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七年后 险象环生 “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2022年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都是险象环生的一年,一些弱势合资品牌甚至开始面临生死存亡问题。而比这些合资品牌诞生更晚、产品更少、根基更薄弱的造车新势力品牌,在这一年就已经倒闭了一批,且这波完全不同于当时造车热潮的寒潮,仍在扩散。

进入2023年,威马汽车已经创办了七年多时间,开年迎来的却是又一阵寒潮。不过,在被申请冻结约1.3亿元财产一个月后,新造车企业威马汽车迎来了“救命稻草”。‍‍



图/威马汽车

1月12日,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POLLO出行”)披露了一则重大收购事项公告,公司拟以20.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本次交易采用换股的方式,APOLLO出行将以每股0.55港元的价格向威马汽车配发约288.25亿股。

此前,威马汽车通过一系列换股安排,持有APOLLO出行23.67%股权,是上市公司最大股东。本次交易完成后,威马汽车将持有311亿股APOLLO出行股份,占比达到68.26%。

需要注意的是,APOLLO出行并非是百度(Apollo),而是一家港股上市公司,该公司的联席主席、非执行董事便是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因此,APOLLO出行此次收购行为被市场认为是威马借壳上市。实际上,此前IPO无果的威马,在去年12月初便有传闻称将通过借壳的方式登陆资本市场。

同样在1月12日当天,沈晖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电影《芙蓉镇》的一个短视频,开场白配有“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台词,为最新的借壳上市一事添上了新的注脚,也引起了业内的诸多讨论。

图片来源:微博@威马汽车沈晖

而就在发布被收购公告4天后,威马汽车就宣布旗下车型自2023年1月1日起售价上调,‍综合补贴后售价将上涨1.5万元-2.5万元不等。

不断反转的剧情,令威马汽车的前景更加模糊。而在经历2022年“创始人12亿年薪”、销量“掉队”、亏损和裁员风波后,沈晖这位出身传统汽车行业的造车新势力掌门人,又该何去何从?‍‍‍‍‍‍‍‍‍‍‍‍‍‍‍‍

APOLLO出行是谁?

公开资料显示,APOLLO出行前身是德国小众超级跑车制造商Gumpert,这个制造商的另一个鲜明标签是奥迪的改装车服务商。2007年,Gumpert打造出首款车型APOLLO,2012年因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随后被香港一投资公司收购并更名为APOLLO,2022年9月改为APOLLO出行。

2022年12月5日,APOLLO出行就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一间从事智能电动车的公司。目标公司的业务涵盖一系列配备先进技术的智能电动车,目标客户为中国年轻且精通技术的用户。‍

彼时,威马汽车正深陷资金短缺以及财产被冻结的困境,加上公司与威马汽车牵连颇深,促成后续的收购似乎也变得“水到渠成”。‍‍‍‍‍‍‍‍‍‍‍‍

对于此次收购,APOLLO出行的公告中称,公司将配售71.23亿股股份,且每股配售价不低于0.55港元,预计该项配售所得款项总额将约为39.1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3.77亿元),筹资净额估计约为35.2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0.39亿元)。

其中配售款的70%将用于进一步发展威马的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高性能顶级超跑及智能电动乘用车等业务;20%将用于偿还部分临时融资及其现有借款,或用于包括动力电池、自动驾驶芯片等供应链的稳定;剩余10%将用作一般运营资金。

有消息称,本次收购后,APOLLO出行的后续流程主要对威马进行尽职尽调。考虑到2022年5月威马已提交过IPO申请,所以此次流程会更加便捷,情况乐观的话,威马很有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挂牌。

寻求更多融资

在子公司被收购的同时,威马还在寻求更多融资。

APOLLO出行的公告显示,目前APOLLO出行及威马汽车正建议两至三个月内筹集临时融资。这笔融资包括中港澳地区某知名商业银行注资2.5亿元港币,世界500强正威国际注资5亿元人民币,雅居乐集团注资15亿元港币,总计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威马,远比想象中缺钱。‍‍

从威马提供的招股书来看,威马控股公司自2019年至2021年,年亏损分别为41亿元、50亿元、82亿元。从2022年10月开始,威马汽车甚至被传出全方位降本工作,包含降薪、取消年终奖、减少员工津贴、门店关停等方式。

但对于开销庞大的威马汽车来说,这些举措几乎是杯水车薪。

具体来看,威马在研发投入上可以说是谨小慎微,但在股权激励以及销售费用上大刀阔斧。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占同期营收比例为98.5%、99.4%和77.3%,不仅超过了自己占比仅为50%的研发投入,也远超其他新造车企业相关支出。2021年向管理层成员授予股份奖励导致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更是高达27亿元。

而研发方面,数据显示,2019-2021年威马的研发投入每年从未超过十亿元,甚至2021年还出现了同比下降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2021年,威马研发投入9.82亿元,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研发投入分别为32.9亿元、41.1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融资20亿元后,又能让威马坚持多久呢?‍‍

产品负重前行

一方面融资,一方面威马也上调了旗下车型的售价。‍

1月16日,威马汽车宣布,于2023年1月1日起针对W6、EX5-Z、E.5等多款在售车型进行价格调整。调整后,综合补贴后售价将上涨1.5万元-2.5万元不等。价格调整方案于2023年1月1日零时起生效,在此之前已完成定金支付的用户不受此次价格调整的影响。

对于此番涨价,威马汽车解释称:受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全面终止,以及芯片、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链反复波动等因素影响导致。

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1-8月,威马汽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41%,后续开始了战略性收缩新车交付量,并多次实施产品价格调整,以改善公司盈利结构,进而更好地支持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

但有着招股书研发投入的真实数据,此番解释并未让消费者信服。在多位消费者看来,与其他竞品相比,威马汽车本身并无核心竞争力,这一轮涨价几乎可以说是“自杀式操作”。‍‍‍‍‍‍‍‍‍‍‍‍‍‍‍

数据显示,2019年,威马销售1.68万辆,位居新势力交付榜亚军宝座,这也是威马最高光的时刻;2020年,威马销售22495辆,同比增长33.3%,增幅已开始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蔚小理。而在这一年,威马的主力车型EX5发生多起自燃事故,解释称是因为“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随后召回了1282辆问题车,在一定程度上给产品口碑蒙上了不小的阴影。2021年,威马全年销量4.4万辆,此时,蔚小理已经纷纷在冲刺年销十万辆大关。到了2022年,乘联会数据显示,威马前11个月的销量已不足3万辆。

但此时威马的主要关注点不在于提升现有产品的竞争力,而是开始谋划冲刺高端产品。‍‍‍‍‍‍

按照规划,威马汽车将与APOLLO出行共同研发,产品矩阵将覆盖超豪华、高端、主流三大市场。其中包括百万美元以上的APOLLO纯电跑车、定价在10万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轿跑(A@X品牌),以及目前威马现有定价15万-35万元人民币的现有车型。

自研技术疲软、品控能力不稳、品牌效应力弱、产品后劲不足……威马的自身运营已经存在较大问题。一心IPO并且冲刺高端的威马,还能负重前行多久?‍‍‍‍‍‍‍‍

沈晖曾表示:“我们很有信心成为全世界第一家真正全年盈利的新造车企业,我们希望跑在特斯拉前面,也坚信能做到。”对比他在1月12日所发的微博中那句“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的台词,实在令人唏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