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政府磋商 德国与中国 压力山大的伙伴关系

曾几何时,德中政府磋商是两国关系特别密切的表现。现如今,人们谈论的则更多是体制竞争,而非伙伴关系。对于即将到来的政府磋商,德中问题专家们给出了分析与解读。

德中关系的主旋律已经从合作转向竞争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6月19日率多位部长访问柏林,参加第七轮德中政府磋商,该磋商的座右铭是“共同可持续行动”(Gemeinsam nachhaltig handeln)。目前就共同点而言,北京和柏林之间的“储备”似乎正在缩小。这一点在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Boris Pistorius)和中国防长李尚福最近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期间的会晤中表现得很明显,皮斯托里乌斯明确要求中方,立即停止招募前德国战斗机飞行员来培训中国空军飞行员的做法。柏林智库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的贝纳(Thorsten Benner)认为,这一事件显示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因为北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关键技术、能力,以加强其自身的工业和军事基础”。

可能引起冲突的燃料正在增加无论是技术外流,还是北京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与莫斯科“坚如磐石的友谊”、台海日益紧张的局势以及对中国对维吾尔族的压迫问题:在德中之间,冲突的“燃料”正在增长。而且因为中国与美国的地缘政治竞争而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中国仍然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已经是连续第七年了。2022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达到近3000亿欧元,其中德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800亿欧元。

因此,这种关系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复杂的。德中关系的矛盾性可以从这个事实中看出:在德国的官方文件里,中国同时被描述为伙伴、竞争者和战略对手。在过去,柏林强调的是伙伴关系的一面。自2011年开始的政府磋商见证了这一点:这种高级别的政府间对话只与特别亲密的伙伴进行。2014年,德中关系甚至被提至“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但从那时起,在柏林等欧洲国家的首都,气氛发生了变化。关系的重点明显开始转向战略竞争。

柏林想要告别“一切照旧”总部设在柏林的中国智库Merics(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庞格拉茨(Barbara Pongratz)预计,这种转向也将对即将举行的第七轮德中政府磋商产生影响。这位德中关系问题专家说:“德国政府想要告别‘一切照旧’。有信号表明,对比以往,这次政府磋商将少有盛大场面,也不会有重大商业合同的缔结。”

在柏林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的联合执政协议中,已经能够感受到德国对华政策的新风向。该协议整整12次提到中国,也包括在战略竞争以及与欧洲伙伴合作的关键词条下。协议中写道:“为了能够在与中国的体制竞争中实现我们的价值和利益,我们需要在共同的欧盟对华政策框架下,在德国制定一个全面的中国战略。我们希望继续进行政府间磋商,并使其更加欧洲化”。

德国迟迟拿不出中国战略Merics的专家庞格拉茨总结说,目前为止,“针对使德国的对华关系、中国战略或政府磋商更加欧洲化,并没有真正的讨论。”除了柏林已经宣布的中国战略还没有出台之外,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通过一推再推。柏林的中国战略是要建立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上,而后者的一再推迟也是因为执政联盟内部存在意见分歧。

柏林政治学者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认为,就会谈的气氛而言,中国战略的推迟是“相对有利的”。这位中国问题专家说:“如果现在出台一份充斥中国批评的文件,可以想象,中国的自尊心将导致政府磋商被取消。”他还表示,“德国政府内部的分歧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中方也知道这一点”。

执政联盟的分歧这并不奇怪,因为执政伙伴也会在公开场合争执,尤其是在绿党和社民党之间。绿党声称以价值为导向,对中国采取强硬的语气,而社民党则同时着眼于经济利益。例如,当绿党外长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在4月访问北京寻求与中国外长秦刚公开交锋时,社民党议会党团的保守派发表了一份关于德国对华政策的立场文件。议员们在文件中呼吁采取务实的中国政策,并警告不要采取反华战略。

德国政府内部就对华政策存在分歧

Merics的专家庞格拉茨表示,普遍认为,外长贝尔博克与总理肖尔茨存在巨大的分歧,党派政治是当前对华方针的特点。“但是如果你仔细听,你会注意到,他们在语气上存在差异。但所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差异并不大”,这位中国问题专家说。

德中政府磋商将由总理肖尔茨主持,这也许能使得困难的议题至少在语气上是友好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表示,他对实际结果没有太多具体期望。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三年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个人接触之后,磋商得以举行。他说:“我同意那些与我交谈的中国同僚的观点:大家重新聚在一起,这迫在眉睫。不仅仅是在正式的会议上,而且也在众所周知的茶余饭后时间,彼此交流一下意见。这将改变气氛,也许会使‘共同可持续行动’成为可能,至少在某些领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