紧迫,双方依然希望能在3月1日期限前达成协议。成晓河更称,这是刘鹤第二次以"习近平特使"的身份访问美国,如果这次能代表习近平与美国签订协议,成就将超越他上一次访华盛顿所取得的进展。
不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则表示,即使中美签订备忘录,只是代表中美将至今谈判取得的成果,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进一步磋商的基础。他提醒即使两国签订备忘录,"也不代表中美不存在分歧"。
距离3月1日不到10日,一旦中美两国未能达成协议,余淼杰认为美国会有三种可能的方式回应。最大机会的是如外媒报道,延长谈判的期限,其次则是按照原来到达限期的回应方法,将中国商品关税从10%增至25%,另一个可能则是暂不加征关税。他又认为距离谈判限期的时间不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本月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谈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彭博社前日引述消息人士指,美国要求将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纳入为谈判的一部份,双方代表更商讨如何把汇率政策列入备忘录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在国务院会议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他更要求金融机构要让更多贷款,将资金更便捷流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要加大贷款力度,引导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向好。
相关报道:刘鹤再访美 经济转冷的中美或已无力再战
2月19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率领的贸易代表团已经抵达华盛顿,将于2月21日至22日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财政部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举行第七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2019年伊始,中美之间停滞了超过半年的高级别贸易谈判突然提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中美双方已经进行了两轮高级别经贸谈判,并即将开展新一轮的经贸谈判。密集谈判的背后是两国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
中美贸易谈判时间表(多维新闻制作)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1月,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为1.6%,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率为2.0%,均已连续4个月出现下滑。美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下降,预示着美国未来经济的热度将出现回落。根据美媒CNBC报道,美国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Loretta Mester)、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Raphael Bostic)和费城联储主席哈克(Patrick Harker)均在2月13日的公开演讲中表现出对美国经济前景转暗的担忧。
美国通货膨胀数据(多维新闻制作)
同样,中国CPI与PPI同比增长数据也已经连续数月出现下降。2019年1月,中国的CPI同比增长率为1.7%,而PPI同比增长率仅为0.1%,双双不及预期。虽然CPI和PPI数据分别受到了猪周期和大宗商品下行的影响,但是其最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经济放缓、消费乏力。
中国通货膨胀数据(多维新闻制作)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犹如两个重量级拳击手的对垒,庞大的身躯使得每次交锋都消耗巨大。在不能快速K.O.(拳击比赛用语Knock Out的缩写,指通过直接击倒对手赢得比赛)对手的情况下,消耗战让双方都难以忍受。
由于中美产业结构互补,且在短期内双方都很难找到贸易替代国,持续了将近一年的贸易战已经造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如今,受到贸易战的拖累,中美经济已经流露出了明显的转冷信号。为了应对经济下行,中国已经在货币政策层面启动了诸多释放流动性的手段,而美联储则大概率在今年放缓加息步伐,甚至停止加息。
中美经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事实已经清晰地摆在了两国政府面前。刘鹤此次访美再次使用了“习近平特使”的头衔,而白宫也罕见地在中方代表团抵达华盛顿之前发表了欢迎声明。两国释放的积极信号或许预示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将要迎来阶段性休战。
中美贸易战当头 中国两会将通过外资法
美中贸易战当头,中新社今天证实,3月初召开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将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并形容此法是“事关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法律”,审议则是“寻求最大公约数”。
一年一度的中国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将分别于3月3日及5日登场。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于2018年12月至今年1月先行开会审议“外商投资法”。
外界因此普遍预料,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将审议并通过这项法律,以因应美国在美中贸易战里施加的强大压力,更被视为是中国对双方90天缓冲期给予的重要善意回应之一。
中新社报导提到,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来的首次会议,“外商投资法”草案此时送交审议,被认为是中国“通过立法深化改革开放的又一新笔”。
报导形容,中国全国人大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是“以更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决心“也将通过立法上升为全民意志”。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立法深化改革开放“由信号转入更实际行动”。
2018年12月23日及今年1月29至30日,中国1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根据中国媒体报导,草案的4项重点表述,第一项是“国家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第2项是“准入前国民待遇,是指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负面清单,是指国家规定在特定领域对外商投资实施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国家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给予国民待遇”。
第3项是“负面清单由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第4项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对外国投资者待遇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据当时报导,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制定“外商投资法”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