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想续租大熊猫 马克龙访华看欧洲的危与机

法国总统马克龙自4月5日起开启为期三天的访华之旅。法国《观点报》5日称,80人“豪华”随行团中不乏商界领袖、文化界大拿等,法国博瓦勒动物园园长鲁道夫·德洛尔(Rodolphe Delord)也“获此殊荣”。

“大熊猫的去留受到瞩目”,法国《中西部新共和报》5日称,延长博瓦勒动物园大熊猫的租借期也是马克龙本次访问的议题之一。报道称,大熊猫的到来为该动物园带来不少人气,德洛尔此前已明确表示希望与中方讨论续租事宜。

法国《中西部新共和报》报道截图

据悉,位于卢瓦尔河流域圣艾格南的博瓦勒动物园是法国最大的动物园,也是法国唯一可以实地观赏到大熊猫的地方。目前,园内共有5只大熊猫:妈妈“欢欢”和爸爸“圆仔”(2012年1月抵法),经人工授精怀孕诞下的儿子“圆梦”(2017年8月),以及双胞胎女儿“欢黎黎”和“圆嘟嘟”(2021年8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只在法国出生的大熊猫,法国总统马克龙夫人布丽吉特还是“圆梦”的“教母”。不过,据现行国际法等规定,在中国境外出生的熊猫幼崽也属于中国,须在进入繁殖期(通常2到4岁)时回国“相亲”“养老”,以避免近亲繁殖,也保证晚年有救治经验丰富人员的看护。

2017年12月16日,在法国圣艾尼昂市博瓦勒野生动物园,法国总统马克龙(前中)与家人参观大熊猫宝宝“圆梦”。图片来源:法媒

《中西部新共和报》称,尽管双胞胎妹妹“欢黎黎”和“圆嘟嘟”还能在未来2年间留在法国,但如今近6岁的哥哥“圆梦”早应在2021年“回乡”,只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被打乱安排。

此外,大熊猫父母“欢欢”和“圆仔”在中法大熊猫繁育合作计划框架下出借给法国,该计划为期10年,本应在2022年到期,但因疫情延迟到2024年。据法国咨询台6日报道,德洛尔表示“希望”在2024年以后能继续为这对已经旅法11年的“熊猫大使”提供住所和照护。

德洛尔去年7月接受《中西部新共和报》采访被问及续租问题时曾表示,双方有望延长“欢欢”和“圆仔”的租借合同,但尚不清楚具体期限,“我们正在等待中法两国的下一次双边交流”。2019年马克龙访华前夕,德洛尔则表示,“这完全取决于中法之间的外交关系”。

虽然大熊猫身价不菲,每年租借费在80万至100万欧元之间,但法国咨询台指出,博瓦勒动物园有“充分的理由”希望留下这对大熊猫。5年前,“欢欢”和“圆仔”抵法后掀起“大熊猫热”,该园接待游客数从前一年的60万人次激增至100万人次。“圆梦”和“欢黎黎”“圆嘟嘟”的诞生无疑也给动物园再添人气,博瓦勒动物园2022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200万人次,较前一年增加了43%。


从马克龙访华看欧洲的危与机

这几天,世界瞩目中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联袂访华。讲话中,两人更是明确表态,不赞同搞“脱钩断链”。

这一态度,也让大家重新审视欧洲局势。近段时间以来,唱衰欧洲的言论不少,根源于欧洲经济社会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一方面,不少国家物价飞涨,通胀率持续走高,另一方面,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大国社会状态不稳定,罢工潮成为日常。

欧洲政要频频率团访华,重启与中国的对话,背后有何诉求,能否帮助解开欧洲问题之“结”?

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图源 新华社

(一)欧洲的困境

就在马克龙访华前夕,潮新闻记者赴法国和德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采访。欧洲之行,有一个很深刻感受,受疫情和俄乌战争影响,欧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企业发展都在收缩。直观表现在无论城乡,塔吊与工地很少见。

而对马克龙访华,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两个问题,带了谁、去了哪。第一个问题,能看出法国优势;第二个问题,则能看到法国诉求。

除了在北京与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会谈、参加“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开幕式外,马克龙将访问的最后一站放在广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广东有许多法国的甲方企业。

比如,广东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就是由中国广核集团、法国电力公司和广东省能源集团共同投资,台山核电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是中法两国能源领域在华最大的合作项目。

记者观察到的现象与马克龙的访问行程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马克龙到访广州,目的是推动两国企业更密切的合作,助力两国经贸往来,其中也透露法国当前的迫切需求:先进技术的应用场景。

这也是整个欧洲发展的症结——创新能力再强,技术再先进,经济发展中的收缩导致没有应用场景,便是纸上谈兵。

这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从疫情暴发到防疫政策优化调整这段时间,中国一直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稳投资,通过有为政府的“有形之手”,为发展拓展空间、打造场景,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也很高涨。今年1至2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仍保持5.5%的同比增长。

“欧洲目前正处于一种创新困境,基础创新的能力仍然很强,但缺乏创新转化的手段。”在巴黎,《欧洲时报》社长张晓贝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虽然早已实现产业转移,但在“腾笼”之后,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不少高端技术无法在本土实现产业化,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

法国核电站。图源 视觉中国

欧洲制造的先发优势也在流失。

在德国一家工厂,记者所见的情形与印象中的德国制造存在不小偏差:生产设备大都有三、四十年的历史,都是仍需人工操作的半自动化设备。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工厂在德国属于中上水平。

尽管制造环节还保持着足够的效率,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传统制造“尾大不掉”、企业家的经营思路“老化”,叠加全球经济不景气、企业不好过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这一切都表明,欧洲在经济发展尤其是产生价值的创富环节上,确实在走下坡路。

(二)更大的危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段性问题出现也并非完全偶然。“创富环节”的下坡路,正给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大的危机。

当地时间3月28日,记者在巴黎采访时,恰巧遇上了浩浩荡荡几十万法国人,在巴士底狱遗址前大游行。今年初法国政府公布新的养老金改革方案以来,抗议一直持续,并且愈演愈烈。警车、救护车不时从身边呼啸而过,街头巷尾还有不少未处理的垃圾。

当地市民甚至戏谑马克龙:“国内一出问题,就出访国外。”虽是玩笑话,但也足见当地民众对政府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不满。

无独有偶,当天,在连续3次谈判失败后,德国铁路、机场、港口等运输业也举行了全国范围大罢工,35万人要求涨薪,至少每人每月增加500欧元。

罢工游行在欧洲,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像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也挺少见。足以看出,经济下行、通货膨胀等带来生活水平下降,确确实实挑战到了公众敏感的神经。

物价到底涨了多少?

3年多前,记者到西班牙、英国时,路边西餐馆吃饭人均20多欧元,现在基本超过人均30欧元。最夸张的是可乐的价格,从法国到德国,330毫升听装在3.5欧元上下,600毫升瓶装在4.5欧元上下,较疫情前提价30%以上。

欧洲超市。图源 视觉中国

还有俄乌战争拉锯,导致能源价格急剧上涨。在德国采访时,柏林浙江商会一名成员告诉潮新闻记者,之前他的中餐馆月均电费2000欧元左右,今年已经涨到了6000欧元,“成本增加,消费减弱,很多德国人不愿意出门吃饭、购物了,日子不好过!”

之前,人们常说欧洲人“赚欧元花欧元”,但了解后才发现,像西班牙、法国,普通企业员工税后收入不到2000欧元,德国人工资高一些,但面对涨势迅猛的生活开销,大家普遍感觉“越来越吃力”。

就在近期,欧盟统计局还发布了2022年国际货物贸易数据,去年一年欧盟贸易逆差4320亿欧元。而在2021年,欧盟贸易数据还是顺差2160亿欧元。高台跳水,不过如此!

混乱的局势、冰冷的数字就摆在面前,逼着欧洲不得不想办法,尽快结束令人头疼的乌克兰危机,扭转经济下行趋势。

中国很重要。作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的庞大消费市场是欧洲汽车、药品、机械等出口的重要目的地,此外增加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数量,也将对降低物价起到积极作用。

4月5日,马克龙在法国驻华大使馆讲话时就说,欧洲必须抵制那些减少对华贸易和外交联系的言行。与他联袂访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说,欧方完全不赞同搞“脱钩断链”,希望同中方加强交往对话,尽早重启三个对话机制,开展更多互利合作。

“撑不住”的欧洲伸出的这根“橄榄枝”,中国要不要接,怎么接?

(三)底蕴与机遇

当然,衡量一个经济体到底行不行,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出的问题是重要参考,但也应该把视野拉长。纵向比较,要看驱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经济体所具备的优质发展要素是否减少,横向比较,看该经济体是否还具备可供全球发展借鉴的经验?

面对欧洲的颓势,中国仍需保持尊重、谦虚和谨慎。

记者在法国、德国采访时,也有很鲜明的感受——尽管当前的欧洲危机重重,但积累百年的底蕴仍然深厚。

先说说制造。德国工厂虽处于半自动化阶段,此前记者在浙江看到的未来工厂,机械臂操作、电子屏监测、流水线处理等场景,几乎可以“秒杀德国制造”。但深入了解发现,这座工厂仅105名员工,其中技术工人85名,忙得时候两班倒,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用这样的人工数量和工作时间,他们在2022年创造了近3000万欧元销售额。

总经理玛蒂娜说,除了技术领先外,他们对质量的管控达到严苛标准,每种原料进入工厂、每个部件走下产线都要经过严格检测,确保产品合格率。工人分工有序,对流程烂熟于心,对工序细致严谨,确保生产制造效率。此外,只要设备和机械仍能适应技术和制造需求,他们不会随意更换,避免了无谓消耗,也保障了产品稳定性。

德国制造。图源 视觉中国

再看基础研发。欧洲有很多巨头仍“垄断”了全球尖端技术。比如德国的卡尔蔡司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占收入的10%左右,很多技术不申请专利,确保产品在光学领域领先行业10余年。这些都是浙江和中国制造需要虚心学习的。

从另一角度看,欧洲的下行也为中国发展带来不小的机遇。

一个目前在欧洲很普遍的现象是,那些规模不大“隐形冠军”企业正被挂牌出售。这些企业多为家族企业,面对人工成本高企、发展空间收缩等问题,这些企业的发展压力陡增,同时不少企业创始人已近退休年纪且没有下一代接班,迫切需要有人接手。

相比被欧洲同行“大鱼吃小鱼”压价购入,他们更倾向于被中国企业收购,赚一笔更高的“养老金”。这些“隐形冠军”恰恰有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先进技术。

但在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仍要注意渐厚的贸易壁垒。以德国为例,当地的贸易壁垒已逐渐从高精进技术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德国豪埃森律师事务所全球合伙人律师张志远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家中企收购了一家德企,并通过母公司向子公司下单了两台价格不菲的设备,但在交付时,设备却列入德国禁止出口的名单,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都陷入生存困境。

与此同时,欧洲的大企业也需要进一步接近中国大市场,越来越多的与中国企业合资深耕中国市场,补上技术应用环节的缺陷。从此次访华马克龙带的60多位商业代表,以及此前德国总理朔尔茨带的“豪华”企业团,就可一窥端倪。

与以前相比,欧洲的实力和地位或许有所下降,但对于中国而言,欧洲毫无疑问依然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经济体。借力发展、互利共赢,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欧经贸合作的出发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