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物皆涨,唯工资不涨。”
在澳洲的您,有切身体会吗?
疫情导致的通胀和物价上涨,
真切的影响所有澳人的生活。
据今日澳洲App报道,
华人妈妈算账触目惊心!
无奈消费降级,紧巴巴过日子。
而通胀率已涨至7.8%,
创下32年来新高!
与此同时,
大批工薪家庭陷困境,
吃不起饭,看不起病,甚至无家可归…
1
澳洲食品价格飙涨,
华人妈妈算账触目惊心
疫情导致的通胀和物价上涨,正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所有澳人的生活。
一位墨尔本华人向今日澳洲App记者吐槽,
“物价如果再涨,只能再节省些。”
“以前还能存点钱,现在有多少花多少,紧巴巴过日子。”
一家六口在墨尔本生活的余女士,给今日澳洲App记者粗算了一笔账。
除去要还的房贷以及孩子的学费,余女士每月的开销如下:
记者计算了总费用为5899澳元,其中菜钱占3000澳元。
包含一家六口,四大两小的蔬菜、肉类、海鲜、水果、厨房调料、孩子午餐、零食、米面等等所有费用。
她还补充说明道,“总费用还不包含购买衣物、化妆品、外出吃饭等开销。”
“不是为了采访,我都不敢算,以前还能存点钱,现在有多少花多少。”
“出门吃饭都要考虑再三,去超市买东西也都被价格主导。”她叹了口气,“不想承认,但确实消费降级了。"
“举个例子,比如牛奶,原先喝A2,现在换其他牌子了。”
“虽然现在工作好找,但万物皆涨,唯工资不涨。”她表示,“我和老公都不敢换工作,怕中间有空档,就入不敷出。”
“老人也把院子开垦出来,种蔬菜,一来可以打发时间,二来也可以减少家庭开支。”
她摇摇头,“普通双职工都差不多吧,紧巴巴过日子,可能怎么办呢?后面再涨,只能再节省些。”
而瑞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食品通胀预计仍将持续。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过去3个月内,澳洲两大超市集团Woolworths和Coles的食品价格,平均上涨了9.2%。
两大超市价格上涨曲线图
余女士向记者表示,“这一次我倒宁愿专家的预测不准,希望情况能好转吧。”
2
澳洲通胀率涨至7.8%,
创下32年来新高!
而就在物价蹭蹭上涨,民众压力山大之际,却又传来一个坏消息。
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澳洲的通胀率已达7.8%,创下32年来新高。生活成本危机继续加剧。
据《每日邮报》1月25日报道,在截至12月的一年里,消费者物价指数以自1990年3月季度以来,最快的年度增速飙升。
报道称,这意味着2月7日再次加息几乎已成定局,因为整体通胀率远高于澳洲央行设定的2%至3%的目标。
澳洲几乎所有花费都上涨了,但究竟涨了多少呢?
接下来就跟随澳洲广播公司给出的几组数据,看看澳洲物价到底涨了多少。
在截至去年11月的一年时间内,澳洲的每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7.3%,高于截至同年10月的6.9%的增幅。
涨价幅度最大的是住房及食品与非酒精类饮料,价格均上涨近10%。
交通费上涨了9%;家具、生活用品和水电煤气费用上涨了8.4%,文化娱乐方面的费用则上涨了近6%。
统计局宏观经济统计部门的负责人雅姬·维塔斯表示:去年11月是家庭总支出连续增长的第21个月,统计数据记录的大多数类别消费都在增长。
3
大批澳洲工薪家庭陷入困境,吃不起饭看不起病!
巨大的物价成本压力,再加上工资“雷打不动”,很多工薪家庭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有的人吃不起饭,看不起病,甚至无家可归。
据澳洲新闻集团1月份的报道,澳洲专家透露,受持续的生活成本危机所困扰的家庭,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在吃饭和药物上做出牺牲。
新州最高社区机构的负责人表示,食品、燃料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正在制造一场“完美风暴”。
社区帮扶组织Launch Housing的一份报告发现,在过去4-5年里,使用专业无家可归服务(SHS)的人数增长了8%。
新州社区部门的最高机构新州社会服务委员会(NCOSS)表示,在经历了新冠疫情、洪水和一般成本上涨后,一线组织被求助请求淹没了。
首席执行官Joanna Quilty告诉澳洲新闻集团,前来寻求食品救济的人中有一半是“工薪家庭”,他们买不起食物。
澳洲工会理事会(ACTU)进行的另一项调查发现,由于生活成本危机,24%的澳洲人已经无法保证一日三餐。
在3000名受访者中,56%的人削减了生活必需品的开支,21%的人出售了资产。
ACTU秘书长Sally McManus在去年12月时曾表示:“四分之一的澳洲人承担不起一日三餐的食物。”
去年12月公布的《澳洲无家可归监测》报告显示:
澳洲全国每月使用专业无家可归者服务(SHS)的人数从2017-18年度的8.48万人增加到2021-22年度的9.13万人。
这个数字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8%,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万物皆张,唯工资“雷打不动”,
身在澳洲的华人估计亲有体会。
疫情导致物价飙升,
而通胀率也创下了32年新高,
看这架势,
艰难的日子还将持续。
不过看看酱相信,
随着疫情消退,
一切终将恢复正常。
我们也希望,
政府部门看到百姓的困境,
尽早出台更多相关措施,
全力缓解生活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