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世纪之变的印度,能否凑出和中国一样的好牌

导读:根据联合国4月19日公布的数据,印度已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方面,人口总量的增长的确将为印度带来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和可观的经济增长潜力。另一方面,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对抗升级也为印度提供了替代“世界工厂”的潜在机会。印度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意味着什么?印度能否利用“人口红利”在经济上实现高速发展?

本文指出,印度经济的固有缺陷,使得庞大的人口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红利。一方面,印度需要创造高达9000万个新就业岗位,以维持就业率稳定,然而现行经济体系头重脚轻,印度虽然在高价值服务领域取得部分成功,却仍有数以亿计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或工作报酬太低。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发展不均衡、非正规劳动力等问题也在持续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潜力。要实现如此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发展,印度能借鉴的对象十分有限,中国提供了对印度来说最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发展出口导向的轻工业、推动基础设施等。

作者警示,无论是“人口优势”,还是“民主优势”,都不必然是印度在经济超过中国的因素。但是,印度已经决心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缘政治条件来助力自身发展。文章原刊于《纽约时报》,转自“民智国际研究院”,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印度人口正在超过中国,

它的经济能否做到这一点?



文|穆吉布·马沙尔

翻译| 民智国际研究院

来源|纽约时报


▲ 图源:互联网



印度领导人一贯不放过任何为国家歌功颂德的机会,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到印度最近超过了其前殖民者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今年主办20国集团峰会,也被当作是印度在全球舞台上崛起的宣告而庆祝。

现在,另一个里程碑时刻即将到来。尽管印度官员没有大肆宣传,但联合国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人口在三个世纪以来首次超过中国。人口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印度长期以来寻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增长,人口红利的前景也随之而来。但是,印度人口规模的持久增长也暴露出巨大挑战:印度何时才能兑现承诺,成为中国或美国那样的大国?

印度人口基金会的执行董事波纳姆·穆特雷贾认为,印度年轻人有很大的潜力为经济做出贡献,但要让他们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不仅在教育方面,而且在健康、营养和就业技能方面做出投资,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是一个头重脚轻、有时陷入僵局的经济体固有的长期缺陷。印度必须在2030年前以某种方式创造9000万个新的非农业就业机会,以保持就业率稳定。即使在新冠发生前的几年,印度也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增速。

印度的基础设施虽然比几十年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并造成了近年来停滞不前的外国投资状况。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每五个印度妇女中只有一个是正规劳动力,不让她们从事正式工作是对经济的一种严重阻碍。穆特雷贾女士称,在教育、就业、数字能力和其他各项指标方面,印度女孩和妇女不能像男孩和男人那样平等地获得增强生活能力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改变这种局面,印度才能真正收获人口红利。

一代人以来,印度的经济增速远远超过其人口增速,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印度人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然而,按照全球标准,大多数印度人仍然贫困,要进入到收入最高的10%,一个印度人只需要每月赚取大约300美元。虽然饥荒已经成为过去,但所有印度儿童中超过三分之一营养不良。

印度的经济缺陷,甚至令最底层的工作也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并激起了有抱负的印度中产阶级的不满。梦想和现实的背离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在这个庞大的国家中,各地区发展速度仍然大不相同。印度的一些邦类似于中等收入国家,而其他邦则在努力提供基本服务。资源分配正日益成为一个紧张的政治问题,考验着印度的联邦制度。印度北方的基础设施和平均收入等指标比南方落后10到15年。

印度总理莫迪和他的副手们说,印度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向上。他们指出,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翻了两番,这是不可否认的成果。但莫迪所领导的执政党创造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危险环境。

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预计将是今年增长最快的。世界银行预计,在经历了新冠初期的急剧下滑之后,印度在新财年将增长6.3%。公共投资的快速增长仍在改善该国落后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印度拥有诸多科技创业场景和精通技术的中产阶级,其独特的数字公共产品系统正在提升边缘人群的生活水品。从流行电影到音乐,随着向新观众群的扩展,印度文化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大。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新增人口急剧下降,可能对其经济造成严重压力。与之相比,印度类似的极端措施如强制绝育只是短暂的。相反,印度解决了对人口过剩的担忧,并通过更加有机和渐进的方式降低了增长率。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在女孩和妇女中的普及,印度生育率已经下降到略高于维持现有人口规模所需的水平。

印度也越来越希望利用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困境,成为一个更高端的制造业替代选项。它现在正在生产苹果公司的一小部分手机,并成为一个受西方欢迎的地缘政治伙伴和抗衡力量。

莫迪将中国视为一个与印度非常相似的国家:两国都在努力夺回失去的荣耀,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获得更公平的地位,在追求国家繁荣方面提供经验教训。作为国家和民族领导人,他与中国领导人至少会面了18次。除了莫迪对一党执政体系的偏好之外,分析家们说,印度领导人正在向中国寻求解决庞大人口所致问题的方案。

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两国上一次在人口方面交换位置是在18世纪或更早,那时莫卧儿王朝统治着印度,清朝则在扩大中国边界。它们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帝国,但随着欧洲列强不断殖民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国内实现工业化,印度和中国跌落至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行列。

在1990年,中印两国仍然处于基本相同的地位,人均经济产出大致相同。从那时起,中国通过创造比历史上其他任何国家更多的财富震撼了世界。虽然印度在经济自由化后的30年里也重新振作起来,但在许多最基本的规模上仍然远远落后。

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印度的五倍。中国公民平均每年有近13,000美元的经济产出,而印度人的平均经济产出还不到2,500美元。在人类发展指标方面,两国对比更加鲜明,印度的婴儿死亡率高得多,获得卫生设施的机会较少。

分析家们说,这种差异主要归因于中国对政策权力的集中整合、高效的土地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较早向市场力量开放经济,以及一心一意专注于出口导向型增长。中国取得了先发优势,并在坚持不懈地推行其计划的过程中巩固了主导地位。

近十年后,印度开始开放其准社会主义经济,然而它的做法仍然零散,受到联盟政治和工业家、工会、农民以及社会各派别的利益冲突限制。

现在世界的权力结构与1990年时截然不同。中国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世界工厂,几乎关闭了印度在出口驱动的制造业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任何途径。

莫迪在2014年发起“印度制造”运动,自那以后一直蹒跚前进。印度的工资成本比中国低,但大部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而且虽然印度一直在努力吸引私人投资,但其限制性劳动法和贸易保护主义障碍仍然挥之不去。

经济学家说,要想变得和中国一样富有,印度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发展模式,即不惜一切代价成为全球化的轻工制造中心,或者开辟一条其他国家从未尝试过的道路。


▲ 2014年,莫迪在新德里为“印度制造”倡议的标志揭幕。



印度已经在高价值服务领域取得了成功。像塔塔咨询服务这样的公司已经成为世界领导者,而像高盛这样的大跨国公司,其全球员工在印度工作的人数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但是,服务行业增长在印度的人口红利方面只能做到缓解失业危机的风险。印度数以亿计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或工作报酬太低。例如,在安得拉邦,估计有35%的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无法找到与他们资历相称的工作。

在培训印度年轻人参加政府机构就业入学考试的辅导中心,就业竞争最激烈。由于私营部门的工作仍然有限且不稳定,这些体制内的工作仍然令人垂涎。公务员是劳动力的一小部分,但在印度很有声望,部分原因是它有终身工作保障。在印度最贫穷的邦比哈尔邦,预计今年将有65万学生申请国家公务员的600或700个职位。大多数申请者用好几年时间,花了家里的一大笔积蓄,但还是没能入选。

莫迪从中国汲取的经验在他推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最为明显,他大量投资于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以改善供应链和地区连接。在莫迪执政的九年里,印度每年在公路和铁路上的支出增加了五倍。

然而,随着莫迪对反对派的围堵,对新闻界和公民社会独立分子的压制,他的政府开始对来自国外的担忧进行抨击,认为这是破坏印度的殖民主义阴谋,或者是对印度文化缺乏理解。与此同时,莫迪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支持者越来越激进,加剧了印度的宗教断层和冲突,有可能破坏印度的崛起。

最近几周,印度教神灵拉姆的生日与斋月的庆祝活动同时进行,十几个邦都发生了暴力事件。在该国东部的西孟加拉邦举办活动庆祝印度担任G20主席国之际,由于印度教和穆斯林团体发生冲突,当地的暴力事件持续了数天,警方关闭了互联网以平息冲突。在比哈尔邦,因暴力事件而被拘留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青少年。

印度前外交秘书斯亚姆·萨兰认为,印度最终将抵制进一步的权力集中并保持民主。他说,这是保持印度作为一个跨语言、宗教和种姓区别的多元化国家的唯一途径。

随着印度民主制度的削弱,西方大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沉默,并优先考虑贸易交易,将印度作为一个可争取的安全盟友。但印度外交官们说,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不适感: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将是否与印度进行贸易与是否认同印度价值观进行区分,而这可能会给印度带来外交问题,因为印度作为中国替代者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作为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的地位。

从地缘政治和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跃升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印度的可持续发展,为其庞大的劳动力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这一点尚不确定。即使印度试图调整其不断增长的技术和经济能力,以利用西方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它也决心坚持中立,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保持平衡。此外,印度还面临一个不确定的问题,即西方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是暂时性调整还是更根本性转变,以及印度能在当前大国博弈中扮演怎样角色。

但是,印度从中国的经验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利用有利的地缘政治时刻,通过获得技术、资本和以美国为首的市场,真正实现了自我转型。对于印度来说,自己或许也能把握住这个时刻。

* 本文编译自《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评论文章,原标题为《印度人口正在超过中国,它的经济能否做到这一点?》(India Is Passing China in Population. Can Its Economy Ever Do the Same?)。


Mujib Mashal

作者:穆吉布·马沙尔

《纽约时报》南亚分社社长,前驻阿富汗的高级记者。曾为《大西洋》、《哈珀》和《时代》等杂志撰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