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连续示好,中国再不出手,美债违约会有啥后果






5月中旬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晤,就像此前的几次中美高层外事活动一样,双方代表选择在第三方国家会面。

那么按照一般的外交活动原则两国外交官会面地点选在“中立国家”等于降低礼仪规格,是为了避免引起过度解读,并继续保持现状对两国关系发展持观望态度的一种常见做法。

直白点说,就是双方都对对方抱有高度的警惕,并且明确地对会谈不抱有过多的正面期望。就像特朗普执政时期的“金特会”选在第三方一样。

而放在当下中美关系的大环境中考虑的话,这体现了两国如今高层对话渠道并不畅通的现状,由于很多常态化存在的对话渠道被关闭,因此即使是比较基本的外事活动都需要专门举行。






放在以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在前些年中美高层有一套成熟的对话机制,包括“中美热线”,以及大使馆联络员机制等等,现在的很多需要专门会晤商谈的问题,在以前是完全不需要这么麻烦的。

所以这个基调需要明确,就是这些会面,以及美国接连释放正面的外交信号,这都是处于一个中美关系已经高度对立的状态之下,2023年中美关系的走势说是剑拔弩张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回顾过去半年时间,在去年11月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在巴厘岛会晤,当时基本敲定了国务卿布林肯的访华行程,如果不出意外这应该能为两国关系打上一剂强心针。






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紧随其后的“流浪气球”事件改变了局势的走向,拜登政府将这一事件视为“来自北京的挑衅”,因为“气球飞过了美国陆军在蒙大拿州的弹道导弹基地”。

就在这一事件之后不久,便是中俄两国领导人在俄罗斯的会晤,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着眼长远的双边合作协议与外交备忘录,中俄关系取得突破性发展,从这个结果来看,此前的一系列外交事件的影响可谓是非常深远的。

而这可能也超出了拜登政府的预期,他们可能没想到中俄关系会如此迅速地发展深化。






因为按照一些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的话说:俄罗斯与中国虽然存在许多的共同利益,但两国关系也存在许多政治隐患,并不容易建立起在国家安全层面上也深度互信的双边同盟关系。

这种看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比较客观,但问题是现在美国的威胁下,俄罗斯已经不能顾及很多问题了,马克龙就很直白地对媒体说:“俄罗斯实质上沦为了中国的附庸”。

中俄关系的突破性发展恐怕就是拜登当局接连释放正面外交信号的原因,否则的话就凭他们卯足了劲要打一场全面战争的架势,在经济上已经完全不考虑“合作共赢”,而是一心要搞零和博弈,又何必搞什么外交?







而且当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又并不明朗,在一两年过后到底谁能占到便宜实话说现在并不好判断,美债违约是一种风险,但还远远达不到政府关门陷入瘫痪的地步,否则的话美国早就亡国了,但客观上美国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仍然有考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中、美、俄,作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演员们,各有各的问题,美国强弱,决定性地取决于其经济走势。

俄罗斯因为冷战结束后的长期衰弱,闪转腾挪的空间并不大,因此军事上的发挥尤为重要,而中国则是处于一个发展中矛盾剧烈爆发、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政治上能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继续维持高速发展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而今年美国的经济形势,相比起一两年前其实是相当乐观了,失业率大幅度降低、国内消费也相当稳定,小企业生存也非常滋润。

但问题是,这种现状它建立在一种风险之上,可以说是一种泡沫,至于说最后会不会真的像泡沫一样破灭?这还得看接下来拜登当局的操作了,美国经济目前恢复地不错,但距离“软着陆”还有一些困难需要解决。

目前美国的高就业率与消费水平从何而来呢?根本上讲,是经济刺激政策的结果。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最初是美联储减息,于是许多美国企业趁着利率很低的这段时间进行了多次融资积累了大量资源,并且为了渡过经济危机,许多美国大企业进行了小幅度的裁员(相比起疫情之前扩张到顶峰的时候还是有所扩张的)。

小幅度的裁员让许多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入了下企业,而在国内消费稳定的情况下这形成了一个相对良性的闭环,企业甚至愿意在目前美联储已经大幅度加息的情况下进行融资、贷款。

但问题是,目前美联储的利率太高了,超过5%的利率,实际上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来说此时融资风险巨大,这意味着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美联储不能快速降息,不能快速降息就意味着降低通胀还是得慢慢来。







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美联储稳步降息,让这些目前已经超前融资、贷款的企业在之后里连续降息后再进行多次融资,慢慢收缩。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美国的服务业是否能够继续贡献就业、维持需求?否则的话,这个过程很可能会变得剧烈超出预期,软着陆就会失败,演变成一次萧条期。

而“软着陆”,就需要继续维持美元对人民币较高的汇率,在核心领域对华脱钩是必要的,但在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领域,中国的廉价商品仍然是美国压低自己通胀率的有利工具,目前仅仅是基于这个目标,对华外交仍然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就是前面说到的,中俄关系的突破性发展很可能超出了拜登当局的预期,虽然他们也明白,中俄关系现状与未来已经无法改变,但他们也没有做好应对这种局面的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释放虚假的善意以拖待变,这是美国历史上很常见的一种做法,所以对华接洽是必要的,但双方的关系恐怕并不会因为这种事情得到改变。

中美很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合作,因为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济合作无论是对于双方,还是对于全世界都很重要。

反过来讲,如果中美之间无法在经济领域进行任何有效的合作,那么全球化经济也就不存在了,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中美同样都没有好处,因此双方仍然有动机进行一些合作。







只不过这种合作是完全基于一个相对短期的利益考虑与战略目标,而非基于长期的对两国关系的预期。

但我必须指出,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很多,风险大大下降了,至少债务违约这种事情目前还差得远!

美国政府有很多种方式应对债务危机,而美国政府在这方面经验那可是最丰富的,而且美债在国际上仍然是理想的,收益绝对稳定的理财产品,虽然抛售美债的现象客观存在,但远没有很多大V吹嘘的那么厉害。






中国直接持有的美债确实在以比较快的速度降低,但与此同时,中国在第三方国家(比利时)增持了相当规模的美债,两者结合之后,中国持有的美债相比2017年反而还提高了,至于这样做的原因比较复杂。

首先人民币本身与美元关系绑定密切,中美之间复杂的经济联系导致了两个国家在经济层面并不是完全的零和博弈,美国经济稳定对中国的重要性还是比较高的。

另一方面呢,在第三方国家持有美债,那么对于这部分债务,以及对应的收益,美国就只能老老实实遵守市场规则了,否则的话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毁掉美债的信用。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持有的美债逐渐转换为境外持有这是一个长远趋势,这会持续到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时候。

当下中美之间确实在进行经济战,不过这种经济战宏观上看,它既包含了直接指向对方的敌对行为与敌对立场,但也绝不只有针对对方的敌对立场,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同样是中美两国比较重视的,因为谁也不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戏码发生在自己身上。

中美之间的经济战,很长一段时间恐怕都不会分出胜负,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实力远不如中美的势力会首先遭殃。

韩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支柱产业在最近两年不断被中美蚕食处境已经极其危险。






韩国之后就是日本、欧盟,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他们的产业链竞争力完全无法与中美相比,且本国政治也并非绝对独立,经济上同样会受到中美的挤压。

所以相比起中国抛售美债,现在拜登当局最需要担心的应该是其盟国抛售美。

截止2023年4月,抛售美债最多的国家还是日本,因为日本这两年经济情况并不太好无论是扩军还是国内经济政策都需要资金来源,对此美国政府也只能接受。

类似的例子未来恐怕还会反复上演,因为很多持有美国国债的盟国们,他们的处境和日、韩无异,处境好一点的像日本,周边还存在缓冲区不需要直接面对威胁,处境差一点的就是韩国,直面威胁其自身缺乏力量。







在全球经济总体仍然萎靡的情况下,美国尚且可以印钞,美联储的工具箱也还有不少工具能把眼前的局面对付过去,但他们可没这些办法所以只能抛售美债,英国、日本,这些美国最紧密的盟国抛售美债,对此拜登当局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但同样的,“中国崩溃论”、“美国崩溃论”都毫无意义,一个实质上拥有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级别的实力,在体量、产业规模、产业发展水平等所有层面上相比其他国家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样一个国家是绝不可能说轻易崩溃的,就是靠“抢”,也都能维持很长时间。






苏联的例子具有特殊性,它首先就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只是一个上层机构集权程度很高的国家联盟,其次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真的以为解体了就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这才有了苏联解体,这个特殊案例并不能用来当成中美未来可能的剧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