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外交政策主管博雷利周五表示,欧盟外长同意有必要“重新校准”对中国立场,减少依赖并劝诱北京,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采取更强硬立场。中国外长秦刚则在访问挪威时呼吁欧中共同反对“新冷战”。
5月12日,欧盟外长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非正式会晤
欧盟27个成员国外长周五(5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讨论如何修正与北京的关系,包括减少欧盟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以及应对安全挑战。鉴于一个更强势的北京在世界舞台上施加影响力,布鲁塞尔呼吁欧盟成员国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方面达成一致。
在由瑞典主办的会议上,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Josep Borrell)向欧盟各国外交部长提交了一份文件,概述了“界定”和“重新校准对中国立场”的必要性。
“考虑到中国国内最近的演变及其外交政策轨迹,他们同意重新调整我们对华战略的基本方针。”
博雷利表示,欧盟维持其对中国的现有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伙伴、竞争者和对手。他同时也强调,在面对根本上不同的价值观和经济体系,寻求削减欧盟依赖性的同时,与北京的接触依旧重要。
他表示,调整后的政策不是为了让欧洲与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脱钩”,而是为了平衡这种关系。
中国是欧盟最大进口贸易伙伴。根据欧盟委员会统计,2022年中国的进口份额为20.8%。在一些关键原材料方面,中国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
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等高级外交官员认为,欧盟必须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对华关系。
贝尔博克称, 过去的情况表明,强大的经济关系能提供安全的这种希望可能具有欺骗性。从前欧盟曾认为,与欧盟达成数十亿美元天然气订单的俄罗斯,不会冒险与乌克兰开战。
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也提出类似观点,呼吁欧盟同侪在与北京来往时,不要犯与俄罗斯打交道时所犯的错误。他周五表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看到轨迹没有改变,习惯没有改变。”
蓝斯柏吉斯指出,设想一些情况,不是我们想要与中国削减贸易关系,“而是因为事态发展,例如台湾海峡现状被武力改变”。
他表示,“中国正在建立新世界秩序”,欧盟不能成为被动旁观者。
贝尔博克赞成减少因依赖而构成的安全风险,呼吁欧盟内部团结起来,“自信地”利用欧盟共同市场的力量。“我们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欧洲单一市场,自然有一种我们不应低估的力量和实力。”
欧盟外长外交政策主管博雷利表示,欧盟外长同意有必要“重新校准”对中国立场
围绕俄乌战争的讨论
在周五的会议上,争论点中最紧迫的问题是中国拒绝谴责其亲密盟友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或施压俄罗斯停止进攻。
博雷利承认,在持续的乌克兰冲突中,欧中关系因为中国的立场而紧绷。他说,“如果中国不推动俄罗斯从乌克兰撤军,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就无法正常发展。”
布鲁塞尔已经因为提议限制八家疑似向俄罗斯输送敏感技术的中国公司出口,激怒了北京。
在本周访问欧洲期间,中国外长秦刚警告称,如果欧盟实施任何制裁,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权益。
秦刚在柏林与贝尔博克就乌克兰问题发生争论。贝尔博克坚持,“中立意味着站在侵略者的一边”。
本周五,贝尔博克强调,该提案“不是关于经济制裁”,而是防止“其他国家向俄罗斯输送战争物资”。
在上月访问中国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撕开了一道裂痕。他表示,欧盟不应该自动跟随美国的台湾政策,应该避免“不属于我们的危机”。
马克龙的发言遭到欧洲盟国的激烈批评,后者将美国视为对抗俄罗斯的安全保障。
波兰外交部副部长雅布隆斯基(Pawel Jablonski)周五表示,“任何破坏国际法”或“使安全恶化”的企图都应予以“果断回应”。他同时强调欧盟不依靠中国的重要性,并将之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作类比。
“我们未来不应该让自己依赖任何国家。我们应该寻找到一种方式,成为伙伴而不是客户。”
秦刚:中欧应共同反对“新冷战”
与此同时,中国外长秦刚周五在访问挪威时,呼吁欧洲与中国共同反对“新冷战”。
秦刚表示,“‘新冷战’只会带来更大灾难,严重损害中欧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严重冲击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中欧应共同反对‘新冷战’,带头推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把力量和资源用到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上来。”
他同时强调,“中国是欧洲应对风险挑战的伙伴,中国向欧洲和世界输出的是保险而非风险”。
周五在斯德哥尔摩的欧盟外长会议,目标并不是达成任何具体结论,围绕中国的辩论将在六月的领导人峰会上继续展开。
欧盟各国部长将在周六与亚太地区的同侪举行会议,继续讨论中国问题。
法新社指出,随着会谈转向安全问题,包括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北京将再次成为“房间里的大象”,意即虽然明显却被集体视而不见、避而不谈。但一名资深欧盟官员表示,会议重点首先是关于“建立伙伴关系”。
深圳卫视:欧盟要调整对华政策,会否向美国看齐?
深圳卫视直新闻:欧盟外交事务负责人何塞普·博雷利近日在一份文件中向各成员国外长提出,要求重新调整对于中国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这份文件由博雷利所领导的欧盟对外行动署拟定,我们可以理解为欧盟正在努力协调未来欧洲各国共同的对华政策路线图。
作为一个超国家共同体,欧盟内各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一向存在差异,其背后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贸往来程度。事实上博雷利也承认了这一点,他在周五的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后谈到,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国家例如德国是对华出口大国,而有的国家“和中国几乎没有经贸往来”。
数据显示,2022年中德贸易总额达到2980亿欧元,中国连续第七年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几乎等于排在之后的荷兰、意大利、法国三国加起来。与此同时,波罗的海三国和一些东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在欧盟中常年垫底,就像博雷利所言“几乎没有经贸往来”,而也正是这些国家近年来对中国时常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姿态。
但欧盟内部这种既有的对于中国问题的态度差异,正在因为俄乌冲突而发生变化。博雷利说,俄乌冲突给欧洲国家带来了“生存威胁”,因为这场冲突可能外溢,可能升级,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带来剧烈的、不亚于30多年前的地缘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对于俄乌冲突拒绝持中立的态度,只不过问题在于,欧盟同时也拒绝中国持有中立态度。5月10日,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后,在联合记者会上公开宣称,“中立意味着站在侵略者一边”。博雷利甚至还声称要把中欧关系与乌克兰危机绑定,他放话称,“欧盟与中国未来的关系直接取决于中国对于俄乌冲突的立场”,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取决于中国对于俄乌冲突的立场是否符合欧盟的立场。
他们的说辞无疑是傲慢且幼稚的,因为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为欧盟而服务的,中国的外交战略也不是仅着眼于欧洲,而是放眼整个欧亚大陆,放眼整个世界。
遗憾的是,中欧围绕俄乌冲突的观点与立场分歧,正在影响甚至重塑欧盟对于中国的态度,这也是博雷利要求欧洲各国重新调整对华政策的一个近期动因。不过根据目前我们能看到的资料,博雷利并非单纯对华施压,而是也提到,欧盟要保持与中国开放的沟通渠道,要持续寻求与中国的建设性合作。文件强调,这有助于达至欧盟的“核心利益”。换言之,在这份新的路线图中,欧盟与中国之间既有矛盾,也存在合作的空间。
直新闻:为什么欧盟会一边对中国施压,一边强调与中国的沟通合作?欧盟对华政策能实现战略自主吗?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认为欧盟和美国不一样。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著作《理解国际冲突》中谈到过,经历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欧洲各国认识到诉诸于武力永远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欧洲人相信,答案在于国际政治的制度化,也就是通过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组织来抹除国与国之间的黑暗丛林,以公平、可预知的方式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与矛盾,从而求得一个永续和平。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是目前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共同体,其对外目标核心始终是稳定的国际秩序,因为秩序是欧盟的基础,是欧盟的目标,也正是欧盟的化身。
如果理解这一点,那再回到你的问题。欧盟对中国施压的目的是什么?是寻求俄罗斯的毁灭吗?并不是,欧盟没有理由认识不到,一个崩溃的俄罗斯对于欧洲秩序而言是毁灭性的。我认为欧盟真正寻求的,是中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参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构建,是中国协助重塑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秩序架构。
事实上,在博雷利为欧洲各国拟定的对华政策路线图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做“去风险化”。我注意到美国媒体倾向于以对抗性的角度解读这个概念,认为这体现了欧盟对于中国的不信任,体现了中国对于欧洲的所谓“威胁”。
另一方面,“去风险化”本身也是国际政治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去风险化”可以表述一个预期的结果,就像我把你视为某种“风险”;也可以在描述一个过程,表明我想和你之间“没有风险”。而如果是一个过程,就是指双方通过沟通,通过构建体系,构建秩序框架的方式,来实现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家间关系。
我在之前的评论中说过,欧美跨大西洋军事同盟的本质是美国向欧洲提供安全保障,作为交换,欧洲承认美国参与欧洲秩序架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这个交换注定是不平衡的。中国呼吁欧洲要有战略自主,或许首先需要一个外力存在,对美国形成某种制衡。某种意义上,俄乌冲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与中国达成“去风险化”的新秩序,消除美国构建的一系列战略陷阱,欧洲或许将迎来真正的战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