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线裁撤?联想手机崩塌背后:只想做大 不想做强

联想手机业务被砍的消息日前引发了业内热议。一位认证为联想员工的人在脉脉发文称,联想集团已经发出正式通知,自有手机品牌拯救者手机业务全线裁撤。从当年的中华酷联到现在的电竞手机业务,联想再次砍掉了自有手机业务。该人士透露,后续联想将仅保留当年29亿美金收购的摩托罗拉移动业务。

当前联想还没有回应,但无论裁撤与否,联想手机如今在国内手机市场也早已经崩塌。

据第三方调查机构Counterpoint数据,2019年第二季度,联想手机在中国市场销量仅为30万台,市场份额四舍五入后为零。

联想自家品牌最新手机产品为去年8月份发布的拯救者Y70手机,这款手机在当时以超轻薄的机身、骁龙8+的配置,以及不到3000元的售价,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在天猫平台上,显示该手机月销量仅为54笔,从数据来看,这是联想在天猫月销量最好的手机。联想拯救者Y90、乐檬K12等手机在天猫显示月销量是0。

联想手机为何失败?

业内均知,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联想集团内部曾有过“贸工技”与“技工贸”的路线选择之争,最终主张“技工贸”的倪光南出局,主张“贸工技”的柳传志胜出。

后来,湖畔大学的曾鸣曾经问了柳传志一个问题:“未来联想是想做大,还是做强?”柳传志当时回答:“还是做大吧。”

事实上,我们遍寻联想手机的发展脉络,“只想做大,不想做强”,可能是联想手机失败的重要原因。

联想手机曾经辉煌过。

早在2002年,联想就通过收购夏华手机,正式进军手机市场, 当时市面上主流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黑莓等一众国外品牌,彼时国产手机还很孱弱,主流阵营是波导、中兴、海尔、酷跑等品牌,其他以山寨机居多。

背靠强大的联想集团,有资金、品牌优势的联想切入手机市场,在当时几乎没有多少竞争力的国产品牌竞争对手面前,联想手机的品牌与资金优势很明显,很快吃掉了第一波市场红利, 2004年联想手机坐稳了国产手机市场份额的一哥地位。

2007年四季度,联想手机拿下了国内手机39.3%的份额,一时风光无两。

随着iPhone4的问世,手机进入到智能机时代。2010年初,联想集团在美国消费电子展上高调发布移动互联网战略,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乐phone,主打高端市场,并且要“下定决心要和iPhone背水一战”。

但毫无意外,乐iPhone失败了。2011年联想改组MIDH事业组,转而通过深度绑定运营商渠道做低价手机,并发动“机海战术”大量铺机,最多时推出超40款智能手机。

彼时行业初期,机海战术是有效的,2012年,联想的手机超过700万台,增长高达1070%,此后两年继续高涨,到2014年联想手机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冲到了第三,巅峰时期,联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高达19.8%,出货量稳居国内第一。

彼时华为、酷派、中兴通过类似的打法,抓住了风口,奠定了当时“中华酷联”的市场格局。

简单来说, 联想靠着前期的机海战术和运营商红利迅速占据了市场,但绑定运营商市场是它的渠道战略的成功,不是手机产品的成功,彼时的联想自然认为手机会复制其电脑产品的成功路线,也忽略了技术的打磨与后续竞争的残酷性,当4G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成熟,手机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竞争变得激烈。

用户挑选手机越来越注重产品体验、系统流畅度、功能稳定性、配置、外观以及产品综合性价比。这个时候,在iPhone与三星席卷市场的巨大压力之下,小米、OPPO、vivo、华为、魅族等厂商都开始潜心琢磨用户需求,提升技术,打磨产品,2014年,运营商渠道开始崩塌。线上以及非运营商市场爆发,小米OV在快速提升产品力,销量猛增。

小米成为性价比厂商的代表,华为的技术厂商标签开始确定,业内开始在讨论华为是否有可能干掉三星,OPPO、vivo彼时逐步站稳2000~3000元的中端智能手机市场。

而联想还停留在原地,在当时大部分中国用户的认知中,包括联想K900智能手机、ZUK系列手机,都是几百块的低端机,为何联想一直沉迷于做低端机,其实还是“只想做大,不想做强”的思维主导,而打性价比市场,在彼时的中国手机市场更容易做大,小米是发扬光大者,但小米在低端市场更有竞争力,同价位的产品配置与质量更好,而联想手机的质量差、低端、广告多等成为当时联想给消费者的最大印象。

联想手机善于抓风口,但缺乏技术与产品沉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运营商补贴制度改革以及并购摩托罗拉的拖累,联想手机销量开始走下坡路。

联想手机走下坡路的本质是,联想抓住了前期风口,收获了前期用户之后,没有跟进市场产品与技术升级的需求,推动产品与技术升级,稳住存量用户。

2013年~2016年,面对华为、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的激烈竞争,联想进一步滑坡。2015年6月,联想手机火线换帅,少帅陈旭东接任刘军。陈旭东将摩托罗拉和联想的研发、销售团队进行整合,同时力主砍掉多余的品牌系列。国内主推摩托罗拉、ZUK、乐檬三个品牌分别主打高中低三个价位。并表态加大品牌投入,同时大力拓展、强化线上线下渠道,要用两年时间翻身。

综上来看,联想手机在掉队的时候,没有回归到技术与产品层面找原因,而是试图通过管理层与品牌线的调整来收复失地。最终在2017年,联想手机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到了0.4%,全年的销量只有179万台。

在过去多年,人们经常拿华为和联想作比较,但在研发比例上,华为多年的研发投入长期维持在10%-15,而联想多年的研发投入仅为2%左右。

数据显示,在2015年IDC统计的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上,联想手机还排在第四位,2016年的榜单上已经看不到联想的名字了。

在产品已经严重掉队的时候,联想到研发投入依然处于低位。2018年华为的研发费用为1015亿元,而同期联想的研发费用为仅为12.74亿美元,不及华为的十分之一。

但尽管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但联想手机还在不断抓风口。2018年初,区块链火的时候,联想随即推出全球首款全面屏区块链手机,2019年,5G时代来临的时候,联想率先宣布只做5G手机,在中国All in 5G。

在游戏市场火爆的时候,联想拯救者第一款手机在2020年发布。

但在后来,联想就渐渐没有声响了。

联想的机会主义

从产品线来看,联想从没有一个产品线能够推出三代以上的产品,联想前后经历乐phone、联想、vibe、moto、zuk等品牌,从模块化手机到游戏手机等等,联想自2015年起,先后砍掉和替换了无数品牌线,不断换路线,换方向,变来变去,但用户始终不买账。

这其实是一种机会主义,想通过改名、更改品牌、换一种风格,换一条路线来圈住市场粉丝,但内核没有变——如何聚焦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提升产品力,做强技术壁垒,联想没有太大的作为与长期的投入。

苹果都从iPhone1代出到了iPhone14,小米从小米1代也发展到了小米13,vivoX系列从x1发展到了X90,更迭了10年,华为mate系列与P系列也依然在不断更迭......稳定的产品迭代与升级的背后,是设计的传承、技术的升级与品牌的沉淀,东打一钯西打一榔头,挖不出金子。

此外,联想还试图通过收购成功,毕竟这在PC上成功过,联想在2005年以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通过一系列并购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第一。

联想后来在2014年以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购得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希望借助摩托罗拉的品牌来主打情怀粉,收割功能机时代的粉丝,但收购后的摩托罗拉产品表现也非常平庸,消费者不买账,这种收购,其实依然是一种机会主义。

贸工技思维的败退

为什么十年前的收购是成功的,而十年后的收购却是失败的?因为做电脑跟做手机是不一样的,电脑注重性能与品牌,彼时国内PC市场竞争也远没有手机市场激烈,是可以通过前期占据市场风口获得成功。

手机体积小,集成度高,对设计与技术与研发迭代有很强的要求,无论外观设计,系统的优化、定制、开发,无一不要求技术迭代,对产品迭代升级与性能、系统稳定性要求很高。

但联想却缺乏基本的产品能力,比如早在2020年7月,联想推出了拯救者系列手机第一代机,宣布进入“电竞手机”战局,“拯救者”的起名来自联想一款经典笔记本,联想寄希望于借助PC产品的知名度来帮扶手机产品,但最终由于这款手机严重发热、卡顿等问题突出被用户大量吐槽,产品不被消费者买账,导致联想手机想在游戏电竞手机这一细分市场分一杯羹的奢望也失败了。

小米手机在前期也是拿来主义,但它的性价比标签深入人心,也依然在不断升级产品力与系统表现,有自己的设计语言与差异化竞争力模式,包括小米AIoT生态以及MIUI系统的优化,高配置与性价比的定价等。

在过去,大量的手机厂商消失或者接近消失,本质上是硬实力不够。从联想这边来看,PC业务的成功导致其长期被贸工技思维主导,联想试图在手机领域复制PC的成功,只想做大,不愿做强。

彼时主导联想手机的刘军其团队也从是PC部门带过来的,不懂手机,一直按照管理PC的方式来管理手机,试图抓住风口来做大,联想靠运营商、靠摩托罗拉、靠管理降成本,靠PC的思路施展“贸工技”,想走一切可行的捷径。但在产品迭代与打磨上,缺乏用心与沉淀,在研发投入上也有所欠缺。

在今天,手机行业越来越卷,市场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注重产品与技术的硬实力,没有做强的厂商基本上已经消失或者边缘化了。联想将手机业务线裁撤,也是及时止损的务实之举,毕竟,联想在手机市场已经丧失了翻身的可能性。

结语:

联想曾经有句广告语:“假如世界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从中能感受到联想对于自己的不可或缺性的一种自豪,如果现在重新念起这句广告语,则会让人多了些感慨。

在今天的科技行业,其实做大与做强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市场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与充分的阶段,成功的品牌在技术产品上建立了很强的壁垒。要做大,而不做强,是非常难的。走捷径、抓风口,以低价路子最大化的圈占市场,这种思路在中国科技产业起步的时候,是可以成功的。但发展到竞争充分、内卷加剧的时候,没有核心竞争力,只能被卷死。

在以硬实力说话的时代,做大与做强是一体的,而非可以选择的,这或许是联想的失败带给人们的反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