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中央工作经济会议 释放了哪些信号?(组图)

后台很多读者留言,让队长简析一下中央工作经济会议。队长这两天还有一些不舒服,主要是咳嗽、头晕,还有一些并发的炎症,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很容易感觉疲倦,今天,就简单跟大家谈一下。

这场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是面向2023年的,是为2023年的经济发展定调。从会议内容来看,队长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保持乐观心态。

会议明确指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长放在第一位。唯有经济增长,就业才能增长,生产效率提升,物价才能稳定。

中国社科院预估,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1%,美国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认为,增长率将达到5.5%,毕马威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增长率将约5.2%。总体来说,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经济将重回5%以上的高增长。

大家不要小瞧5%,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GDP总量预计将超过120万亿元。要是2023年再实现经济增长5%以上的目标,GDP至少得增长6万亿元,相当于增长半个俄罗斯的GDP。

那么,如何去做大这6万亿的蛋糕呢?在实现增长之前,先得稳。这个“稳”,主要就是“稳房地产”。房地产要是稳不住,增长的压力就会巨大。从今年底,央行就已经推出一系列政策,对房企松绑,敞开股市、债市、股权融资以及金融机构银行等多个渠道,为房企注入流动性,帮助房企渡过现金流危机。

这能保证一部分房企活下来,也能让“保交楼”工程持续推进,维护业主权益。像雅居乐在半年里还债137亿,下一笔美元债的偿付日期在2025年,基本上扫清了债务大雷。融创经过几番周转腾挪,也在摘牌后,发布了迟来的2021年年报。如果融创的融资能够顺利,融创很有可能在2023年实现港股复牌。

最先喊“活下去”的万科,而今是一众民营房企中活得最好的房企之一。在央行放开融资渠道后,万科成功拿下多笔贷款,不仅活下来了,还可能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中的又一个排头兵。

万科总裁郁亮称:“微光正逐步变成曙光。房地产时隔近20年,再次被视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

不过,房地产高杠杆、高增长的时代必然是走远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主要来源于它所附带的制造业属性,如水泥、钢材、涂料以及家电等制造业,都严重地依赖于房地产的发展。此外,在土地财政中,房地产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房地产即便去掉金融化,仍旧是中国的支柱性产业。

在房地产外,民营教育和平台型互联网经济也将得到鼓励。民营教育是中国公立教育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这一块,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国学生的综合技能。

而平台型经济对中国就业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以及快递员等,在3年疫情里,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疫情期间,外卖员和快递员宛如城市里的毛细血管,是他们的兢兢业业,才维持了整个城市的运转。

在1亿灵活就业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干网约车、外卖员和快递员。这些互联网平台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就业,还能提高全社会的弹性与活力。当前,我们尚未完全走出疫情,这些灵活就业岗位仍将充当许多人生活和工作的过渡性工作。

除了在国内促进就业,我们也鼓励平台型互联网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主动出海竞争,加强对中国产品、中国文化和中国互联网的海外输出。国际化将是中国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新方向,内卷致死是不行的,但向海外开拓进取,是值得鼓励的。

受3年疫情影响,中医药的作用开始突显。医药产业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发扬中医,鼓励中医药产业发展,将在2023年得到延续。同样延续鼓励的还有新能源制造业,包括光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储能技术等。

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爆发的一年。可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美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销在国内,尚未确立世界品牌。到2023年,鼓励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将是必不可少的。

最关键的是,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性卡脖子技术,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硬核技术铺垫。这不只是2023年的任务,也是中华民族长久需要突破的重大任务。卡脖子技术不解决,中国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就难言成功。

美国又对中国36家公司实施芯片制裁,包括中国闪存市场排名第一的长江存储。美国对中国的芯片打压已经没有边界,只要能封锁的,一个都不放过。在中美芯片战中,中国可以放弃一切幻想,只能战斗到底。

对个人而言,新能源制造、互联网大厂、芯片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仍将是值得首选的职业方向。

2023年,将是中国真正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年,也很可能是中国走出疫情阴影的第一年。这一年,不仅要为中国重新迈入高增长注入能量,也要为中国可持续的高增长,铺起天梯。

在疫情前,日本曾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33年超越美国。可经历这次疫情后,日本认为,中国经济将无法超越美国。也就是说,日本认为,中国将步其后尘。

中国经济超越美国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一波三折,外界有看衰,内部也有不少质疑,中国能否迅速走向疫情,重回高增长,这是对14亿中国人巨大的考验。有的人有信心,也有的人没信心。可队长是乐观派,队长始终坚信:“技术向上,产业向上,人心向上,这世上就没有中国人干不到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