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月多项数据下滑 中国祭出“扩大内需”救经济
受疫情影响,中国公布11月多项经济数据都出现下滑,确诊病例激增,街市萧条。
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中国公布11月多项经济数据都出现下滑,其中制造业比上个月下降2.8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也呈现下滑。在经济数据公布前一日,中国国务院抢先推出《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分析认为,中共如果不愿承认房地产泡沫一定会破灭,哪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天天开也于事无补。
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比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不只工业生产回落,消费市场也受到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降幅达5.4个百分点。此外,1-11月份中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较前值回落0.5个百分点。
11月份中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此前备受注目的青年失业问题,11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7.1%,则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这是连续七个月回升。进出口方面,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218335亿元,增长11.9%;进口165033亿元,增幅为4.6%。
程晓农:中国房地产泡沫恐破灭 经济工作会议天天开也无助益
中共原本预计在同一日(15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彭博社此前引用北京知情人士表示,在这次会议上可能会明确,中国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去杠杆完成阶段性目标,下一阶段的重点是支持居民合理购房需求。
中国旅美经济学者程晓农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买房买高不买低,中国房地产走跌,今年10月与中国居民房贷相关的中长期贷款收缩幅度较大,同比减少3889亿元,民众的贷款数额下降显示,民众不愿意再贷款买房。
“中共不愿意承认一件事,房地产泡沫一定会破灭,中国经济绑在房地产这个战车上,相当于癌症晚期。”程晓农接着说,“哪怕一天开一个工作会议,年头开到年尾,房地产泡沫,照样该破的还是要破。”
过去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收入支撑财政,程晓农提到,为了解决财政窘境,地方政府成立新公司,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买下市政府开卖的土地,土地交易看似有收入,实则这块地仅是从政府名下放到新公司,银行账上算“抵押”,银行明知有去无回,却已从新公司帐户转到地方财政帐户,作为当年土地财政收入。
程晓农:“现在中国很多中小城市银行面临共同状况,先关分支机构,接着再停掉ATM提款机。中央政府知道这一点,银行断客户银行卡。拖延客户领钱,技术性地冻结客户不让他们用钱,因为银行没钱了。”
疫情三年救经济 中国重开“扩大内需”药方
在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14日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把中国打造成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引力场”任重道远。
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这一帖药方,早在疫情爆发初期也曾提过。202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立足国内需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当它在讲扩大内需时,显然它的内部今年很糟糕。他们提‘稳定’,但是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恶化,现在房地产只有国企敢承接,民企不敢接,更别提老百姓买房。”龙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赖荣伟对本台做上述解读。
赖荣伟说道, 中国面对美中贸易战、科技遭制裁等外部环境变化,在2020年就已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在封控期间收入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疫情刚解封,人民并不急着掏腰包消费,自力更生恐怕还要拉长一段时间。
赖荣伟:“中国本来每五年就会有这样的计划纲领,中国喜欢以人的角度计划长远的政策,从计划主义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代表计划不再。而且现在看来习近平色彩越来越浓厚。我们可以大胆地假定,(计划到2035年)符合习近平未来执政的需要。”
中国经济遭重创 在华德企商业信心探底
中国新冠疫情动态清零防控策略不久前刚刚松动,但是其对经济造成的破坏是长远的。据德国商会12月15日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在华德企的商业信心以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2022年达到历史新低,越来越多德企正在推动产业链多样化。
德企对中国的信心降至历史新低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受访的近600家在华德企中,66%的企业将中国的新冠疫情动态清零防控策略列为2022年度的首要经营业务挑战,比去年增加了24个百分点。受此影响,61%的企业不打算在未来两年内在中国市场投资或计划减少投资,10%的受访企业甚至考虑退出市场,其中72%的企业表示这与新冠疫情管控措施有关。
不过,驻华德国商会的调研数据是在今年8、9月间采集的,并未考虑到中国放宽防疫限制后的情况。
放宽防疫导致混乱或拖累经济复苏
就在一周前,中国政府刚刚发布了放松防疫管制的"新十条",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取消了出入公共场所需要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一系列规定,并允许感染者居家隔离。伴随着"新十条"的发布,官方媒体也不再提及坚持了两年半的"动态清零"策略。
中国放宽防疫限制的决策,是在全国多地爆发抗议、经济数字不断下滑的背景下做出的。就在今年11月,中国进口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10.6%,出口额也重挫8.7%,如此惨淡的外贸数据只在2020年春天疫情最早期出现过。分析人士指出,经济降温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频频进行防疫封控,导致交通、供应链受阻。
驻华德国商会对中国政府告别动态清零策略表示欢迎,该机构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晏思(Jens Hildebrandt)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在华德企对2023年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再过几周,旅行入境限制也有望放宽,这肯定会让德企总部对中国业务进行盘点,从而制订下一步计划。”
德国商会同时也呼吁放宽防疫应当周密计划,并且在全国各级有条不紊地实施,"德国企业致力于在管理过渡期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一表态也隐含了对中国政府防疫政策急剧转向导致混乱局面的担忧。执行董事晏思对德国之声表示,中国当局应当尽快批准BioNTech的mRNA疫苗上市,而相关德国企业也很乐意为中国的医疗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各企业也将做好对自己员工的保护,这同样有助于压低疫情曲线。”
目前,已经有不少分析人士警告中国有可能在迅速放宽防疫后出现疫情爆发,尤其是一个月后的农历新年,更是有可能加速疫情传播。定居中国的企业咨询师哥德施坦(Jeffrey Goldstein)对路透社表示,混乱局面很有可能出现,"中国的疫情比全球滞后三年,所以中国即将发生的事情已经在其他地方发生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警告说,疫情数字走高很有可能对明年的汽车市场造成显著不利影响。
华宝信托驻上海经济学家聂文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预测,突然放开防疫管制,将导致中国经济要到2023年下半年才开始反弹。他已经将中国经济明年增长预估值从原先的5%下调到3.5%~4%。上海保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说,中国出口贸易额今后几个月将依然疲软,而且鉴于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2023年将不得不更多依赖内需。
摩根斯坦利也同样预测中国经济将在明年下半年回暖,但暂时没有下调5%的增长预期。英国瀚亚投资则警告说,突然放开防疫导致的混乱以及经济回暖还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该机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复苏将刺激世界各地的能源价格上涨,这是全球此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
不过,和其他国家相比,受惠于俄罗斯打折能源的中国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较小。今年9月中国通胀率一度达到3%,但是在11月已经回落到1.6%。
早在80年代,德国大众就在上海设厂生产
驻华德企悄然为"脱钩"做准备
在驻华德国商会的调研中,38%的受访在华德企期待2023年看到积极的发展,这一数字显著低于一年前的51%。只有24%的企业表示,2022年他们行业的发展有所改善。驻华德国商会上海董事会主席柯曼(Clas Neumann)表示, "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在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机会方面,中国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仍然是无与伦比的。大多数企业将继续致力于中国市场。"
除了新冠疫情,在华德国企业还将地缘政治环境变动视作一大重要挑战。越来越多的德企正在寻求中国境外多样化、加强中国境内本土化。根据德国商会调研报告,70%的企业正在采取措施降低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相关的风险,例如国际制裁制度。为了建立企业韧性,企业正将中国境内的运营和供应链本地化,在东南亚开展多样化,或者双管齐下。德国商会华北执行董事晏思对德国之声表示,德企具体采取怎样的供应链保障措施,取决于其具体的在华业务,“企业究竟多大程度上依靠中国市场?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依靠中国供货?各企业情况不同,因此大家推行的本地化或者多样化策略也非常不同。”
此外,来自中国当局的监管压力也对德企构成了挑战,29%的德国企业报告受到不利待遇,诸如"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举措以及北京目前对自主可控的追求为本土竞争对手提供了优势。
总体而言,49%的在华德国企业认为,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创下历史新低。58%的受访企业表示,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此外,对商业机会的看法更为悲观。例如,与2019年的68%相比,只有30%的德国企业将中国国内消费增长视为重大商机。
晏思对德国之声指出,明年初组建完毕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如果想要提振德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就亟需清晰无误地明确继续支持改革开放的立场,“然而我们最近却看到了许多反方向的信号,比如政府公开采购时没能给予德企同等待遇。而且改革开放对我们而言并不仅仅牵涉到市场准入,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方面的立法也传递出了令人不安的讯息,德企在这方面同样需要极其清晰的表态。”
相关报道:十一月份中国零售业再度滑坡
疫情限制及房地产危机,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官方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月中国零售业大幅下跌。
持续三年的清零政策,沉重打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之声中文网)最新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持续三年的严苛防疫措施已经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并动摇了供应链的顺畅运行。虽然不久前疫情管制已经被放宽,但要重振经济,政府今后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十一月零售业同比下降了5.9%,这已是该领域连续第二次出现滑坡。官方数据也比彭博社此前预计的减少4%要糟糕得多。
数据还显示,上个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了2.2%,比十月份的增幅减少了一半还多,与此同时,失业率也增长了0.1%,达到5.6%。
世界各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曾长期坚持清零战略,并频繁实施停摆、封控以及群体检测等措施。鉴于经济增长明显减缓以及民众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中国当局终于在上周放宽了疫情管制。
今年十一月,中国的感染人数连创新高,专家们估计,截至十一月底,中国总人口的大约四分之一曾处于某种形式的封控状态。
中国国家统计局专家表示:"今年十一月,新冠疫情蔓延至大多数省份,居民出行活动锐减,消费也受到了限制。"他说:"非必需的消费品及囤积类物品的销售跌幅非常明显。"
凯投宏观( 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艾文-普理查德( Julian Evans-Pritchard)和黄子春(音)也在周四发表的一个文章中称:"放弃'清零政策'为日后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但过渡阶段仍会有非常多的波动。"
波及全国的房地产危机,也是造成中国经济疲软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们预计,今年十二月的经济发展仍不容乐观,因为很多家庭为了躲避解封带来的感染潮,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和消费。
保银投资(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一份通过电邮发表的评论中称:"解禁来得很快,超出了市场两个月前的预期,因此解禁后的过渡期可能也比预期的要短。
中国政府制定的本年度经济增长目标为5.5%, 但尽管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超过预期,达到3.9%,大多数专家仍认为,中国今年将很难实现其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除了防疫政策的影响之外,严重的房地产危机也对中国经济总体造成了负面影响。2020年,中国政府大幅收紧了贷款发放限制,导致一些地产开放商在借贷和融资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