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消费投资与海外订单同步萎缩 中国被东南亚取代



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并创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后最大跌幅。

中国终止「清零」,正当中国政府全力拼经济,国际投资界亦期望中国经济会从谷底反弹之际,本台综合多项数据,显示中国昔日出口大国地位已进一步被东南亚「抢滩」,更失去欧美「大客户」,最令人担忧的,是大陆民间对政治经济前景悲观,普遍倾向储蓄而不是消费和投资。

在内需方面,当局借不断调降存款利率、松绑贷款限制等,以促进消费投资。 不过,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数字,居民存款规模反而大幅飙升。

数据指,1月份存款增加6.8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多增3.05万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亿元。

疫情3年来,居民存款有增无减,2022年全年住户存款再创新高,增至17.84万亿元,远高于2021年9.9万亿元的规模,同时定期存款明显多增,近8成是定期存款。 而去年超额储蓄规模增至约7.4万亿元,其会否转化至消费、地产、资本市场等,备受关注。

储蓄率比先进国家高出一倍「极不寻常」

香港前有线财经台台长颜宝刚于本台节目《财经自由讲》指,中国人的储蓄情况「极不寻常」,他质疑资金恐难「复常」回流市场,经济无法复苏。

颜宝刚说:而中国储蓄率由3成至3成6,远高于西方国家的1至2成,反映过去1年上海封城以来,中国政治社会状况不稳,而(中国人)宁愿多储蓄,不消费。 即使去年10月新十条出台,当局展开复常,新春消费档次包括饮食、旅游、娱乐等,惟只是小额消费。 而大额消费上,人行、银保监都很紧张,见不到有恢复,尤其置业需求不见回升、买车需求疲弱,严重打击中国经济重启步伐。

事实上,以往中国在经济衰退时,多以房地产作为主要扩大内需的手段。

但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本周初发布报告,显示房地产业没有复苏迹象,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2022年居民部门存款增长规模远超贷款增长规模,存款比贷款多增了14.01万亿元,两者差距扩大,反映居民更加倾向减少房贷和一般债务,把现金放在银行内以备不时之需。

到外国抢订单失败中国已被东南亚取代

另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中国2022年全年出口增长7%,达到3.59万亿美元新高,不过,去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12月中国出口同比骤降9.9%,为连续第3个月下降,并创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后最大跌幅。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创新低,财新/Markit联合公布1月指数,跌至49.1,按月下跌1.8,创23个月低位,亦低过市场预期的50.4。 数据自去年12月的半年高位回落,并于近3个月内,第2次跌入50以下的收缩范围。

各大港口空货柜堆积如山

据全球线上集装箱租赁和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上月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至美国和欧盟的货运量分别下降了19.5%和17.5%,但中国至俄罗斯的出口却增长了8.3%,预计今年首季度中国的出口和集装箱离港量仍会保持低位。

本台日前报道上海、宁波北仑港一片冷清,货柜车司机和员工几乎消失,全国企业倒闭潮、失业潮持续。 在广东深圳一做外贸生意的肖女士向本台称,受到中美关系和疫情封控措施的影响,产业链已经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肖女士说:外贸生意在大转向,(外商)订单都取消了。 人家的订单去了越南、印尼,还有泰国,直接在那边下单了。 产业链移到东南亚了。 这样一来,货柜运输也就不行了,所以外贸公司要想其他办法。

中国与国际关系恶化订单同时被抢走

事实上,中国与美国、欧洲国家关系恶化,加上中国的清零政策,欧美倾向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在中美方面,中美之间的集装箱货运价格已经断崖式下跌,最近跌逾8成。 目前,欧洲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北美国家,中国降至第三。 同时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生产需要亦大增。

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承诺将对东南亚地区投资100亿欧元,以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 《德国之声》早前报道,引述欧盟东协商会执行董事韩福瑞(Chris Humphrey)的谈话,指欧洲商人与中国脱欧和供应链多元化却「已成定局」(the die is already cast),不会因中国的政策而改变。

越南、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则渔人得利。 自2022年3月以来,印尼的出口同比增长超过40%,越南超过30%,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都超过20%,同时带动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而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GDP增长达8%或以上,远超中国。

同时工业大国版图亦大翻盘,东盟国家不但抢走中国订单,亦带走外资。 苹果、三星、Google等巨擘都将大批生产线改往越南、印度。 随需求和投资倍增,东盟和印度的劳动密集型配套供应链和设厂已基本成形。

外界分析指,东盟和印度的人力成本以及反映工人质素的人力资本指数(HCI),较中国优胜,是除了欧美科技贸易战问题上,另一吸引之处。

据各国官方数字,东南亚国家普通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显著低于中国,加上更高的出生率和不俗的劳动参与率,东南亚工厂能够随时接触到大量的年轻劳动力。

劳动力人均国际直接投资(FDI)来看,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的水平都超越中国。 全球半导体封测重地马来西亚为最高额,约12,013美元/人,越南3,045美元/人,均高于中国2,327美元/人,反映该国吸引外资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度。

记者:李若如 责编:温晓平 网编:刘定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