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席卷美国:最受伤的 为什么总是中产?(组图)

1

过去的一周,美国的“白领裁员潮”汹涌而来。发生了什么呢?

前段时间,马斯克收购了推特,当即就开除了一大批高管,并暗示可能会裁员75%!

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公司的换血。

但没想到,这只是美国白领们噩梦的缩影。

最近几个月,Netflix、英特尔、Meta、谷歌……等一家又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宣布裁员。

不是小裁,是狠裁!

Facebook的母公司Meta,直接裁员1.1万名员工!连苹果和亚马逊都冻结了招聘。

据美国旧金山科技行业裁员统计网站预计,今年的美国科技行业可能已经有10万人失业,而且裁员潮还会继续!

这是因为,随着美联储的不断加息,股市的回调,很多公司开始撑不住了。

就以Facebook来说,用户增长率已经大不如以前,广告收入也在不断减少,没有办法,只能裁员。



其实同样的现象,中国也有。

前段时间,网上就热议国内互联网的裁员潮。

在腾讯20周年的关口上,因为股价和业绩都纷纷下滑,CEO刘炽平表示,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有10%不再胜任的管理干部要退下。

东哥前两年更是高呼:“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为啥每逢经济波动,最受伤的总是这些从事新兴行业的中产?



2

在过去很多年,我们很多人总以进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为荣,并且这些行业的工资也确实要高出业内平均水平不少。

很多人把这笼统地理解为“吃了时代的红利”,却忘了红利也是容易吐出来的。

过去十来年,互联网行业是当之无愧的经济一哥。

在获取融资,登陆资本市场的前中期,这些企业跑马圈地,通过加薪、薪酬绩效激励,拓展新项目,招聘了大量的白领为之服务。

这些白领重度加班、压力巨大、竞争激烈。当然,工资也很让人羡慕。



于是乎,贷款买房、买车、消费也就成了多数白领的选择。

毕竟,现实的高工资给了他们很高的收入预期。

可一旦新型科技市场趋于饱和,进入存量竞争的时候,这些高工资的人就是负担。

首先,因为当一家企业发展到100人以上时,老板的想法就很难彻底贯彻执行了。

很多大公司,如柯达、诺基亚转型失败,并非不清楚战略方向,而是“尾大不掉”,调不了头。

不砍掉一些人员不足以转型换战略。

更何况公司创业成功后,“兄弟们”也老了,学习进取心在衰退;家庭上的孩子教育、家庭事务也越来越繁重,难以坚持“996”。



而且与刚入职时相比,同样数额的加薪,同等级别的晋升,激励效果没有那么大。

与其花成本养着,不如直接砍掉。

这就是资本的无情。

不过,那些风口背后的传统行业,或者低工资劳动者,就不会受太多影响。

比如许多蓝领行业仍然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郑州的富士康现在甚至还在高薪招聘临时工。

从事服务业的也是如此,虽然在疫情中,商店、餐馆和酒店的员工是主要失业人群。

但一旦未来放开口子,他们很快会重返劳动力岗位。



很多时候,职场、投资场、行业兴衰和大自然的现象总是可以联系起来——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

对于很多目前在互联网、新能源行业的高薪职业人而言,必须要居安思危。

因为中层、中年与中产,具有相当的重合度。

一般来说,一位35岁左右的职场“中年”,处于公司中层,在城市定居,已婚,有小孩,贷款买房,有车代步。

看起来,过得很体面了,他们日常自认为是“中产阶级”。



可一旦遇到行业危机,最先穷的就是这些人。

和富人相比,没有充足的资金面对风险。

和穷人相比,接受不了太低的生活档次和高强度的劳动。

即便他们拥有房产,那也只是财富的“纸牌屋”,因为房产估值再高,也很难能变现,但每个月房贷必须偿还。

现在的北上广深,不少中产每月支撑着两三万的房贷。

每月工资入账,第一件事便是留扣房贷,然后才敢安排其他的消费。

如果中产,又是中年,又遭遇中层裁员,那就意味着,你几乎丢失了生存权。



就拿1990年的日本地产泡沫危机来说,日子好过的时候,他们自诩“一亿中产社会”。平常吃吃喝喝,还看个话剧,听个音乐会什么的。

可一旦遭遇变故,就是瞬间赤贫,整个家庭就颓了。



所以对于眼下的不少高薪领域白领而言,在日子好过的时候,不要总是对未来有太高预期,合理控制自己的债务。

因为当经济寒潮袭来的时候,这些人是最扛不住冻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