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独居奶奶不开空调电扇,热痉挛进ICU,牙都咬断两颗!”新闻冲上热搜,武汉不少年轻人纷纷吐槽:这就像我们的父母!甚至有网友表示,好好的母女关系就在和老人的“顽固节约”斗争中瓦解的。
“我妈从不开油烟机,厨房油腻得完全不能进人,我找了钟点工去做清洁,她把人家赶走了,说自己会做”;
“我父亲囤了5个抽屉的药,简直比药店还全。我媳妇告诉他过期药有害,他的歪理论是:家里什么药都有我才放心,就算过期了也值得,说明我没有病,用不上。”
“给他们买了加湿器、去湿机,父母从来不用,包装得好好地堆着;让他们开空调总说‘开了’,其实一般知道我们要回去就提前十分钟打开。”
……
武东医院心理康复科丁迎主任还接诊过一位62岁的老人,张奶奶的一些生活习惯让全家人苦不堪言:平时家里的剩菜剩饭不舍得扔,热了三四次还继续吃,家里人偷偷给她倒掉还要生气;买菜买水果时专挑便宜的买,经常买到烂的坏的,又舍不得扔,把坏的位置切掉自己吃;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筷子等,不用到实在不能用了就不会更换;夏天会指责大家天天开空调太费电……
现实生活中老一辈父母部分顽固行为,让亲子关系矛盾重重。武东医院心理治疗师李娜分析,经历过物资匮乏阶段的老人,多会存在心理匮乏的心态。一旦拥有了什么东西,便想要紧紧捏在手里藏起来,这样自己才有安全感。从心理学角度上,这种现象称之为“囤积心理”,又叫“松鼠病”,久之成为一种习惯。还有一些父母节省的很大原因是想为孩子省钱。他们觉得年轻人都不注意节俭,总担心孩子以后没钱用,生活没有保障,所以就想着自己多省点。
丁迎主任认为,经济压力是老年人面临的困难之一,但是为了省钱而影响身体健康,可谓得不偿失。老年人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我们应该尊重老年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时也需要教育他们提高科学化的生活方式,更好地维护自身的身体健康,享受晚年的美好生活。
打工人的命是空调给的,国运也是
空调之于国民、产业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
撰文 | 马 路
编辑 | 脸 叔
最近多个国家都创下了高温记录。在持续的酷热下,许多人感慨,是空调给予了自己第二条命。事实上,空调最初的发明并不是为了人类的“舒适”,而是为了让工业机器更好运转。
拥簇者说,假如没有空调,世界的工作效率会降低40%。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生产的两大要素,人和工具,都长期依赖于空调来抵御高温。从某种程度上看,空调的发明不但改变现代工作制度,扩大了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改变国民性,实现大国崛起的先决条件。
#01
工业文明就是对抗高温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烧开水和扔石头。两次工业革命中,无论是炼钢铁(烧开水)还是发卫星(扔石头),技术上都可以归结为“加热到冷却”。可以说,工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控制温度的过程。
以塑料制品生产为例,冷却过程占整个生产时间的80%。而在化工制药行业,即便是细微温度变化,也会影响产品质量。在纺织、食品、烟草等领域,对温度同样有着特定的要求。
信息时代,与温度的对抗仍在继续。Facebook把服务器中心建在北极圈、微软把服务器放进密封舱扔进大海,阿里将数据中心放至千岛湖底,最主要的考虑就是为了中和算力运行时产生的热量。
空调的诞生让人类实现对空间温度的控制,通过改善空间环境大大提振了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尽管当下人们常常感叹是空调给了自己第二条命,但其实空调的发明最初并不是满足人对舒适的需求,而是为了工业设备。
1902年5月,纽约市《布鲁克林每日鹰报》刊登了一则题为《突如其来的热浪击倒了上万人》的报道,酷暑难当的纽约市民甚至打开了消防栓冲凉。
高温同样给位于纽约的沙克特威廉印刷厂的生产带来麻烦。天气原因加上蒸汽机、印刷机工作产生的热量,导致车间环境十分湿热,纸张膨胀和吸墨性很难控制,油墨无法准确对位。
印刷厂找到暖气机设备制造商布法罗锻造公司(Buffalo Forge Co)寻求解决方案,接到这项任务的工程师名叫开利。他就是发明了惠泽全人类空调的人。
开利的设计原理上并不复杂,在暖气设备的线圈中注入冷水,实现降温的同时,空气的水分会凝结在线圈上,从而也让空气变得更加干燥。之后,开利又根据国家气候表计算出印刷需要的精确温湿度,开发出一套温度调节装置,让印刷车间在四季都可以维持在恒定的温湿度。
图 | 开利博士和空调最初的样子
对温湿度的控制,可以有效抑制灰尘和静电,这同样是早期机械化生产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诞生的前20年里,空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器而不是人。
印刷厂一战成名后,大量的工厂开始采用开利的空调系统,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胶片生产商赛璐璐、刀片生产商吉列等。
1907年,日本富士丝纺公司慕名而来求购空调,得益于开利的设计,纺织车间内超过6万个主轴不再被灰尘和静电困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都实现飞跃性的提升。此后,这套空调系统在日本从一战用到了二战,足足稳定运行了40年。
1915年,开利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公司完成的首批29个项目中,有10个是为美国及盟友的武器装配厂房安装空调。由于空间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弹药引信装置生产的安全隐患,使得工厂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进行精密的武器制造,间接让美国一战中获利丰厚。
也正是因此,开利的公司被美国陆军部授予杰出服务奖。之后多年里,开利公司又先后6次获得美国空军和海军的“E”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开利公司至今仍是世界领先的空调制造商,其商用中央空调被人民大会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地标建筑物采用。2005年,开利集团差点完成对格力电器的收购,结果在董小姐的极力反对下,开利未能如愿。事实证明董小姐确有真知灼见,不到20年时间,如今格力的营收已经远超开利。
不可否认的是,开利对空调的研发和商业化有着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以来,空调逐渐成为工业领域的“基础建设”,从养猪到芯片制造,空调对生产的提振遍布每个产业。
2020年,中新开维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宣布投资40亿建两栋26层楼房来养猪,计划每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120万只二师兄齐聚,正是空调新风系统为如此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可能。
先进制造的圣杯“光刻机”,内部空气温度的稳定性是影响成品率的重要因素,部分零部件温度控制需要保持在±0.01℃。尽管在实现路径上已经大相径庭,但一切的基础正是建立在空调的发明之上。
这也难怪在纪念开利发明空调的100周年的国际会议上,有人说道:假如没有空调,世界的工作效率会降低40%。
#02
空调与大国崛起
气温对一个地区经济活跃度和居民性格的影响远超想象。
在历史上留下璀璨印记的文明基本都处于温带和亚寒带,近代工业文明,更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热带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适宜经济作物生长,不仅未出现几个发达国家,而且大多都尚在温饱线上挣扎。
13世纪末,元朝人周达观前往柬埔寨写下了《真腊风土记》一书,其中记录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不著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居室易办,器用易足。”
在泰国,同样流传这一句话:人不会被饿死,因为路边是随处可见的香蕉和椰子。
正是由于物产太过丰富,可以轻易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造就了当地人“平和”、“懒散”、“不思进取”的性格。这种“高温后遗症”适用于全体人类,天气一热,人人都想躺着。
1960年,巴西迁都至巴西利亚,这是历史上经典的首都搬迁案例。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沿海,迁都至巴西中部的高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高原上更为凉爽。相当于给巴西公务员装上一个巨大的空调。
去年,世界杯的举办让全球的目光聚焦卡塔尔。这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小的举办国,同时也是世界杯第一次在中东进行。卡塔尔人动用钞能力,在8座球场中的7座安装了空调,让足球运动得以在热带的沙漠中制造世界狂欢。
卡塔尔对空调的执着还不仅限于此。在位于首都的卡塔拉广场,是全球第一个适用开放式空调的商业中心。步行街上凉爽的冷风从脚底源源不断袭来,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什么是有钱人的体面。
空调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同样是潜移默化的。往小处说,空调改变了生活、生产习惯。往大处说,空调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性。
事实证明,较低的温度确实能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对此奉为圭臬的是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多年前,在被问到“除了多元文化包容,还有什么让新加坡的成功成为了可能”时,李光耀脱口而出的是“冷气机”。
图 | 李光耀
“空调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发明,或许是历史上最非凡的发明之一。空调的出现让热带地区的发展有了可能,它改变了文明的自然状态。”
对于这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回答,他解释道,“没有空调的话,你只能在凉爽的清晨时分或是黄昏后工作。我成为总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务员工作的大楼里安装空调。这是保证公共事务高效运行的关键。”
受此影响,新加坡的公共场所长期以来习惯把空调温度调至20℃以下。外地人来到在这个热带国家,首先要预备的是一件外套或毛衣。一个玩笑的说法是,新加坡的空调都是按照停尸房的标准设置的。
人为制造的低温,让这个国家人人穿西装打领带,商业氛围浓厚,从形式感上赋予新加坡国际化气息,在几十年中,这块弹丸之地逐渐成为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亦是热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021年英国床褥用品制造商sleepseeker发布全球疲劳指数排名,新加坡在所有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一,成为全球国民最疲劳的国家。其中,新加坡平均工作时长排名第二,睡眠时间则排名倒数第一。新加坡打工人用最短的睡眠时长贡献了最大的工作热情。
香港同样是一个建立在空调上的城市。根据香港环保团体做的调查,超过三成的香港市民都曾在睡梦中被冻醒。身处热带岛屿,香港通过空调降温逆天改命,将香港公共空间的温度全年锁定在了亚寒带。
有人实测了香港公共空间的冷气温度,绝大部分场所都在20℃上下,最低可达12℃。室外室内,一个是夏天,一个是冬天。
由此,香港和新加坡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两个城市。但同时,这也是世界上商业氛围最浓厚、工作节奏最快的两个城市。
#03
促进现代工作制度的形成
2008年,武汉大学新生家长对话会上,一位家长表示“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
在当时,这件事引起很大的讨论,舆论的落点基本集中在年轻一代娇生惯养,一点苦不能吃。但在如今看来,高校宿舍装空调已经不再是一件需要讨论的事。炎热夏日,十几平的宿舍内四名壮汉赤裸相对、无心学习的场景已经很少出现。各地都在积极推进高校制冷设备的改造。
近些年最受学生爱戴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其最大的功绩就是促进了北大装上了空调,一举结束了被清华在宿舍硬件上压过一头的耻辱。2013年,北大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中激动的说到:装上空调的母校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作为如今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人”对高温更加敏感。一些热带地区,人们只会在早晨和黄昏出来工作,以避免白天的高温。从国民的平均工作时长上看,热带地区也明显低于其它地方。
在海南,许多公司下午3点才开始上班,连政府机构的工作也大多是下午2点30开始,因此全天工作时长要比内陆短至少半小时。因为午休时间最长可达3个小时,海南人也被称为全国最喜欢睡午觉的省份。
发达国家,高温同样在影响人的工作心情。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很多人会选择在8月休假一整月,工厂也会选择停业。人们离开城市,前往海边度假。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每年的7、8月份,都是国内汽车行业产销的低谷。这中间既有炎热天气降低了大家的购买热情,也有高温对产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人们对高温越畏惧,越能说明空调的可贵。对打工者来说,夏天最无法舍弃的就是空调,它是隐形的生产工具。
图 | 空调外机是城市的毛孔
可以说,正是由于空调的出现,才让现代工作制度中的坐班制、八小时工作制成为可能。
城市化是彰显一个国家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但城市也带来了热岛效应,相当于给高温天气又加了一层buff。如果没有空调的话,很难想象数千万人聚集到一个城市,夏季的居住、通勤、工作会是什么样子。
即便是在北京的群租房中,装备空调也是打工人底线。又或者,可以设想一下40度的高温,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呼吸这粘稠的空气是什么体验。
坐班制度产生的集中办公,让人们挤在在人均占地一平米的写字楼中,白领们时刻需要空调来保持冷静的思考,抑制躺平的冲动。
1902年7月17日,开利向印刷厂提交了第一个空调系统的机械蓝图。121年后,同样在7月,人类迎来了地球上最热的一天。刚刚过去不久的7月6日,全球的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包括海洋和两极,是历史之最。自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超过17℃的日子仅出现6次,而这6次都发生在过去的10天。
持续的高温下,文明的一切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手术室里依旧维持着无菌的环境,芯片车间依旧维持恒定的温湿度。此时此刻,空调这个被严重低估的发明,仍在默默地为人类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