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时隔5年再度出席达沃斯论坛 释放何种信号?

当地时间1月16日,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拉开帷幕。时隔三年,该论坛年会首次于冬季重回线下。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全球经济疲软、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紧张、全球治理缺失、粮食和能源危机叠加……面对全球面临的多重挑战,世界经济论坛呼吁,全球领导者必须解决民众当下关键需求,为在2030年之前打造可持续、有韧性的世界奠定基础。

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和瑞士联邦政府邀请,1月15日至19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并访问瑞士。刘鹤上一次出席达沃斯论坛,还是在2018年。

当地时间1月17日,刘鹤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的致辞中表示,我们相信,经过努力,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增速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预计今年进口会明显增加,企业会加大投资力度,居民消费会回归常态。

全球经济前景阴云密布

论坛前夕,达沃斯街头大雪纷飞。俄乌冲突升级已接近一周年,能源危机愈发严峻,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问题一直难寻解药,全球经济前景如同达沃斯的天气一般阴云密布。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官方消息,本次论坛将持续至1月20日,来自130个国家的约2700名政商领袖、学界和公众人士将参与论坛,其中商界领袖约1700名。

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议会议长萝伯塔·梅措拉、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等数十位国家政要也汇集达沃斯。而56位财政部长、30位贸易部长以及19位央行行长的极高参与度,也反映出各方对经济前景暗淡的担忧。正如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所言,“本届年会是在几十年来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冲突背景下召开的。”

论坛首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也印证了对全球经济的担忧,近三分之二的世界主要经济学家表示,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依旧暗淡,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很高。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欧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影响,欧美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尤为堪忧。

在就业形势上,包括亚马逊、高盛和美国商业软件公司Salesforce在内的公司今年初已经宣布裁员。86%的受访经济学家表示,预计跨国企业会继续削减运营开支;78%的受访者预计今年企业裁员潮还将持续。

不过,在通货膨胀方面,全球经济学家的看法相对乐观。有 24% 的受访者预计美国会出现高通胀,有57%的受访者表示欧洲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只有5%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中国会出现高通胀。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也认为,今年的整体经济形势的确比较严峻,无论是否出现经济衰退,欧美国家经济放缓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全球贸易投资活动来说非常不利。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2023年的经济表现是极为关键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在2022年遭遇诸多困难和挑战,在2023年通过政策调整预计将在供应链、生产链、消费需求上进行补足;第二方面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大概率会进入经济衰退,因此全球非常需要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增长引擎,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托底和支撑作用。

“摆脱疫情带来的经济困扰”

此访期间,刘鹤应约与有关国家政要、学者、企业家会见交流。出席论坛前,刘鹤在苏黎世分别会见瑞士联邦委员兼财政部长凯勒-祖特尔、前联邦委员兼财政部长毛雷尔,双方均表示,愿共同推动中瑞关系发展,深化两国经贸、金融、创新等领域合作。

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的致辞中,刘鹤表示,中共二十大成功召开,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擘画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按照中共二十大精神,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过努力,今年中国经济将实现整体性好转,增速达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2023年中国的经济走势,顾清扬也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首先,去年年底中国防疫政策的放开将给服务业,尤其是餐饮、交通、旅游带去强劲复苏的动力,预计将有报复性的增长,这在疫情期间也是拉动内需的短板。此外,中共二十大后,新一轮的经济政策出台,对于全球市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疫情暴发的第一年,中国的GDP仍能创下2.3%的增长,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中国不断调整政策,预计在今年,中国会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疫情带来的经济困扰,在外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切实扩大内需,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白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在本次论坛期间,各国对中国经济有两个期待,一是中国经济起到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二是中国的发展将能够释放更多机会,从而带动其他经济体。

白明特别提到了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他表示,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都正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在顾清扬看来,以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2023年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中国朝着更好的经济目标迈进。这将对全球的经济起到很大的提振作用。

“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

52年前,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倡议创建了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并担任论坛主席。1979年,邓小平委派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钱俊瑞率团参加了该年的论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首度亮相达沃斯。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兼首席代表陈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几十年的互动过程当中,世界经济论坛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同时,中国的参与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经济论坛的舞台。

白明也表示,几十年间,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不断发出“中国声音”,并曾多次担任夏季达沃斯的主办方,为论坛作出贡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议题在达沃斯论坛上不断升温,中国声音也日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顾清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世界经济论坛是全球非常有影响力的经济发展平台,扮演了一个促进各国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最后付诸实践的角色。而中国始终强调以发展和经济合作为重心,这一理念对全球产生深刻影响。尤其在当下,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摆脱贫困和中等收入陷阱,没有很好解决就业和民生问题。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也出现了中等收入以下的群体长期处于收入停滞、失业率增加,产业空心等挑战。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正面临发展上的挑战。

顾清扬认为,全球有必要将发展的主要议题拉回到以经济发展、经济合作为中心。而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直强调发展、保障民生,这样的理念获得“一带一路”倡议参与方的广泛认可,这也是中国的一大贡献。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指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出路是全球性解决方案。“中国坚定推动自由贸易,为团结各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还表示,各国应该再次尝试寻找合作领域,而非相互对抗。中国为团结关键利益攸关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继续开展相互贸易的重要性。布伦德认为,“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有助于全球经济复苏。”

刘鹤与美国财长耶伦的会见安排,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此次会见,旨在加强中美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协调,落实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达成的重要共识。

对此,白明认为,中美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对于世界经济来说都是福音。但近年来,美国将很多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对中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提高商品关税,美国想要与中国合作还需要释放出更大的诚意。

在论坛年会发表的致辞中,刘鹤也明确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我们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在回应关于如何解决世界合作的问题时,刘鹤还表示,第一,坚持正确的原则,维护有效的国际经济秩序;第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平衡好治理通胀和稳定增长的关系。第三,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当坦诚面对分裂现状,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倡正和博弈,找到有可能扩大合作的共同点,探求扩大合作的有效机制,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刘鹤说。



相关报道:

北京在达沃斯强调:将继续坚持开放政策

1月18日出版的法国各报头版新闻焦点各不相同,但纷纷以国内新闻为重点。《费加罗报》聚焦法国2022年出生率创下新低,将加剧对养老金体系的融资压力,为此,全国家庭协会联盟(UNAF)呼吁当局推出鼓励生育的家庭政策;《解放报》刊出一篇调查,揭示了加拿大裔刚果商人吕西安-艾巴塔(Lucien Ebata)与布尔热机场两名边境警察勾结洗钱的丑闻;《十字架报》突出的重点围绕高校招生统一录取平台(Parcoursup)的话题展开,报道了该体系已推出五年,却一直引发多方质疑,教育部承诺将作出进一步改善;《回声报》则报道了雷诺-日产联盟为挽救共同命运,准备展开大规模重组的消息;

关于中国,《回声报》报道了中国副总理刘鹤出席达沃斯年度会议,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另外,各报纷纷在各自网页上对中国人口总数60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行了报道和分析。

达沃斯:北京释放开放信息

第53届世界经济论坛在达沃斯举行。中国副总理刘鹤1月17日在达沃斯年会上发表致辞,明确发出了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信号。刘鹤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政策。《回声报》注意到:北京刚刚放弃清零政策数周时间,被派往达沃斯与会的副总理没有佩戴口罩,他不无感慨地表示:实体会议的确胜过其它任何形式的会议。面对座无虚席的会场,作为习近平的代表,刘鹤向各方与会者展示:中国确实结束了新冠疫情的封闭局面,正在全面重返世界舞台。

该报指出:北京正在重新审视最近三年来实施的防疫政策为其经济带来的影响。面对极其严厉的清零政策,许多像苹果这样的大型国际公司已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亚洲其他地区以降低“中国风险”。中国副总理刘鹤于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呼吁,希望恢复疫情前的国际贸易和价值链模式。

中国人口减少将影响中国的战略前景

中国人口总数首次出现减少。2022年,总人口减少85万,成为60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解放报》指出:这是1959年中国大饥荒以来出现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尽管近年来,北京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2021年以来,每对夫妻可生养三个子女,但仍未能阻止人口下降。人口学家认为,中国人口减少趋势可能持续下去,一直到本世纪末。这将对中国经济和养老金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此一现象与新冠疫情无关。

上海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人口每年可能平均下降1,1%。最悲观的观点甚至认为:至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减至5亿8700万,不足今天的一半。

《费加罗报》写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活力和家庭财务构成威胁,迫使民众更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还将对劳动力造成压力,导致成本增加;也将在亚太地区紧张局势加剧、在与美国展开较量以及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长期对峙的背景下,影响中国的战略前景;同时将对主张国家复兴的“中国梦”的捍卫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构成挑战。

《十字架报》指出:这是1960至1961年以来中国人口首次下降。当年大跃进经济政策失误,加上1959年开始的大饥荒导致数千万人死亡。2022年出现的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与生活成本急剧上升、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导致怀孕推迟、以及许多年轻人不打算生育子女相关联。

人口总数的减少,将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竞争力受到削弱、养老金支出压力必然加大。许多地方政府已出台各种措施以鼓励夫妻多生育。

《回声报》则在报道相关消息时指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口60多年来首次减少,对于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危机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尽管人口问题的挑战并非刚刚出现,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却远超预期。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会抑制中国的长期增长,令其经济难以超过美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