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说创新是联想的竞争力 现实是吃土20年(组图)

日前,杨元庆发表文章称,创新一直是联想最具价值的竞争力。之后,杨元庆的文章遭遇网友反驳,并给予“标榜创新杨元庆”的调侃。

联想之所以饱受诟病,除了高端笔记本美国卖的比中国便宜之外,万年组装厂,并跟着Wintel身后吃土,进而强化了X86和Windows对中国民用个人电脑的垄断,也是如今联想口碑不好的重要因素。

也许有人会说,联想是商业公司,商业公司优先考虑的是商业上赚钱,而不是打造中国版Wintel,实现自主可控。关于商业公司是否应当主动投身建中国版Wintel的话题,网络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商业公司只对股东和投资人负责,商业公司逐利是本性,因而没有理由要求商业公司去主动投身建中国版Wintel。另一种观点是,要求中小规模的商业公司去主动投身建中国版Wintel,既缺乏财力,又缺乏实力,确实有强人所难的嫌疑。不过,一些龙头企业,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享受国家政策扶持,政策保护,享受国有银行政策性贷款,或能够从党政国企获得大量订单的龙头企业,有一定责任,承担起建设中国版Wintel的重任。铁流赞成第二种观点。从网络上对联想的批评来看,众多网友也是赞成这种观点的。

事实上,以联想的财力和政商关系,研发CPU和OS是完全可以的,当年倪光南院士就搞过这些项目,而且还有Happy linux操作系统这样的产品。而且以联想的政商关系,以及获得海量政府采购扶持的现实,完全可以单独开一条自主CPU+linux的产品线,并将产品卖给政府,这既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也有助于联想收回研发成本,实现正循环,可以研发下一代产品。

特别是联想获得政府采购的大力支持,哪怕只把1%的订单交给自主CPU,开设一条专门针对安全市场的产品线,然后把采用自主CPU的整机产品卖到党政市场,就能对自主CPU产业化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1%的订单对于龙头企业而言微不足道,但却给了自主CPU一个验证、试错和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采购自主CPU并不会龙头企业的商业利益造成损害,因为本来是把X86、ARM的整机产品往政府和国企卖,现在是把自主CPU的整机产品往政府和国企卖,对于龙头企业而言都是往党政单位和国企卖整机,并不会影响各自在商业市场的正常经营。

不过,联想在这方面基本没啥追求,反而一直海外并购一些洋人不要的业务——IBM的PC、X86服务器、摩托罗拉、NEC的PC业务等。这些收购不仅没能掌握核心技术,也没有为联想的股东和投资人赢得更大的利益。

联想之所以如此,一位朋友表示:

联想的外部环境很糟。电脑领域,无论是市场还是投资,从一开始就彻底放开,由于芯片、主板、硬盘和操作系统都已经被跨国公司垄断,外资公司也可在国内设立全资组装厂,联想能做的就是依靠熟悉国内市场渠道,以大规模采购组装降低单台成本,积累菲薄的利润。其间,杨元庆也试图在IT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创新,但是由于相关领域开放太快,产业成熟速度太快,联想的努力很快被IBM、SAP、甲骨文、惠普等公司截断了出路,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技术和财力积累,很快就宣告了失败。因此,在中国对电脑等领域国内资本毫无保护,联想试图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的空间被极大挤压,常常被截断去路的情况下。联想在某种程度上认了命——跟在洋人后面吃土。客观上成为IBM等跨国公司在技术升级后,对于落后技术尾部风险的承受者。在这种交易中,IBM和GOOGLE将严重亏损的部门卖出巨额的现金,可谓最大的赢家。说的再通透点,这对IBM等代表的跨国公司是完美的收官——在一大桌美味佳肴吃成残羹冷炙后,还能打包卖给联想。不仅“鸡肋”卖成了金条,而且连打扫卫生的费用都省下了。可以说,正是顶层设计和外部环境的不给力,以及自身缺乏另起炉灶的决心和能力,导致联想跟在洋人身后吃土,成为对于落后技术尾部风险的承受者。

推荐阅读