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五宣布放宽新冠限制措施,但部分地区仍因确诊人数上升收紧防疫限制。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可能在明年第二季重新开放,最晚则要等到2024年。
中国国家卫健委周五(11月11日)发布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包括对密切接触者的"7+3"缩减为"5+3" ;取消"次密接"(密接的密接);取消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登机前只须一次48小时内核酸检测;入境人员的"7+3"调整为"5+3",且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
虽然放宽防疫管制,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周四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已重申要坚定贯彻"动态清零"。经济学家预测,中国最早要等到2023年第二季才会结束清零政策。
据彭博社针对23位经济学家的调查,近半数认为,中国在2023年第二季度可能结束清零政策,时间点在3月初举行两会之后。另外7名专家则预估要等到7至9月才重新开放。还有两名经济学家预测要等到2024年的某个时间点政策才会发生改变。报道指出,中国政府何时开始减少对消费和投资造成压力的限制措施,是经济学家评估明年前景的关键。
彭博社经济研究首席经济学家舒畅(Chang Shu)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开始转向与病毒共存后将释放大量需求,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推动GDP增长高达1.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酒店和零售业的增幅最大。她补充说,即使放松新冠规定,经济仍将面临来自房地产低迷和外部需求减弱的强大阻力。舒畅在报告中写道,假设在下半年取消清零政策,2023年的增长率应会从今年的3.5%回升至5.7%。
但彭博社指出,中国国内旅游、私人消费和商业活动或将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会重回正轨,原因是中国在放松限制措施后可能面临一大波感染和死亡。根据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验,尽管疫苗接种率高而且都曾爆发过疫情,在放松限制的一段时间内仍出现感染潮和死亡人数迅速上升的情况。而面临"免疫缺口"的中国情况可能更糟。报道称,即便控制在发达国家中人均死亡最低的新加坡水平,也将出现40万例新冠死亡病例,若上升到与澳大利亚相当的水平,将有超过80万人中国人死亡。无论如何,短时间内的大规模死亡都可能震惊民众,并导致全国各地政府暂时撤回重新开放的措施。
确诊病例上升 中国收紧防疫限制
在中国当局宣布松绑新冠政策的同时,中国疫情再次升温。中国卫健委周六通报,过去24小时共新增11773例感染病例,其中包括无症状感染10351例。
当前疫情的重灾区广州市共有3775例感染,包括2996例无症状感染者,比周五的3030感染病例略有增加。广州市部分地区民众周六被要求"足不出户"并接受新冠检测。本周五,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广州市将落实二十条措施,即日起调整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期限;不再甄别密接的密接,对目前在隔的次密者解除隔离。
据南方网报道,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分别发布通告称,12日起荔湾区划定高风险区和临时管控区;11日24时起,越秀区调整对相关区域临时管控措施。
美联社报道称,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该区居民周六被要求在检测期间呆在家中,每户允许一名成员外出购买食物。与此同时,随着广州病例数量上升,当局已经关闭该市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公共交通和地铁服务。由广州飞往北京及其他主要城市的班机被取消。
在中国各地,民众要进入超市、办公大楼和其他公共建筑必须出示阴性检测结果。重庆关闭了北碚区的学校。中部城市郑州周六在人口共660万的8个区进行大规模检测。
中国民众出入公共场所需要扫码登记
北京市民"曲线回家"引发热议
与此同时,北京周六在疫情发布会上宣布,启动长期滞留京外人员救济转项,包括推送接触长期滞留京外人员弹窗、购票限制,昨日24时已生效;主动对接梳理滞留京外一个月以上、且有返京意愿人员等。但网上有部分民众实际测试后抱怨,弹窗问题至今没有解决。
在北京的严格防疫措施下,手机应用程序健康宝"弹窗"跳出提示,导致许多在外地的市民有家归不得的情况不断上演,部分民众"曲线回家"引起了热议。微博网民"生活话事人"11月9日发文称,"讲个离谱的新鲜事儿:一个客户离京去广州出差,因为遇见疫情回不来京,几经周转仍无法回京的情况下,他最后选择去韩国,然后通过境外回京隔离。"
发文者的友人解释称,"从国外回京最起码能回京,而且知道这个何时能解封,如果在国内的城市,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取消弹窗回京"。
这则贴文随即在中国互联网上被大量转传。有人觉得如此太大费周章,但也有网民认为,虽然花钱耗时,但不失为好方法。有网民甚至感叹,"原来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不是直线"。
防疫政策风向变了,历史性时刻到来
01防控政策突出更科学方向
11月10日的重要会议除了强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和“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之外,特别提到了两点:
第一,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强调了“经济社会”。
第二点,在提出“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既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之后,还有一个“又要”。
众所周知,在当下的语境中,“又要”才是重中之重。那么,“又要”是什么呢?
原文是这样的:
又要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要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看病就医等基本民生服务,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要做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等工作,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最重要的是在新华社的这则消息中两次出现了“科学精准”这个词语。
这说明,疫情防控的政策突出了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
02香港快速向正常状态飞奔 11月11日中午,一则关于香港的消息开始传播开来,颇为耐人寻味。
11月10日,在第二届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曹雪涛表示,香港基于科学精准原则,因时因势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统筹接轨世界与连通内地,卫健委将根据香港需要一如既往提供一切必要技术支持。
香港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11月10日,香港新增5697宗新冠确诊病例,输入个案占495宗,其余5202宗是本地感染。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表示,香港过去一星期疫情发展平稳,包括输入病例在内的整体确诊数字平均每日约5000宗,较上一周的平均数字微跌0.5%,本地感染个案数字下跌约1.2%。
港府宣布,从11月17日起再度放宽部分防疫措施,表演场所以及户外体育场所的观众席可以饮食,进入理发店、电影院、菜市场不再需要主动出示“疫苗通行证”,露营场地重新开放。
香港正在快速向正常状态飞奔。
香港恒生指数大涨超过7%,一时蔚为壮观,令很多人惊讶。
祝福香港,希望香港恢复得更快一些。
03隔离时间缩短,取消次密接 但是,好消息还没完。
11月11日中午时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出《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的好消息直接燃爆A股的市场情绪。
简单说几个和普通人最密切相关的点:
取消中风险区,取消次密接,密接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
大方向就是缩短隔离时间,能取消的都取消。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通知》力挺《第九版》,突出强调: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总结起来就是:二十条举措都是指向更科学、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方向,这是中国防疫政策在审慎决策之下的一个风向标动作。
自此,关于中国防疫政策的所有谣言和猜测都一扫而空,方向已定,对经济有利,对民生有利,对社会稳定有利,值得点赞。
接下来,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以及各种应对措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科学防疫措施有序推出。
在网络激辩防疫政策方向的当下,11月11日的这些消息以及11月10日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的三年抗疫史上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
这是一个意义非比寻常的“双十一”,希望更多人平安健康,希望更多人能够在阳光下奔跑、呼吸,希望更多人能够正常上学、上班、就医……
期待一个美好平静的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