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新加坡和香港谁更有优势?(组图)

2022年上半年,麦志清举家从香港搬到了新加坡。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他从事私募基金已经有快15年的时间。今年年初,麦志清任职的公司宣布将总部由香港迁至新加坡,香港仍然保留分部。

“我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离开这里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麦志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搬到新加坡主要出于工作考虑。随着公司战略的重新调整,东南亚的业务已经全部转移到新加坡,加上此前香港的防疫政策也让经常需要出差的麦志清感受到了很多不便。对于他来说,搬至新加坡不仅更有利于开展业务,更因为这里是“最像香港的地方”。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同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相似的殖民历史、类似的法律体系、相通的文化背景,面积、人口、地理位置以及双方在金融、贸易以及航运上的相似,使得两者一直被称作“镜像之城”,双方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一直在进行中。








新加坡成金融机构新宠

2022年5月,李嘉诚旗下风投基金维港投资正式宣布在新加坡成立办事处,这也是其首次在香港以外设立办事处。公告称,香港办事处将帮助维港投资在东南亚地区寻找新的交易,并协助维港投资支持的公司在亚洲扩张。

这不是第一家将目光瞄向新加坡的风投机构。今年秋季,随着米尔肯亚洲峰会、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等各大国际活动相继在新加坡举办,来自国内外的风投和私募“大佬”不约而同远赴新加坡募资的现象被圈内热议。当地酒店一时一房难求、房价飙升,有投资人称整个9月在新加坡核心地段,甚至连一间有空房的酒店都订不到。

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区域中心和金融中心,新加坡正成为私募和风投把握区域增长机遇的门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AUM)同比增长16%至4.1万亿美元(约合29.7万亿元人民币),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2021年,新加坡获得营业执照的资产管理公司同比增长15%至1108家。

国内不少创投机构也对东南亚市场流露出了兴趣。据报道,中国的顺为资本、源码资本和元璟资本正在扩大其于新加坡的业务。

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业务同样也在飞速发展。新加坡金管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新加坡金管局一共接到143家家族办公室的申请,目前家族办公室数量已超过400家,而在2018年,这个数据仅为27家。

所谓家族办公室,指“专为超级富有的家庭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和家族服务,以使其资产的长期发展,符合家族的预期和愿景,并使其资产能够顺利地进行跨代传承和保值增值的机构”,也就是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家”。

大量金融业务的激增,加上本地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原本就面临“人才荒”的新加坡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Robert Walters 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新加坡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激增。去年增加了21800多个职位空缺,比上一年增长了76%,创下自2015年以来的新纪录。

据香港媒体报道,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香港本土的一些金融机构乃至猎头公司都纷纷进驻新加坡发展,并同时带走了大量“本港人才”,尤其是从事资产管理的相关金融人士。

“新加坡在资管方面的人才优势本来就不如香港。对于本土机构来说,与其过去再招聘,不如直接带做熟的人过去,更好开展业务。”麦志清告诉记者,目前他认识的同行里,已经有十几人和他一样将工作和生活都转移到了新加坡。








双方开启 “抢人大战”



在今年8月的国庆演讲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新加坡须不断建立全球一流的人才库,除了壮大本地人才,还需要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就在李显龙演讲后一周,新加坡人力部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开放“顶级专才准证”(Overseas Networks & Expertise Pass,ONE Pass)申请,不设申请人数或所属国籍限额,争夺全球顶尖人才。相较一年前推出的“科技准证”(Tech Pass)计划,此次推出的“顶级专才准证”不设申请人数或所属国籍限额,持有者不必受限于特定的任职公司,可在多家公司任职,逗留期延长至5年。此外,“顶级专才准证”也为持有者配偶求职提供了便利。该准证持有者的配偶在新加坡本地求职,可获得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同意书,不必另外申请工作准证。

香港同样也感受到了来自“人才荒”的压力。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此前曾表示,过去两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其中,有近7.8万人的年龄在25至39岁之间。此外,有三分之二的流失人才属于高技术人才,近8.8万人。

“香港一定会抢人才”。在上任后,香港特首李家超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这一话题。在今年10月公布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新公布的吸纳人才政策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根据施政报告,对在港攻读全日制大学的非本地学生,或毕业于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合办高校的学生,特区政府均给予IANG签证,把毕业后在港逗留时间从一年延长至两年,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寻找工作机会。

而对于高端人才,只要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5年内累积了3年以上工作经验,相关人士即可获发为期两年的签证来港寻找工作机会。过去一年在其他地区年薪达250万港元(约合230万元人民币)或以上的人士,亦可通过直接获发两年签证来港求职,名额不设上限。

此外,“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年度配额也进一步放开。这一计划最初的年度配额为2000人,2021年提升至4000人,最新的施政报告则进一步取消配额,优化审批程序。

而其中最抢眼球的,无疑是“向合资格外来人才退还在港置业额外的印花税”。此前,非香港居民在港置业,需支付15%的新从价印花税(AVD)和15%的买家印花税(BSD),税率高达楼价的30%。而根据施政报告,合资格外来人才如果在港置业,居港7年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就其已购入并仍然持有的首个住宅物业申请退还已缴付的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印花税,此前缴付的买家印花税及新住宅印花税可获退还。

这意味着,1000万港元的房产,税款将从300万港元大幅降低至37.5万港元。对于想要留在香港的外地人才来说,不可谓不吸引。


对比新加坡,香港优势今何在?



对于香港来说,想要吸引并留住人才,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让香港重新迸发“东方之珠”的活力。

受疫情冲击,香港经济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出现了增长乏力,本地生产总值(GDP)连续下跌的情况。在今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国家高端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2)中,香港被新加坡超越,全球金融中心排名跌至第四,亚洲金融中心第一的地位也被新加坡所取代。

对此,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月前曾撰文表示,香港金融业规模比新加坡大,也有与内地和国际互联互通的优势;香港在竞争中发展与成长,无须妄自菲薄,相信未来机遇大于挑战。

陈茂波认为,跟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比较,香港最大、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它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具有难以复制、难以取代的“一国两制”下超级联系人角色。此外,在重点比较的金融业,香港在多个方面仍然表现突出,比较优势明显。

具体来看,香港的金融服务市场有着显著的规模优势,其经济贡献在2020年达76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3%,规模是新加坡的1.5倍(约490亿美元)。

在证券市场,2021年港股市值超过42万亿港元、共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别比新加坡高出7倍及2.7倍;港股去年全年总成交额为41万亿港元,为历年新高,与新加坡仅1.9万亿港元相比,高出超过20倍。

陈茂波同时指出,香港的资产及财富管理市场在区内也占有领导地位,截至去年底在港管理的资产达到4.5万亿美元,当中三分之二是境外资金。香港也是亚洲区内最大的对冲基金中心和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仅次于内地)。现时在港的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1800亿美元,比新加坡高4倍。此外,去年香港银行业的资产总额超过26万亿港元,创多年来新高。

在麦志清看来,目前新加坡的金融市场规模还远远比不上香港,但是近年来受疫情等方面的影响,更早放开的新加坡正在利用这一优势,不仅“抢人才”,还在“抢生意”,逐渐蚕食香港的市场和客户。

以商贸展览和国际会议活动为例,作为曾经的国际会展之都,受疫情影响,香港的会展数目和规模在过去两年间跌幅超过50%,大量展会迁移至新加坡、曼谷、迪拜等地举办。全球最大的会展活动汇集平台10times亦显示,香港2022年全年共有235项展览活动,仅及新加坡的36%。

李家超近日曾在公开活动上坦言,3年前香港未曾忧虑过人才问题,而疫情防控带来的活动空间缩小,令香港在争取人才方面一度落后,但随着未来香港逐步开放,经济活动恢复,相信人才亦会重回香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